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多(拉丁文:Eratosthenes)是一座位于风暴洋东部暑湾中的撞击,直径59公里,深约3.4公里。它是一座相对年轻、保存完好的陨石坑,虽然已没有了明亮的辐射纹。月球地质年代上将此类环形山产生的时期,以它的名字称呼为爱托逊纪。但据认为该陨石坑本身约形成于32亿年前,而并非处于爱托逊纪所定义的开始端。...
    16 KB (1,495 words) - 13:34, 16 November 2024
  • 底朦胧着一层薄雾。里面的一些小陨石坑,通常都有清晰的阴影,在阳光斜照下,像一些突出的白点。 1947年1月3 0日,哈罗德·希尔观察到拉多陨石坑中央山群的主峰阴影异常地消失了。 1948年4月15日,桑顿(F.H.Thornton)用一架9英寸反射望远镜观察柏拉图...
    47 KB (6,820 words) - 19:27, 23 July 2025
  • 。只有希巴恰斯、斯屈波和托勒密能做出更好的地图。 埃托斯特尼批評了亚里士德認為人類分為希腊人和野蠻人的觀點,认为各种族自有优劣。 以他命名的月球事物: 拉多隕石坑 拉多地質時期 又譯托西尼、爱托散尼、埃托色尼、拉多、埃尼。 國際音標:[eratostʰénɛːs]。 約翰·J·奧康納;...
    5 KB (690 words) - 10:20, 29 July 2025
  • 周围明亮的放射纹是由于多种原因形成的,放射纹变黯淡过程与空间风化作用不相关。概括而言,爱托逊纪中形成的月仍然能清楚分辨,但月周围的放射纹已经被侵蚀看不到了。爱托逊纪的命名源自具有典型样貌的拉多陨石坑。 哥白尼纪是最年轻的月球地质年代。最初哥白尼纪的开始时间用撞击...
    7 KB (1,155 words) - 09:33, 5 July 2025
  • 托逊纪(Eratosthenian period)是月球地质年代中从32亿年前至11亿年前间的一段时期,处于晚雨海世和哥白尼纪之间。它的名称取自该时期典型的撞击-拉多陨石坑。跨度范围,特别是上限尤为清晰明确,开始于31.1-32.4亿年前,而终结期最普遍的看法是介于11-22亿年前之间,其标志则是哥白尼环形山的出现。...
    10 KB (1,063 words) - 06:38, 15 June 2025
  • 的山区将浪湾与中央湾分隔开;东面则是高度更低的汽海;北面,亚平宁山脉构成了浪湾与雨海的分水岭。 浪湾西侧坐落着二座大型撞击-保存完好的拉多陨石坑及「幽灵」斯塔迪乌斯陨石坑;湾区反照率变化十分显著:西部覆盖着明亮的哥白尼环形山溅射物,而东部高地、南面及东南岸则是暗黑的火山喷发物。在浪湾南部(5°48′N...
    18 KB (1,776 words) - 13:47, 18 November 2024
  • 斯塔迪乌斯月位于西北80公里的拉多陨石坑和西南110公里的哥白尼环形山之间,二座大小相同,但更年轻完整的撞击。 斯塔迪乌斯月是以16世纪佛兰芒天文学家“约翰尼斯·斯塔迪乌斯”(Johannes Stadius)之名命名。该名称出现在1651年乔瓦尼·里乔利绘制的月图中。但他并没有注意到这座模糊的陨...
    11 KB (913 words) - 18:43, 17 November 2024
  • 1908年的时候他评论当时还没有被发明的飞机道:“一个常见的幻想是在战时可以使用飞机向敌人扔炸弹”。 他带领观察日食的考察队和研究月球上的撞击。他猜测“月球昆虫”导致拉多陨石坑外形的变化。他宣称在月球上发现了植物。 1919年基于天王星和海王星轨道的异常他预言有一颗假設的海王星外天體,但是搜索威尔逊山天文...
    4 KB (504 words) - 14:27, 3 July 2025
  • 亚平宁山脉构成了大月海雨海的东南边缘和雪陆高地的西北边缘,面朝雨海一侧较陡,背面则相对平缓地过渡到低地。它起始于醒目的拉多陨石坑正西面(它紧靠着亚平宁山的南侧);西部山脉中有一条将雨海北部与岛海南部连接在一起的狭窄峡谷;西面更远处是喀尔巴仟山脉。...
    6 KB (726 words) - 17:09, 6 September 2024
  • Wolff)是坐落于月球正面亚平宁山脉西南山麓中的一座山,高3500米,底部直径35公里,月面座标为北纬16.9°、西经6.8°。 在它的西南方是醒目的拉多陨石坑(Eratosthenes)。 该山被以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冯·沃尔夫之名命名为"沃尔夫山"。 Antonín Rükl: Atlas...
