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巨獸(學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獸、超帝、巨型南美,是鯊齒科下的一恐龍,生活於9千9百萬至9千5百萬年前上白堊紀森諾曼期。其正模標本於1993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坎德洛斯組(英语:Candeleros Formation)地層,化石完整度約有七成。其屬...
    10 KB (1,331 words) - 05:28, 27 February 2025
  • (学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又翻譯為棘背、脊背,是種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非洲北部,約為1億1400萬年到9350萬年前。推算顯示棘身長14到15公尺,高度約為2.1至4.8公尺,體重為6到9公噸。棘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陸生肉食性恐龍之一、也是長度最長...
    51 KB (6,606 words) - 14:29, 26 July 2025
  • 世紀末才又發現新的化石。屬下目前包含兩個已命名物種:模式種撒哈拉鯊齒龍(C. saharicus)、伊吉迪鯊齒(C. iguidensis)。鯊齒身長約12公尺,與棘、暴南方巨獸並列為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之一,體型相當甚至可能超越後者。 1924年,在阿爾及利亞的陸間組(英语:Continental...
    15 KB (1,449 words) - 05:52, 27 March 2025
  • 5短噸)重的较低估计值。 现已确定马普是根据南方骨骼未保存区域的自衍征进行鉴别。其与南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方骨中部缺少第二个孔及鼻骨褶皱构相上的一些细节。 科里亚和柯里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明确显示马普属于鲨齿科演化支。作者指出,股骨结构表明,其与南方关系比两者与鲨齿...
    17 KB (1,984 words) - 07:11, 28 May 2025
  • 腳類恐龍,另外暴還有其他體型更大的標本例如比較知名的編號UCMP137538以及編號mor1126其生前長度估計可達14公尺,比起上述的南方巨獸、鯊齒及馬普最大標本還大,在肉食性恐龍體長排名中僅次於棘,只是因其完整度極低所以不具有科考效益,只能拿來推估暴...
    143 KB (16,277 words) - 03:46, 21 May 2025
  • 三角洲奔名:Deltadromeus,意為「三角洲奔跑者」)是角鼻类的一肉食性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距今9,500萬年前的北非。牠們的後肢強壯但瘦長,可見是一種迅速致命的獵食動物。一個未公佈的研究顯示,牠可能是最長的肉食性恐龍之一,可達13.3米長,幾乎是南方巨獸的長度,而體重約3...
    6 KB (615 words) - 13:35, 6 May 2025
  • 魁紂名:Tyrannotitan)是種巨大的二足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2.3公尺,屬於鯊齒科,生存於白堊紀,化石是在2005年於阿根廷發現。魁紂與近年新發現的南方巨獸與鯊齒有接近親緣關係,都是巨型掠食動物。魁紂名來自拉丁文的 tyrannus(暴君)與 titan(巨人),意為「魁梧的暴君」,意指其龐大的體型。...
    5 KB (646 words) - 14:34, 4 June 2024
  • 阿根廷出現於《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特別節目《國度》(Land of Giants),在節目中一群阿根廷走到河岸以產下牠們的蛋,但在途中遭到一群南方巨獸所獵食,但與阿根廷生存於同時代的巨型腳類為馬普而非南方巨獸,在《恐龍星球》(...
    8 KB (865 words) - 13:09, 4 June 2024
  • 高棘名:Acrocanthosaurus,意為「有高棘的蜥蜴」)又名高脊、多脊或阿克羅肯,是肉食下目異特超科鯊齒科的一個,生活在白堊紀中期(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的北美洲,接近1億1600萬年前到1億1000萬年前。如同大部分恐龍的,高棘只有單一種,阿托卡高棘(A....
    36 KB (4,941 words) - 05:42, 1 February 2025
  • 鲨齿科(学名:Carcharodontosauridae,意为“鲨鱼牙齿的蜥蜴”)是肉食性脚类恐龙的一个分类群,由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于1931年命名,在现代古生物学中代表肉食类的一个演化支。该科包含几种已知最大的陆地捕食者:南方、马普、鲨齿和魁纣...
    18 KB (1,735 words) - 01:51, 19 January 2025
  • 南方名:Australovenator,意為「南方的獵人」)是一大盜類的腳亞目恐龍,化石來自澳洲的溫頓組(英语:Winton Formation),年代為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約9500萬年前。對其瞭解來自2009年由史考特·霍克諾爾(英语:Scott...
