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頂(學名:Camar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是種四足的植食性恐龍。牠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類恐龍,但成體只有約18米長,體重18公噸。牠們生活於晚侏羅世時期,距今約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一個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的圓頂骨盆,曾發現異特的齒痕。 圓頂...
    10 KB (1,246 words) - 08:38, 10 July 2022
  • 圓頂龍科是群中型蜥腳類恐龍,體型粗壯,四肢結實,背部曲線逐漸往後彎曲,前肢長於後肢。與近親腕龍科、梁龍科相比,圓頂龍科的頭骨較高、口鼻部較平坦、體型較小、頸部與尾巴較短。 圓頂龍科的牙齒長、呈鑿狀、往前傾斜,是與其他蜥腳類最大的不同處。 圓頂科的定義為:大鼻類之中,較接近圓頂,而離高胸腕較遠的所有物種。...
    2 KB (116 words) - 10:27, 8 August 2020
  • 特維爾切名:Tehuelchesaurus,發音:/teɪhwɛltʃeɪsɔːrəs/,意為「特維爾切的蜥蜴」)是一圓頂科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南美洲,相當於現今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1980年,礦工阿迪諾·貝尼特茲(Aldino Benitez)使用蓋革計數器尋找鈾,在丘布特省的費南德茲牧場(Estancia...
    11 KB (1,319 words) - 07:33, 1 May 2023
  • 圓頂相似,雖然後者的凹陷及擴張程度較少。齒冠上也有邊緣稜齒。根據組織學研究,一個巴塔哥尼亞個體將在58天替換其所有牙齒,相近於圓頂的62天以及梁的34天。 巴塔哥尼亞有許多已知的顱後骨骼。頸椎、背椎、尾椎與鯨大致相似,而骶骨有許多獨有特徵。骶骨保存良好,顯示巴塔哥尼亞...
    17 KB (2,366 words) - 09:13, 1 May 2023
  • 圓頂、盤足、阿比杜斯、長頸巨,但比例上高了約1/2。眶前孔前面或下面的前眶前孔幾乎消失,類似圓頂及盤足,而不像在梁、塔普亞的發育良好。歐羅巴上頜骨總共有12至13顆牙齒,比更基礎的物種(約巴16顆、亞特拉斯14至25顆)還少,但落在腕科的變化值範圍內(腕15顆、阿比杜斯...
    52 KB (7,084 words) - 07:18, 2 May 2023
  • 天山名:Tiensha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 在1928年,一位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一群蜥腳類化石,包含約30個成年個體、3個未成年個體、以及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3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台天山龍(T...
    3 KB (364 words) - 18:02, 2 September 2021
  • 阿拉果(學名:Aragosaurus)或譯阿拉哥,是蜥腳下目大鼻類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的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 阿拉果是巨大、四足的植食性恐龍,生活於豪特裡維階至巴列姆階,約1億3000-1億2000萬年前。牠的身長約有18米長,體重約28000公斤。...
    1 KB (164 words) - 11:52, 4 February 2023
  • 新牙(學名:Neosodon)是蜥腳下目圖里亞類的一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提通階末期的法國加來海峽省。新牙沒有被正式命名種小名,但模式種的先驅新牙(N. praecursor)實際是來自另一種動物。以往新牙都被歸類於畸形,畸形曾被當作垃圾箱类群,但近年研究認為新牙可能與圖里亞...
    5 KB (742 words) - 12:41, 11 October 2022
  • mackillopi的近親,可能是同一或相關的。 在2004年,昆士蘭省西南部發現了2個泰坦巨類的化石,並在2007年展出於昆士蘭博物館,這些化石的體型超越澳洲南方,成為目前澳洲的最大型恐龍化石。 原先有研究假設澳洲南方經常出沒在水邊或浸在水中,以減輕雙腳的負擔。但是現在這...
    4 KB (531 words) - 00:09, 12 January 2022
  • 的近親而完成。腳部則是將同一採石場所發現的蜥腳類腳部化石加上去。馬什並參考了其他蜥腳類頭顱骨,製作了一個頭顱骨模型加上去;他並非參考脆弱的梁龍頭顱骨,而是作出了一個堅硬、厚、大型頭顱骨,下頜與齒冠則是來自於三個不同採石場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圓頂,因為圓頂是當時唯一的狀態良好蜥腳類頭顱骨;但梁...
