半坡文化是一种位於中国陝甘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命名,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905~前4005年之间,後來發展為廟底溝類型 。 半坡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曾經有考古学者将其视为独立的考古学文化,但深入研究後,半坡文化是屬於仰韶文化的早期類型。 半坡...
4 KB (511 words) - 20:12, 14 August 2022
半坡类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徐中舒與翦伯赞認為仰韶文化為夏人創造。 张宏彦《仰韶文化最早遗存的再探索》 考古确认陕西龙岗寺遗址10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仰韶文化...
15 KB (1,762 words) - 03:43, 12 June 2025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由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群發展而來的一個文化類型,因為廟底溝類型的首次發現乃出土自河南省三門峽市陝縣硤石鄉廟溝村廟底溝,故以命名。廟底溝文化又分為兩個時期:廟底溝一期大約介於公元前約4005年至公元前2780年之間,而廟底溝二期則大約介於公元前278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間。...
7 KB (868 words) - 05:12, 2 February 2025
27322977793238; 109.05117273330688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塬,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半坡遗址于1954年春被发现,遗址面积约50000平方...
5 KB (682 words) - 13:43, 25 March 2025
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是陝西和甘肅地区前后相继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承袭与发展的关系。 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有直接的渊源发展关系,即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是直接从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发展而来的。 仰韶文化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陕西省老官台文化遗存.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1)...
4 KB (430 words) - 15:47, 5 July 2025
校正後:西元前5150-2960年),延續時間兩千多年。仰韶文化可以陝西的半坡村遺址為代表;當然,仰韶文化中也有若干以時間及空間差異而呈現的類型。仰韶文化顯著發展了農業。村落面積相當大,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尺不等。居住遺址通常是方形或圓形的半地穴,分為內室、外室,地面平整,甚至有白堊面。室內往往有...
28 KB (3,875 words) - 17:05, 10 December 2024
古蜀 (category 按政府类型分类的历史国家条目)
晚期蜀文化(开明),后于前316年被秦国所灭。根据越南史书记载,其王子后于古代岭南地区创立瓯雒国,但最终被南越国灭亡。 中國學者王克林主張源自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遷入四川盆地後建立的古国,冉光榮等人主張為今羌族先祖建立。泛喜馬拉雅語系假說認為現代人由亞洲南方經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今中國四川省與青海省一帶,...
23 KB (2,411 words) - 11:10, 15 March 2025
马家窑文化 (category 仰韶文化)
半山兩處性質不同的史前遺存合在一起,認為都屬仰韶期或仰韶文化;有時為了同河南省的仰韶文化遺存相區別,便稱為甘肅仰韶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夏鼐到甘肅進行田野考古工作,認識到這類遺存同河南的仰韶文化頗多不同,主張以馬家窯遺址為代表,另立新的名稱,叫做馬家窯期或馬家窯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
10 KB (1,116 words) - 14:03, 23 July 2025
人面鱼纹彩陶盆 (category 仰韶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器,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是已发现的十件人面纹器物中最精美者,在半坡遗址出土文物中最为宝贵,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材質為细泥红陶,高16.5厘米,口径為39.8厘米,敞口卷唇,口沿处绘有间断黑色彩带,内壁則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鱼纹彩陶...
9 KB (1,386 words) - 13:32, 25 March 2025
西坡遗址,是一个位于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西坡村西小涧河东岸的台地上的遗址,与南涧村接壤,與仰韶文化時代相當,約從公元前五千年延續到今天公元前二千七百年. 。北距黄河约8公里,南距秦岭北坡约3公里。西坡遗址是北阳平遗址群内的二级聚落。 西坡遗址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650米。断崖上暴露文化层厚达4米...
4 KB (514 words) - 12:40, 7 January 2025
姜寨遗址 (category 仰韶文化)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北路,半坡以东仅15公里处,距西安市中心约30公里,发掘于1972-1979年,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姜寨遗址距今约6700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和龙山文化的客省庄二期类型...
2 KB (199 words) - 12:21, 11 April 2025
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紅山文化的年代,大約距今六千多年,與仰韶文化中、晚期相當。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不但有深葬的习俗,更有火葬和天葬的习俗。 以農業、飼養家畜和狩獵、採集野果為生。生產工具有不同的類型,包括打製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耒耜、石犁、石鋤等。...
10 KB (1,272 words) - 13:12, 27 July 2025
類型的年代下限直至公元前2780年,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學界認為黃帝可能起源自仰韶文化中原一帶。仰韶文化後期(公元前3550年之後),又分為半坡後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大司空類型和秦王塞類型等四種文化,而馬家窯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
19 KB (2,461 words) - 08:15, 9 July 2025
裴李崗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仰韶文化之前,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裴李岗遗址由当地村民李改明发现。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4 KB (489 words) - 03:57, 4 November 2024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出土文物包括生产工具及狩猎、渔猎和日常生活器具,以陶器为主,代表性的文物为中层出土的网纹船形彩陶壶、水鸟啄鱼纹彩陶壶和陶塑人面像等,目前原址已建设博物馆保护与展示。 北首岭遗址,2012年9月 博物馆大门 以陶塑人面像为原型的雕塑 博物馆陈列厅 交错三角纹彩陶壶,仰韶文化,1958年北首岭出土...