    2 KB (141 words) - 06:28, 2 April 2022
  • 该陨坑西北偏西及北面分别毗邻欧拉陨石坑和朗伯陨石坑、东北和东南分别坐落了年轻的梯摩恰里斯陨石坑拉多陨石坑,已磨损的盖-吕萨克陨位于它的南面,西南则横亘了较大的托·迈耶环形山。在皮西亚斯陨石坑的西南和东南偏东方分别绵延着嶙峋逶迤的喀尔巴仟山脉和亚平宁山脉。该陨中心月面坐标为20°34′N 20°35′W / 20.57°N...
    11 KB (920 words) - 08:58, 20 November 2024
  • 陨石坑,醒目的拉多陨石坑则坐落在它的西南偏南,它的东南则横卧着绵延的亚平宁山脉。该陨中心月面坐标为20°16′N 8°45′W / 20.26°N 8.75°W / 20.26; -8.75,直径25.71公里,深约1.92公里。 华莱士陨石坑...
    9 KB (735 words) - 11:32, 16 November 2024
  • 陨石坑,醒目的拉多陨石坑则坐落在它的西南。赫胥黎陨石坑的北面横亘了阿基米德山脉、东南濒临腐沼,亚平宁山脉绵延在它的东南(陨的东侧坐落了惠更斯山、东南邻近安培山),它们的后面是较小的有汽海,而西南偏南方则是位于岛海中的浪湾)。该陨中心月面坐标为20°12′N 4°32′W...
    8 KB (753 words) - 12:08, 21 November 2024
  • 陨石坑以及柏拉图环形山附近的山地所构成;最里面的一圈环直徑600公里,大部分已被月海玄武岩掩埋,只剩下一些突出于月海平原之上矮丘和山脊,大致围成一圈。 外圈山脉大约高出雨海表面7公里,月海地层一般认为厚约5公里,已知雨海盆地总深12公里。据推测,雨海撞击形成的原始深达100公里,但随即盆地底部立刻向上反弹。...
    17 KB (1,893 words) - 11:07, 22 November 2024
  • 德雷伯陨石坑(Draper)是位于月球正面雨海南部一座的小撞击,其名称取自美国医生、业余天文学家亨利·德雷伯(1837年-1882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接受。 该陨东北偏北及东南偏东分别毗邻年轻的皮西亚斯陨石坑拉多陨石坑、南部坐落了已磨损的盖-吕萨克陨...
    8 KB (682 words) - 13:35, 17 November 2024
  • 。在觀看的情況良好時,有者敏銳視力的觀測者可以看見以下的一些地型特徵: 明亮的哥白尼环形山区 酒海 湿海 明亮的开普勒陨石坑区 卡西尼环形山区 普林尼陨石坑区 汽海 卢宾聂基陨石坑区 中央灣 邻近萨克罗博斯科环形山的暗影区 惠更斯山麓的暗斑 烏拉爾山脈 另一個裸眼可以看見的有趣現象是地球反照。在新...
    14 KB (1,938 words) - 05:00, 29 October 2022
  • 盖-吕萨克陨石坑(Gay-Lussac)是月球正面位于喀尔巴阡山脉南麓的一座小撞击,以法国物理及化学家约瑟夫·路易·盖-吕萨克(1778年-1850年)的名字命名,1935年该名称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该陨西北偏西与托·迈耶环形山相邻、北面接近皮西亚斯陨石坑拉多陨石坑...
    10 KB (846 words) - 09:00, 20 November 2024
  • 鲁克山脉内分布了个已命名的撞击:靠近西南边缘外侧的有尼克尔森陨石坑和佩蒂特陨石坑;科普夫陨石坑则位于东侧内缘,内环北侧则坐落了蒙德环形山。其它模较小的陨石坑还有:位于东北的勒曼德陨石坑、南面的舒莱金和西部弗里克尔,而西北的洛陨石坑与西南的戈利岑陨石坑即使天平动期间,从地球上也无法看见。...
    2 KB (295 words) - 22:59, 14 February 2022
  • 阿波罗17号 (category 尤金·尔南)
    所谓“日出”其实就是航天器从月球黑暗面进入光亮面、月球挡住大部分太阳时的景像。埃万斯结合曝光和地球反照光,拍摄航天器飞过时太阳尚未照亮的月表,拉多陨石坑、哥白尼环形山、東方海附近的照片都是这样摄制。据阿波罗17号任务报告记载,他不但拍下所有科研摄影目标,还拍下其他有兴趣的项目。...
    100 KB (11,666 words) - 04:08, 11 December 2024
  • 脉,这些山脉都坐落雨海中。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陨石坑(不包括它的卫星):东面有大的斯塔迪乌斯陨石坑、东北是拉多陨石坑、西南为赖因霍尔德陨石坑。此外,环绕它的较小撞击有:福特陨石坑-南面,霍尔登修陨石坑-西南,米利奇乌斯陨石坑-西面及盖-吕萨克陨-北面。最靠近的一条沟槽则是绵延40公里的盖-吕萨克月溪(Rima...