    12 KB (1,498 words) - 09:44, 2 May 2023
  • 洛里尼揚(學名:Lourinh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葡萄牙埃什特雷馬杜拉的兩個挖掘地點,地質年代屬於侏羅紀晚期。洛里尼揚的分類歷史十分複雜,這個是由P. Dantas等人於1998年敘述、命名的。模式種是阿倫克爾洛里尼揚(L....
    4 KB (540 words) - 13:56, 8 January 2022
  • 而五分之一受食腐昆蟲蛀蝕。因此難以確認所有化石分別屬於哪些物種;某些顯然是腕科毒癮(同樣產自附近稍年輕地層)。布里特(Brooks Bradley Britt)分別於1996年及1997年懷疑其中存在類似圓頂及泰坦巨類的物種,判斷依據是雙前凸型(procoelous)脊椎,然而到21世紀後發...
    13 KB (1,311 words) - 07:00, 19 August 2023
  • 的化石,都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6地層帶。 2018年肯尼斯·卡本特(Kenneth Carpenter)將易碎雙腔(A. fragillimus)命名為新極巨,並將其分類為雷巴齊斯科。 雙腔的模式種是高雙腔(A....
    18 KB (2,705 words) - 06:07, 23 April 2024
  • 文雅(學名:Abrosaurus)又名秀,是大鼻類恐龍的一個,生活在中侏羅世,化石是在中國四川省的大山鋪地層發現的。牠的名字來自古希臘語的「αβρος」和「σαυρος」,意即「精緻的蜥蜴」。如同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文雅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但體型卻略為小型,身長不大於9米長。牠的頭呈方型,在頭頂上有高出的拱形物,以包含鼻孔。...
    4 KB (559 words) - 07:42, 30 April 2023
  • 諾曼第翼名:Normannognathus)是翼目翼手亞目的一個,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 在1993年,Jean-Jacques Lepage在法國上諾曼地濱海塞納省的瑟堡-奧克特維爾海岸,發現一個翼類的頜部化石,長約10公分,屬於Argiles d'Octeville組地層。 在1998年,埃瑞克·比弗托(Eric...
    3 KB (383 words) - 11:36, 10 August 2021
  • 博妮塔名:Bonitasaura)是一泰坦巨類恐龍的,來自阿根廷巴塔哥尼亞西北部里奧內格羅省內烏肯盆地(英语:Neuquén Basin)內烏肯群(英语:Neuquén Group)白堊紀晚期(桑托階)的下篷組(英语:Bajo de la Carpa...
    6 KB (551 words) - 09:36, 2 May 2023
  • 重頭(學名Gravitholus)是厚頭亚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加拿大艾伯塔省,距今約7500萬年前。牠們是屬於頭顱骨較厚及堅硬的厚頭科。 模式種是G. albertae,是由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等人在1979年描述、命名。名意為「重的圓頂...
    2 KB (224 words) - 14:41, 29 March 2022
  • 圓頂有著相似之處。以下演化樹取自2014年迪亞曼蒂納的重新敘述論文,將敦達古魯與溫頓巨列入多孔椎類底下,彼此互成姊妹群。 2019年菲利浦·曼尼翁(Philip D. Mannion)等人的研究根據比較解剖分析將敦達古魯歸入圖里亞類。 Janensch, W...
    7 KB (872 words) - 09:46, 30 April 2023
  • 名:Barosaurus)又名重型或巴洛,是蜥腳下目梁科的一,是種有長頸、 長尾巴的巨大草食性恐龍,與較著名的梁為近親。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同地區發現的還有梁、迷惑圓頂、腕及簡棘,以及獵食性的異特...
    24 KB (2,979 words) - 12:50, 9 March 2024
  • 簡棘(學名:Haplocanth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恐龍,生活於侏羅紀晚期(啟莫里階至提通階)的北美洲,距今約1億5500萬年至1億5200萬年前。 簡棘目前包含兩個種:原簡棘(H. priscus)、H. delfsi,目前都只發現不完整的化石,都是部份骨骼,缺乏頭顱骨。第一個化石是由一個名為Edwin...
    8 KB (968 words) - 06:03, 2 May 2023
  • 圓頭名:Sphaerotholus)是厚頭科恐龍的一,化石在美國西部發現,年代屬於白堊紀晚期。現時已有兩個物種被描述、命名,分別是在新墨西哥州嘉德蘭組(英语:Kirtland Formation)地層發現的古德溫圓頭(S. goodwini),及從蒙大拿州地獄溪組地層發現的布仕郝利茨圓頭龍(S...
