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英語:Cavendish Professor of Physics)是一个荣誉职位,由第七代卡文迪什公爵在剑桥大学设立,以纪念他的亲戚,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同时期成立的还有卡文迪许实验室。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71–1879) 瑞利男爵(1879–1884) 约瑟夫·汤姆孙(1884–1919)...
1 KB (132 words) - 09:02, 9 March 2023
卡文迪許實驗室(英語:Cavendish Laboratory),即是劍橋大學的物理系,研究领域包括了天体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由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于1871年創立,1874年建成實驗室,以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亨利·卡文迪许的名字命名。亨利·卡文迪许...
8 KB (937 words) - 04:54, 3 July 2025
布莱恩·皮帕尔德 (category 英国物理学会会长)
布莱恩·皮帕尔德爵士(英語:Sir Alfred Brian Pippard,1920年9月7日—2008年9月21日)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曾任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1971–1984)和剑桥大学克莱尔学堂第一任院长,。 Longair, M. S.; Waldram, J. R. Sir Alfred...
5 KB (298 words) - 07:25, 1 May 2024
J·J·湯姆森 (category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物理学奖。 汤姆孙1856年出生于英格兰的曼彻斯特附近,苏格兰人家庭。1870年,他在不寻常年轻的14岁就被录取在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现在的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学习了工程学,搬到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84年12月22日,他被任命成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即卡文迪许...
14 KB (1,562 words) - 14:38, 2 July 2025
西奥多·莱曼 (category 美国物理学家)
物理学家、光谱学家,氢原子光谱中莱曼系的发现者。 莱曼1874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1893年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189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19年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两年,1921年回到哈佛大学,担任教授职务。1926年起,莱曼担任杰菲逊物理...
2 KB (252 words) - 14:35, 16 July 2025
沃尔夫冈·鲍迈斯特 (category 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担任杜塞尔多夫大学生物物理系研究助理; 1978 – 获得杜塞尔多夫大学特许任教资格; 1981-1982 – 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物理部海森堡研究员 1983-1987 – 任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组组长 1984-1987 – 杜塞尔多夫大学兼职教授 1987年起 –...
6 KB (481 words) - 17:31, 6 June 2025
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教師及校友列表 (section 著名校友、教授)
物理奖。 傑克·基爾比,首创集成电路(IC),被誉为信息时代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 约翰·巴丁,物理系教授,发明晶体管,提出低温超导理论,并成为有史以来首位在同一领域(固体物理学)中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专家。 保罗·劳特伯,化学系教授,2003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卡...
25 KB (3,396 words) - 07:23, 28 November 2024
伊丽莎白·莱尔德 (category 加拿大物理学家)
物理学家,在曼荷莲学院担任物理系主任长达近40年。她曾被约瑟夫·汤姆孙招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第一位女性研究人员。莱尔德于1893年毕业于加拿大伦敦高中,随后入读多伦多大学,但由于她是女生,没有获得她应得的学习成绩奖学金。莱尔德于1901年在布林茅尔学院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
6 KB (588 words) - 10:45, 15 July 2025
臺大物理文物廳位於國立臺灣大學校總區椰林大道上的二號館(原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理化學教室校舍,為臺大物理系舊館),是臺大博物館群的其中一個展覽館,由臺大物理系負責日常維運,2005年正式成立。 臺大物理文物廳所在位置,原先為物理系原子核實驗室。 臺北帝國大學時期,當時的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
9 KB (800 words) - 05:47, 5 July 2025
克利青凭借发行量子霍尔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佩珀是克利青论文三位作者之一。1984年,佩珀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创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小组。在担任英国皇家学会沃伦研究员一段时间后,佩珀于1987年获任命为物理学教授至今。1991年,到新成立的东芝剑桥研究中心(现为东芝欧洲研究所剑桥研究实验室)担任常务董事。...
10 KB (827 words) - 07:31, 1 May 2024
第三代瑞利男爵約翰·斯特拉特 (category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Balfour)结婚,两人育有三个儿子。其中长子后来成为帝国理工学院物理教授。1873年,他的父亲第二代瑞利男爵約翰·詹姆斯·斯特拉特去世,他作为继承人成为第三代瑞利男爵。 瑞利187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879年被剑桥大学任命,接替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担任实验物理教授及卡文迪许...