    25 KB (2,995 words) - 03:53, 3 May 2025
  • 名:Dryptosaurus,發音:/ˌdrɪptoʊˈsɔːrəs/ DRIP-toh-SOR-əs))又名兇,是一超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6700萬年前)的北美洲東部,相當於現在的紐澤西州。傷是大型、二足(英语:Bipedalism)、陸生的肉食性動物,身長可達7...
    23 KB (2,916 words) - 14:49, 24 June 2025
  • 氣腔(學名:Aerosteon)是種腳亞目大盜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氣腔的化石是在1996年發現於門多薩省的Anacleto組地層,地質年代約8400萬年前,相當於桑托階。氣腔的化石具有類似鳥類的呼吸系統。 氣腔目前只有唯一種,科羅拉多河氣腔(A. riocoloradensis)...
    6 KB (639 words) - 09:50, 2 May 2023
  • 新獵名:Neovenator,發音:nee-o-ven-a-tor,意為「新獵人」)是一異特超科的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巴列姆階,約1億2500萬年前。自從化石於英國威特島被發現之後,牠成為最著名的歐洲大型肉食性恐龍之一。新獵身長約7.5公尺,並有著相對輕盈的體格,體重約1至2噸。...
    18 KB (2,079 words) - 11:32, 22 May 2024
  • 腔骨(學名:Coelophysis)又名虛形,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牠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腔骨是最早發現幾副完整骨骼的恐龍。模式種鮑氏腔骨(C. bauri)是輕盈的恐龍,約有2-3米長,臀部高於1米高。牠的...
    17 KB (2,190 words) - 00:14, 2 March 2024
  • 下目恐龍,例如南方巨獸與魁紂等,牠們屬於鯊齒科,是最大型的掠食性恐龍之一。 肉食下目的明顯特徵包括:大型眼睛、長而狹窄的頭顱骨、以及大幅改變的腿部與骨盆結構,例如股骨比脛骨還長。 肉食下目傳統上被當成所有大型...
    7 KB (953 words) - 07:44, 30 September 2023
  • 名:Gasosaurus,發音:/ɡˈæsəˈsɔːrəs/,意為「天然气蜥蜴」)是一堅尾類的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約1億7160萬至1億612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 第一具也是目前唯一一具氣化石是缺乏頭骨的顱後骨骼,標本包括橫向收縮的牙齒、4個頸椎、7個胸椎、5個薦椎和7個尾椎、成對...
    8 KB (1,129 words) - 05:06, 13 February 2025
  • 名:Rapator)是澳洲新南威尔士格里曼溪组(英语:Griman Creek Formation)的一脚类恐龙,生存于1.05至9600亿年前白垩纪时期的阿尔比阶至森诺曼阶。该仅含模式种似鸟盗(Rapator ornitholestoides),最初由弗里德里希·冯·休尼(英语:Friedrich...
    7 KB (835 words) - 08:46, 1 May 2023
  • 皺褶名:Rugops,意為「有皺紋的面孔」)是種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的非洲,接近9500萬年前。在2000年,非洲尼日發現了一個皺褶的頭顱骨,有助於了解該地區腳類恐龍的演化,並證實非洲在該時期仍為岡瓦納大陸的一部分。 虽然目前只发现头骨,但根据其近期的大小比较推测出皱褶...
    4 KB (457 words) - 09:44, 15 July 2022
  • 外,该地层已发现的脚类还有几种镰刀科(双爪、慢、死神和秘)、大型驰科阿基里斯及似鸟下目的似金翅鸟。植食性恐龙包括甲类的篮尾和白山、小型头饰类阿米特头(一种厚头类)和雅角(一种角类)、鸭嘴超科的戈壁鸭及蜥脚类的长生天。其它动物则包括小型哺乳动物、神...
    28 KB (3,022 words) - 04:16, 20 July 2025
  • 諸城暴(學名:Zhuchengtyrannus)是腳亞目暴科暴亞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 正模標本(編號ZCDM V003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右上頜骨、以及左齒骨,兩者來自於同一個體。化石發現於中國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前。在白堊紀晚期,中國北部曾有大面積的氾濫平原,擁有數量龐大的恐龍動物相。...
