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伊伯撞擊坑(英語:Kuiper)是水星上一個中等大小的撞擊坑,位於 11 S, 31.5 W。直徑約 60 公里,名字由來於美國天文學家杰拉德·柯伊伯。該撞擊坑的反照率是水星上最高,因此它可能是水星上最年輕的撞擊坑之一。 柯伊伯撞擊坑位於更大的撞擊坑紫式部撞擊坑北方邊緣處。 De Hon, R.A...
1 KB (106 words) - 10:00, 5 July 2025
68)是1964年7月31日徘徊者7号探测器的坠落点, 它是美国首艘拍摄到月球表面照片的空间探测器,杰拉德·柯伊伯曾是徘徊者计划项目科学家之一。在1973年他去世后,该陨石坑被以他的名字命名。 1776 柯伊伯 柯伊伯撞击坑 (火星) 柯伊伯撞擊坑 (水星) 柯伊伯带 Map of the visible side of the Moon...
8 KB (840 words) - 16:48, 18 November 2024
水星坑穴的範圍,在直徑上從小型的碗型腔到跨越數百公里的多環撞擊坑。從相對新鮮亮麗到高度退化火山口的殘餘物,展示了所有退化階段的現象。水星的撞擊坑與月球的有著微妙的差異,它們的噴發物覆蓋的區域小得多,這顯示水星有較強的表面重力。 已知最大的隕石坑之一是卡洛里盆地,直徑為1,550公里。撞擊...
88 KB (10,228 words) - 07:35, 11 July 2025
柯伊伯撞击坑(Kuiper)是位于火星法厄同区的一座陨石坑,坐标为南纬57.4°、西经157.3°。直径87公里,1976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决定,以美国荷兰裔天文学家杰拉德·彼得·柯伊伯(1905年—1973年)为其命名。 1776 柯伊伯 火星气候 火星地质 柯伊伯带 柯伊伯陨石坑 柯伊伯撞击坑 (水星)...
1 KB (100 words) - 22:01, 14 February 2025
“盆地”一词是在1962年由冯·哈特曼(V.Hartmann)和杰拉德·柯伊伯提出的。针对月球上,其内部坐落了环绕着同心环和径向断层月海的大型撞击结构(相对于只有一圈环和没有辐射状地貌的狭义撞击坑)。 虽然通过小型望远镜可看到月球上多座多环结构盆地,但在20世纪中叶,它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对撞击...
26 KB (2,593 words) - 16:37, 18 September 2023
紫式部撞擊坑(英語:Murasaki)是水星上位於 12 S, 31 W 的撞擊坑。直徑132公里,以日本著名作家,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命名。影像中重疊在紫式部撞擊坑邊緣的明亮撞擊坑是柯伊伯撞擊坑。...
963 bytes (46 words) - 12:07, 5 July 2025
撞擊坑存在的高地。 水星撞擊坑從小直徑的碗形撞擊坑到數百公里以上的多環結構撞擊盆地。撞擊坑的狀態從相對年輕的放射狀撞擊坑到高度受侵蝕的撞擊坑殘餘。水星撞擊坑和月球不同的一點是水星撞擊坑的噴發物延伸範圍比月球的小很多,這是因為水星的表面重力是月球2.5倍的緣故。 水星上目前所知最大的撞擊坑...
19 KB (2,556 words) - 10:50, 16 November 2022
月球、火星、水星各有一撞擊坑以其名字命名。 柯伊伯機載天文台 古柏帶 傑拉德·柯伊伯獎,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部給與行星科學家最高獎項。著名獲獎者有卡爾·薩根、詹姆斯·范·艾倫、尤金·舒梅克。 古柏計畫(英语:Project Kuiper)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杰拉德·柯伊伯 Gerard...
5 KB (561 words) - 04:38, 4 July 2025
由於涉及類型的調查,它也與地球地質學密切相關。 行星地質學包括確定类地行星的內部結構等主題,並且還考察了行星火山活動和表面過程,如撞击坑,河流和風蝕過程。 還研究了巨型行星及其衛星的結構,以及諸如小行星,柯伊伯带和彗星的太陽系的小天體組織。 尤金·舒梅克被認為是行星地質學的奠基人。1963年時他在亞利桑那州旗竿鎮成立美...
5 KB (443 words) - 13:37, 2 June 2024
水星表面上的區域方格位置(北方位於上): 1:5 Million-Scale Maps of Mercury.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IAU/NASA). [2013-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7). SP-423...
9 KB (118 words) - 10:18, 27 April 2023
同样在1992年,夏威夷大学的天文学家大卫·朱维特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刘丽杏发现了小行星阿尔比恩。这一天体被证明属于后称为柯伊伯带的新群体,一种类似于小行星带的冰状物,冥王星和卡戎等天体被认为是其中的一部分。 2005年,迈克尔·布朗、查德·特鲁希略和戴维·拉比诺维茨等宣布...
26 KB (2,678 words) - 17:45, 27 August 2024
水星上的槽溝,以古代建築物命名。 水星上的峽谷,以配備電波望遠鏡的天文台命名。 水星上的平原,多以各種語言的水星一詞命名。 水星上的盆地,其中拉德特拉迪盆地被認為是巨大多環結構撞擊坑。 水星上的撞擊坑,多以著名的作家和藝術家命名。 水星上的斷崖,多以著名的探險家的船隻命名。 USGS: Mercury...