    5 KB (631 words) - 13:34, 17 November 2023
  • 類演化支定義為:與薩爾塔(Saltasaurus loricatus)親近,而離長梁(Diplodocus longus)較遠的所有物種。大鼻類包含兩個主要演化支:圓頂科、巨形類。巨形類包含腕科與泰坦巨...
    8 KB (409 words) - 13:03, 27 September 2023
  • 耐梅盖特的頭骨與缺乏頸部及頭骨的後凹尾來自同一地層。最初的研究認為納摩蓋吐屬於叉科而後凹尾屬於圓頂科,因此建立成兩個不同的。但現在了解到兩都是先進的泰坦巨類,甚至可能是同一物種。加上兩的正模標本皆來自同一地區,提升了後凹尾可能是耐梅盖特異名的可能性。 模式種蒙古耐梅盖特(N...
    6 KB (767 words) - 08:38, 29 July 2023
  • 盤足名:Euhelopus,意為「真正的沼澤腳」)是一蜥腳下目多孔椎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1.29至1.13億年前)的中國山東省。它是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不同於一般的蜥腳類,盤足的前肢長於後肢。盤足的發現在科學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是中國第一個進行科學研究的恐龍:1913年首次發現...
    17 KB (2,254 words) - 11:48, 27 May 2023
  • 迷惑(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科下的一個,脖子异常粗大,而尾巴卻非常细长,牠们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迷惑生活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約1億5100萬年前,和梁、異特、剑、角鼻生活在侏羅紀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而且是化石数量最多的蜥脚类恐龙。...
    14 KB (1,834 words) - 15:58, 6 March 2024
  • 後凹尾名:Opisthocoelicaudia,發音:/ɒˌpɪsθoʊsɪlɪˈkɔːdiə/),又名後空尾,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晚期,化石發現於蒙古的戈壁沙漠。模式種是斯氏後凹尾(Opisthocoelicaudia skarzynskii)。1965年波蘭和蒙古的科...
    39 KB (4,968 words) - 05:21, 2 March 2024
  • ,高通常會被分類為泰坦巨科。但是,有學者發現該骨頭更類似圓頂,及一些腕科。 於1993年,Le Loeuff在他的歐洲泰坦巨類研究中,指出高的化石無法被選為模式標本,並發現無法有效重建出高的外形,因此不能將牠分類在蜥腳下目的任何科中。根據其體型比例,高無法被分類為圓頂...
    4 KB (578 words) - 02:19, 10 October 2022
  • 名:Diplodocus,發音:/dɪˈplɒdəkəs/、/daɪˈplɒdəkəs/或/ˌdɪploʊˈdoʊkəs/,意為「雙樑」)是一大型、四足、植食性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科。特色是極細長的頸部與尾部,以及以蜥腳類來說非常纖細的身軀,整體偏水平的姿態宛如一座橫懸的橋樑。屬下最知名的物種卡氏梁龍(Diplodocus...
    80 KB (9,263 words) - 09:20, 12 December 2023
  • 是種中等體型的植食性恐龍,身體長而輕型,頸部強健,但是背腹的活動範圍有限。鷲的脊椎有明顯的特徵,例如相連的骨板與頸椎中的氣孔,與雷巴齊斯科相符。鷲與其他雷巴齊斯科都生存於晚白堊世早期,是當時僅存的梁超科。這支梁超科在後來的森诺曼期-土仑期灭绝事件中滅絕,而使泰坦巨類佔據其生態位的理論。...
    2 KB (294 words) - 03:55, 11 July 2022
  • ("N. qaganensis"),是由董枝明在1992年描述的,名是以查干諾爾組地層為名。但因為沒有經過正式研究,目前的狀態是個無資格名稱。 諾爾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北美洲圓頂的近親,兩者有類似的頭部與身體外形。諾爾的背椎神經棘形狀,也類似圓頂。 在不同地方展覽時,諾爾...
    3 KB (278 words) - 04:43, 15 July 2022
  • 東陽名:Dongyangosaurus)是來自晚白堊紀早期的一蜥腳下目薩爾塔科恐龍。唯一的物種是中華東陽(Dongyangosaurus sinensis),由呂君昌和同僚於2008年敘述、命名,所知來自單一破碎骨骼,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如同其他蜥腳類,東陽是大型四足草食性動物。 唯一的標本編號DYM...
    4 KB (467 words) - 07:39, 2 Ma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