10 KB (907 words) - 18:35, 21 May 2025
理查德·費曼 (category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Feynman,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以对量子力学的路径积分表述、量子电动力学、过冷液氦的超流性以及粒子物理学中部分子模型(英语:parton model)的研究闻名于世。因对量子电动力学的贡献,费曼于1965年与朱利安·施温格及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09 KB (15,248 words) - 02:28, 30 June 2025
为纪念1958年12月15日去世的该校物理学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沃尔夫冈·泡利,苏黎世理工数学和物理学系于1962年起举办“沃尔夫冈·泡利讲座”。讲座一般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举行,邀请一位著名科学家在一周内举行三次系列讲座,内容集中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自1962年生物物理...
17 KB (1,764 words) - 02:24, 19 June 2025
杨振宁 (category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物理学家,研究領域有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他曾于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念本科、碩士,后赴美念博士。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获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为最早华人諾獎得主之一,他也是目前两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國公民之一。...
163 KB (20,142 words) - 13:32, 12 July 2025
瓦尔特、В.И.康德拉季耶夫和哈里顿出版了《物理学习题集》一书,流行于几代物理专业大学生中。1925年哈里顿毕业于物理力学系,并获得物理学工程师毕业证书。 1926年,哈里顿被派往剑桥大学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出发前,谢苗诺夫把哈里顿介绍给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
24 KB (1,004 words) - 20:46, 24 August 2024
8年他获得60英镑的奖学金,年僅16歲得以進入曼徹斯特歐文斯學院(後改組為今日的曼徹斯特大學)学习物理学,1902年以优异成绩获得科学学士学位。 因为突出的成绩,获得剑桥大学三一学院75英镑的奖学金,1905年获三一学院硕士学位,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研究热辐射。...
13 KB (1,671 words) - 15:39, 13 June 2025
荒勝文策於1928年(昭和3年)12月成為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的首任教授,並開設普通物理與原子論等相關課程。就任後的他最初著手於氫原子光譜的相關研究。在1932年4月《自然》雜誌裏有一篇論文專門描述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西實驗室怎樣用考克饶夫-瓦尔顿加速器(英语:Cockcroft–Walton...
61 KB (5,829 words) - 01:07, 25 July 2025
王中林 (category 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学生)
蒲城县尧山中学 1977–1978复读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物理专业 1978–1982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理学博士 1982–1987 博士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1988 博士毕业后,王中林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定量...
9 KB (978 words) - 20:07, 1 June 2025
1937年1月,錢德拉塞卡返回芝加哥大學,成為天文學家奧托·斯特魯維博士與羅伯·胡欽斯的助理教授。他後來都沒有離開過芝加哥大學,他曾經在威斯康辛州威斯康辛灣的葉凱士天文臺進行過一些研究,它隸屬於芝加哥大學。 1952年,錢德拉塞卡成為芝加哥大学天體物理學教授。在1952年至1971年,他擔任《天文物理...
28 KB (3,306 words) - 11:50, 13 July 2025
1919年: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发表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废除帝俄对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1934年:臺北帝國大學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策成功在臺灣做出亞洲第一次,世界第二次人工撞擊原子核實驗,僅次於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许實驗室。 1934年:纳粹德国在一场失败的政变中刺杀了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
28 KB (3,335 words) - 00:17, 28 July 2025
内维尔·莫特 (category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莫特于1929年被任命为曼彻斯特大学物理系讲师。他于1930年返回剑桥,担任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的研究员和讲师,并于1933年转到布里斯托大学,担任理论物理学梅尔维尔·威尔斯教授。 1948年,他成为布里斯托尔的亨利·奥弗顿·威尔斯物理学教授和亨利·赫伯特·威尔斯物理实验室主任。 1954年,他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物理学教授...
8 KB (1,052 words) - 03:01, 3 July 2025
朗之萬出生於巴黎,曾就讀於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此后,他來到劍橋大學,在約瑟夫·湯姆森的指導下於卡文迪許實驗室學習。後來,朗之萬回到巴黎大學,並在皮埃爾·居里的指導下於1902年取得博士學位。1904年,朗之萬成為法蘭西學院的物理學教授。1926年成為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主任。於1934年入選法國科學院。...