4 KB (372 words) - 12:34, 11 November 2024
后冈文化 (category 仰韶文化)
后冈遗址 后冈文化是中國境內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公元前4500-3500年),又稱作仰韶文化後岡類型,代表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後岡的后冈遗址,該文化最早發掘於1931年,該文化繼承了北辛文化並有了新的發展。其房屋是圓形半地穴式,出土的器物中最具特色的是陶器。 存档副本.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2 KB (128 words) - 04:26, 2 February 2025
鱼化寨遗址 (category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史前时期遗存,其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发掘共搜寻房址107座、灰坑251座、灶址29座、窑址1座、壕沟2条、墓葬137座,同时出土了大量陶、石、玉、骨、蚌、角器等遗物。根据对考古钻探、发掘与结果初步整理的分析显示,鱼化寨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7 KB (898 words) - 09:34, 11 April 2025
类型。 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河、渭河流域。 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区别于仰韶文化的根本特点。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
7 KB (984 words) - 01:18, 31 January 2025
一時期正是傳說中「三皇五帝」中的炎、黃部落鼎盛時期。廟底溝類型的年代下限直至公元前2780年。 仰韶文化後期(公元前3550年之後),又分為半坡後期類型、西王村類型、大司空類型和秦王塞類型等四種文化,而馬家窯文化是源自仰韶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這個時期出現了貧富差距,社會分工和階層分化也有所發展。其後發展為龍山文化。...
14 KB (2,120 words) - 02:31, 2 February 2025
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遺址有秦安的大地灣、天水的西山坪、師趙村、禮縣的高寺頭、慶陽的南佐疙瘩梁、平涼的廟庄等。在青海東部的循化縣也發現了廟底溝因素的遺存。西進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創造出以精美陶器為特色的馬家窯文化。代表馬家窯文化晚期最高發展水平的馬廠類型...
10 KB (1,736 words) - 02:45, 2 February 2025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组成中原先民一个完整的發展链条 磁山文化可能起源自原始漢藏族或原始漢族,與漢藏語系起源有關。 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武安县境内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遗址外,重要遗址还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遗址、河南淇县花窝遗址等。...
7 KB (797 words) - 00:30, 1 May 2025
杨官寨遗址 (category 仰韶文化)
古地层放射性碳14测年的数据测得,综合认为其环壕内部最底部冲积堆积已大约距今6000年,属于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文化,分布于遗址北区与南区北部;灰堆上部黑垆土层放射性碳14测年测得其距今5300年,属于半坡四期文化,主要分布于遗址南区与北区南部。 杨官寨遗址最初于2004年5月在西安泾河工业园区(...
5 KB (672 words) - 13:05, 9 April 2025
李家村文化 (category 仰韶文化)
李家村文化,也指“李家村遗址”,该遗址发掘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城南葛石乡和平村,根据挖掘出来的墓葬和石器等文物确定属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00年以上,母系时代,可能为仰韶文化前身。 最早由魏京武提出“李家村文化”的命名,发表文献《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性质及文化命名问题》。 查 论 编 中國新石器時代至上古时代考古文化年表(含周邊地區)...
680 bytes (87 words) - 02:27, 2 February 2025
代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 中原區:黃河中游流域、渭河流域區、汾河流域區與淮河流域區。 代表: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河南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青銅) 海岱區:黃河下游流域、山東半島與淮河流域區。 代表: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青銅)...
26 KB (2,462 words) - 09:36, 2 July 2025
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按照目前的考古狀況有人認為三皇五帝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先後興起的不同族群。 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的都城可能為西坡遺址,堯的都城可能為陶寺遺址。但良渚文化的發掘經年代測定為距今5100年以上,且有巨型水壩工程遺跡,為堯舜大禹等時代的眾多故事提供了一種間接的科學化...
11 KB (1,679 words) - 09:05, 28 June 2025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一期文化;1994年发掘所探明的地层由下至上依次为西阴村文化、西王村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二里岗文化:179。 第一次发掘所得共计65片彩陶,31片素面陶。这些陶片最终整理出直口圜底钵、鱼纹彩陶盆、侈口弦纹罐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6 KB (891 words) - 09:48, 11 April 2025
南佐遗址 (category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晚期。這座遺址位於泾水上游,從遺址存在直到現在,泾水和渭水上中游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在半坡文化时期,这里就与洛河流域以及山西西南部形成不同的文化分野,这里属半坡-史家类型,而洛河及山西西南部属东庄类型。不過这两种文化在半坡文化早期可能并未发生分野。 至庙底沟文化时期,这一区域被东部东庄类型...
2 KB (322 words) - 11:20, 11 April 2025
郭沫若等繼續支持外,中國文化來自巴比倫說已基本不為學界認可。1921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倡導仰韶文化西來說。1931年,梁思永證明仰韶、龍山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1945年,夏鼐確認齊家文化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安特生的假說遂失去實證支持,安特生本人也放棄了這一假說。...
13 KB (1,748 words) - 02:12, 2 February 2025
引文格式1维护:冗余文本 (link) 林名均. 《廣漢古代遺物之發現及其發掘》. 《說文月刊》. 1942年, 第3卷 (第7期). 朱活 谈巴蜀秦半两 四川文物 1990 1 四川省博物馆、青川县文化馆 《青川出土更修田律木牍——四川青川县战国墓发掘简报》 文物 1982 1 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今天正式开馆...
30 KB (3,651 words) - 08:17, 25 July 2025
齊家文化繼承了先前的在同一區域活動的马家窑文化,約在公元前3000年末期出現。 安特生發現齊家文化時,認為它是該地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認為甘肅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於齊家文化,但後來的考古發現,證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後,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 齊家文化的分布是甘肅省蘭州一帶為中心,東至陝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湟水...
3 KB (467 words) - 14:57, 4 February 2025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與仰韶文化同時存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地区,晚期遗址的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该文化影响的遗存发现。...
12 KB (1,786 words) - 15:44, 17 Januar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