    5 KB (436 words) - 16:50, 3 January 2025
  • 或其他的頭骨。 帝是最早、最原始的暴超科之一,且有著簡易的原始羽毛。羽毛痕跡可在帝的下頜及尾巴看到。這些羽毛並不類似現今的鳥類羽毛,缺少了中央的羽軸,用作保暖而不是飛行。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及蒙古發現的成年暴類,其皮膚上有一般恐龍的鱗片。在2004年,徐星等人認為暴...
    5 KB (531 words) - 20:10, 26 November 2023
  • Dinosauria》一書更改而來。當中腔骨超科被歸類於角鼻下目,但近年的研究多將兩者列為分開的演化支。 過去數十年來,對一般大眾而言,暴是最大型的也是最著名的腳亞目恐龍。然而,自從暴被發現以後,已經有許多的其他大型腳亞目恐龍被敘述,包括:棘、鯊齒南方巨獸、以及馬普。在電影《侏儸紀公園III》中,棘...
    26 KB (3,611 words) - 07:34, 3 February 2025
  • ,又稱瑞或吉祥,即祥瑞之,是指寓意吉祥的動物,可以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也可以是神話傳說和虛構的。古人相信靈出現時,會伴隨祥瑞、聖賢出世等大事。 中國的四大吉祥为:麒麟、凤凰、龜、,另外還有東方青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九尾狐、貔貅等等也是屬於瑞。吉祥...
    11 KB (1,962 words) - 23:22, 1 May 2025
  • 名:Torvosaurus,發音:/ˌtɔːrvoʊˈsɔːrəs/,意為「野蠻的蜥蜴」)是一大型肉食性恐龍,屬於腳亞目斑科,生存年代約介於侏儸紀中晚期(卡洛維階至提通階),分布範圍涵蓋現今的北美洲(科羅拉多州)、葡萄牙、德國、以及可能的英國、坦尚尼亞、烏拉圭。屬下目前包含兩個已命名...
    46 KB (6,049 words) - 08:51, 11 April 2025
  • 南方(学名:Notocolossus)简称南,是蜥脚下目泰坦类恐龙的一,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阿根廷门多萨省。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贝尔纳多·哈维·冈萨雷斯·里加(英语:Bernardo Javier González Riga)博士在门多萨省找到一具巨型蜥脚类残骸。 2016年,模式种冈氏南方巨像龙(Notocolossus...
    9 KB (1,342 words) - 05:54, 23 February 2025
  • 永川名:Yangchuanosaurus)又名揚川、揚州,是一中棘科的脚亞目恐龙,生存於侏罗纪中期至晚期(巴通階至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分布範圍相當於現代的中国,取自發現地重慶市永川區,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上沙溪庙組地層,是当时該地已知的最大型的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似同時...
    12 KB (1,260 words) - 17:27, 23 February 2025
  • 迅猛名:Xunmenglong,由漢語拼音轉寫而來)是一發現於中國河北省花吉營組(英语:Huajiying Formation)的美頜腳类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種是英良迅猛(Xunmenglong yingliangis)。正模標本由骨盆、尾基部和后肢组成,以前是含三種不同動物骨骼的嵌合體(英语:Chimera...
    2 KB (151 words) - 14:25, 11 December 2024
  • 美頜名:Compsognathus)又稱細顎、美顎、細頸、新顎、秀顎,是一小型的雙足肉食性腳亞目恐龍。牠約有火雞的大小,生存於歐洲。古生物學家已發現兩個保存良好的化石,一個於1850年代在德國發現,另一個是在將近一個世紀後於法國發現。美頜...
    30 KB (3,871 words) - 08:23, 12 July 2025
  • 桑塔纳盗名:Santanaraptor,意为“桑塔纳组(英语:Santana Formation)的盗贼”)是脚类恐龙的一个,生存于大约1.12亿年前早白垩世(阿普第阶晚期至阿尔布阶早期)的南美洲。 正模标本(MN 4802-V)是部分幼骨骼,由三节带着人字骨的颈椎、坐骨、股骨、胫骨、...
    5 KB (618 words) - 08:01, 1 May 2023
  • 食蜥王名:Saurophaganax,意為「以蜥蜴為食的帝王」)是異特科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美國西部的莫里遜組,該地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約1億5100萬年前。有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食蜥王是異特的一個種,異特(A. maximus)。异特(A. maximus)原为食蜥王(Saurophaganax...
    13 KB (2,062 words) - 04:56, 30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