5 KB (561 words) - 11:50, 30 April 2025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category 英国物理学家)
世人普遍认为麦克斯韦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家中,对二十世纪初物理学进展影响最为巨大。他的科学工作为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打下理论基础,是现代物理学的先声。有观点认为,他对物理学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仅次于伽利略、艾萨克·牛顿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麦克斯韦百年诞辰时,爱因斯坦本人盛赞了麦克斯韦,称其对物理学做出了“自牛顿时代以来最深刻、最有成效的变革”。...
59 KB (6,447 words) - 15:57, 16 July 2025
2天的行星。这颗行星就是飞马座51b,挑战了当时正统的关于行星形成的见解。2019年10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 自这些发现以来,奎洛兹成为日内瓦大学的教授,并于2012年成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教授。他合作过的英国团队广角搜索行星(WASP)程序,它旨在通过凌日光度侦测系外行星,在2007年帮助提供调查结果的光谱确认。...
9 KB (830 words) - 14:25, 12 June 2025
爱德华·泰勒,著名物理学家、“氢弹之父”,曾在芝加哥大学任教。 阿瑟·康普顿,著名物理学家,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普顿效应的发现者,曾长期担任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主任。 罗伯特·密立根,著名物理学家,因在芝加哥大学进行了油滴实验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芝加哥大学教授。...
52 KB (5,677 words) - 11:30, 13 July 2025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category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物理教授。1937年卢瑟福去世后,劳伦斯·布拉格接替他成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二战结束后,他将实验室分为若干个研究小组。他认为“由6到12名科学家带领一些助手组成的团队是最理想的研究单元”。 1948年,劳伦斯·布拉格开始对蛋白质结构产生兴趣,并且在部分方面负责创建一个使用物理...
13 KB (1,234 words) - 04:54, 25 July 2025
乔治·伽莫夫 (category 卡林加奖获得者)
卡文迪许实验室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和卢瑟福从事研究工作。在哥廷根大学期间,伽莫夫成功地将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核的研究,解释了α衰变。 1931年,伽莫夫被召回苏联,任命为列宁格勒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并在列宁格勒大学担任物理教授...
8 KB (1,071 words) - 15:47, 24 June 2025
吴健雄 (category 沃爾夫物理獎得主)
吴健雄(英語:Chien-Shiung Wu;1912年5月31日—1997年2月16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核物理学领域卓有贡献,其在实验物理学方面的造诣常令人将她与瑪麗·居禮相提并论。吴健雄是美国物理学会的第一位女性会长,常被人称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物理研究的第一女士”、“核子研究的女王”以及“世界最傑出的女性實驗物理學家之一”。...
45 KB (5,222 words) - 06:05, 3 July 2025
欧内斯特·卢瑟福 (category 英国物理学家)
教授,在他們的引導下卢瑟福對於科學的研究更加強烈,并已经做了两年电子学的先锋研究。而後1891年他以"電磁研究"獲得科展的獎學金。 1895年,卢瑟福獲得獎學金,據聞這天他正在田裡挖馬鈴薯,卢瑟福得知考上獎學金,將手中的鐵鍬丟掉說:“這是我挖的最後一顆馬鈴薯了”。到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卡文迪许...
17 KB (1,826 words) - 06:35, 4 July 2025
玛丽·居里 (redirect from 玛丽娅·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
瑪麗亞·薩洛梅婭·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蘭語: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称居禮夫人(法語: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放射性研究先驱,是首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首位诺贝尔奖雙得主(物理学...
85 KB (8,487 words) - 02:30, 29 June 2025
诺曼·拉姆齐 (category 卡文迪許實驗室)
,1915年8月27日—2011年11月4日),美国物理学家,1989年因发明对于设计制造原子钟非常重要的分离振荡场法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拉姆齐在其职业生涯中主要担任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同时还曾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等政府机构以及北约等国际组织任职。此外,他还参与创建了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以及费米实验室。...
25 KB (2,865 words) - 13:49, 17 Jul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