    45 KB (4,643 words) - 15:34, 16 November 2024
  • 天卫二 (section 撞擊)
    處峽谷,內部可能有變動,因此天衛二可能有過一些地殼變動的事件。 天衛二在早期常常被隕石撞擊,因此表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隕石坑,在天王星所有衛星裡隕石撞擊数量僅次於天衛四。最大的隕石坑直徑至少有210公里。天衛二其中一個表面特徵是在旺達隕石坑(Wunda...
    39 KB (3,998 words) - 10:47, 3 July 2025
  • 环形山东北方是更大、更古老的阿方索环形山,东南为年青的阿尔扎赫尔环形山,陨石坑坐落在它的西侧,西北偏西方裸露的轮廓是已被月海熔岩及来自阿尔佩特吉斯环形山东面溅射物所覆盖的阿尔佩特吉斯X陨。西南更远处则是泰纳里姆岬(Taenarium)和直壁。阿尔佩特吉斯环形山中心点月面坐标为南纬16.05°、西经4.51°,直径40...
    10 KB (872 words) - 13:34, 21 November 2024
  • 阿俄尼亚高地 (category 法同区)
    以下是阿俄尼亚高地中的陨石坑列表,陨石坑的中心位置是一个特征,中心位置位于另一特征中的陨按东、西、北或南顺序分别列出。 阿俄尼亚台地是众多火星冲沟的所在地,这些冲沟可能是由于最近的流水所造成。在洛尔、道格拉斯和罗斯等大撞击附近的很多陨石坑中都有发现。冲沟出现在陡坡上,尤其是在陨石坑...
    21 KB (2,166 words) - 06:57, 9 December 2023
  • 哥白尼陨击(Copernicus)是火星上一座大型撞击,它位于火星赤道以南,南纬48.8度、东经191.2度的法同区壬高地密布陨的高地上,直径接近300公里,其名称取自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斯·哥白尼,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形成哥白尼陨击的撞击可能发生在30...
    8 KB (870 words) - 07:14, 16 May 2024
  • 位於美國的巴林杰陨石坑;世界第一個被確定的撞擊,年齡約5萬年。 位於阿根廷的里奧誇爾托隕石坑(Rio Cuarto craters),被認為是約1萬前一個小行星以極低角度撞擊地球造成。 位於印度的洛那隕石坑湖(Lonar crater...
    49 KB (6,679 words) - 08:48, 5 July 2025
  • 月球上的溪,以附近或所在的撞擊命名。 月球表面的陡坡或斷崖,以附近的撞擊或月岬命名。 月球上的大陸和島,由乔瓦尼·巴蒂斯塔·里乔利在1651年繪製的地圖作為標準;以拉丁語拼寫,但現在國際天文聯會並不將之做為正式名稱使用。 月球上大部分的地表特征是撞击陨石坑陨石坑...
    60 KB (1,233 words) - 21:30, 24 March 2025
  • 查爾斯·萊爾 (category 牛津大学埃克特学院校友)
    他在1858年獲得科普利獎章,1866年獲得沃斯顿奖章。 當他死於1875年,他被安葬於西敏寺。 月球與火星上各有一座撞擊是以萊爾命名的。 最有名的作品是《地質學原理》(Principles of Geology)。達爾文的演化論便是受到這本書的啟發。 莱尔陨石坑 萊爾冰川 Porter, Roy S...
    5 KB (428 words) - 05:21, 4 July 2025
  •  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  美国,夏威夷  美国,基峰  智利,Antuco  智利,Osomo  智利,El Tatio 岩石:  以色列,罗斯哈尼卡拉 直布羅陀,直布羅陀岩山  英国,賈恩茨考斯韋海岸(巨人之路)  加拿大,穿孔石  美国,巴林傑隕石坑 沙漠/沙丘:  中国,戈壁沙漠  巴基斯坦、 印度,塔爾大沙漠...
    14 KB (921 words) - 15:06, 25 January 2025
  • 因此,可能还贮藏着水冰。混沌地区形成于很久以前,通过陨石坑计数(任何给定区域内的陨意味着地表越古老)以及研究这些谷地与其他地质特征的关系,科学家得出结论,这些通道形成于20亿至38亿年前。 混沌地形最集中的区域与巨大古河谷相一致,由于如此的大型河道似乎起源于混沌地形。因此,人们普遍认为混沌...
    25 KB (3,158 words) - 21:49, 29 January 2023
  • 这是月球环形山列表的一部份,此表列举出英文名称以字母R及S开头的环形山。 月球陨石坑. 行星命名索引. 国际天文联合会. [2015年2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5日). ...
    55 KB (50 words) - 09:42, 9 March 2025
  • 有观点认为,乌斯钵、冬、珍珠湾和阿瑞斯谷虽然现已被巨大的撞击隔开,但过去它们曾是连在一起向北流入克律平原的一条单一河道。该溢流的源头被认为来自阿耳古瑞陨石坑溃决的湖水,该陨曾被以前从南极流淌出的苏里尤斯(Surius), 泽盖(Dzigai)和帕兰科帕(Palacopus) 等河道注满至...
    11 KB (1,645 words) - 03:02, 28 Januar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