54 KB (167 words) - 17:12, 22 May 2024
水星和月球上明显存在的陨坑就是证明。地球生命最早的证据可以早到38亿年前,几乎是紧接着后期重创的结束。 天文學家們相信陨石撞击是太阳系演化的常规部分(如果说现在不是很频繁的话)。隕石撞擊持續發生的證明有1994年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以及亞利桑那州的巴林傑隕石坑...
88 KB (10,832 words) - 00:06, 23 May 2025
作品被懸掛在其中。1919年12月3日,他於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蔚藍海岸卡涅與世長辭。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76年將水星上18.29°S,51.89°W的撞擊坑命名為卡涅瓦撞擊坑。 雷諾瓦以人物畫出名,這之中又以畫甜美、悠閒的氣氛還有豐滿、明亮的臉和手最為經典。印象派風格的雷諾瓦,其特色在描繪迷...
14 KB (1,849 words) - 02:29, 29 July 2025
月球背面是月球因为潮汐鎖定總是背對地球的半球,與它相對的是月球正面。與正面相比,背面的地形崎嶇不平,有大量的撞擊坑和相對較少的平坦和黑暗的月海,使其看起來更接近太陽系中其它貧瘠的地方,如水星和卡利斯托。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的隕石坑之一,南极-艾特肯盆地。半球有時被稱為“月球的黑暗面”,其中「黑暗」的意思是「未知」,而不...
37 KB (4,292 words) - 13:55, 4 July 2025
水手號谷 (section 伊烏斯和提托努利林峽谷)
奧德曼斯撞擊坑(Oudemans crater)以東是互相平行的伊烏斯峽谷(Ius Chasma)和提托努利林峽谷(Tithonium Chasma)伊烏斯峽谷在南方,而提托諾恩峽谷在北方。伊烏斯峽谷較寬,東端和米拉斯峽谷連接。伊烏斯峽谷底部中間之下有一個山脈,稱為革律翁山脈(Geryon...
15 KB (2,277 words) - 10:39, 13 April 2025
、地球和火星),其大氣層足以產生天氣;它們都有撞擊坑和構造學(英语:Tectonics)的表面特徵,例如板塊裂谷和火山。 水星(距離太陽0.31–0.59 AU)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它的表面是灰色的,有由逆斷層產生的廣闊的峭壁(懸崖)系統,以及由撞擊事件殘餘物形成的明亮射紋系統。地表溫度變化很大,赤道區域從夜間的−170...
227 KB (22,920 words) - 13:46, 3 July 2025
ONE PIECE角色列表 (redirect from 艾波利歐·伊娃柯夫)
伊波伊遺留下來含有霸王色霸氣的繩結,強大的霸氣讓五老星解除變身,被送回聖地馬力喬亞。 名字取自於水星(Mercury);形象疑似取自於米哈伊爾·戈巴契夫。 夜殘刨瀧·V·茄壽郎(イーサンバロン・V(ブイ)・ナス寿郎(じゅろう),Ethanbaron V. Nasujuro,陸譯:伊赞巴隆·V·纳斯寿郎)...
387 KB (65,085 words) - 05:30, 29 July 2025
(金星、地球和火星)有不是很大量的氣體構成的大氣層;所有內行星的表面都有地質構造的特徵,包括隕石的撞擊坑、裂谷和火山等等。不要將內行星這個名稱和內側行星混淆在一起,後者是指比地球更接近太陽的行星,即水星和金星。 Periodic Table of Exoplane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KB (529 words) - 02:22, 29 January 2024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的數十公里不等,彗尾可能延伸長達一天文單位。 彗星的軌道週期範圍也很大,可以從幾年到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來自超越至海王星軌道之外的柯伊伯帶,或是與離散盤有所關聯。長週期彗星被認為起源於歐特雲,這是在古柏帶外面,伸展至最近恆星一半距離上,由冰凍天體構成的球殼。長週期彗星受到路過恆星和...
110 KB (12,648 words) - 12:33, 15 July 2025
勇气号火星探测器 (section 特洛伊陨击坑的火星冬天)
3个火星年(2249日;6年77天)。它是由喷气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中的两辆探测车之一。2004年1月4日04时35分,勇气号成功降落在古瑟夫撞击坑内,比它孪生的机遇号火星车(MER-B)早三周登陆火星。它的名字是通过美国宇航局赞助的学生作文竞赛中所选出。2009年末,该火星车被困于“沙坑”中...
100 KB (12,141 words) - 03:36, 16 April 2025
獎項 1872年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 1902年布魯斯獎 以其命名 小行星4062斯基亞帕雷利星 月球上的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火星上的斯基亞帕雷利撞擊坑 預定2016年發射的歐洲太空總署 ExoMars 登陸器。 "Schiaparelli, Giovanni Virginio...
11 KB (1,102 words) - 04:09, 4 May 2025
奧森·威爾斯 (category 伊利诺伊州伍德斯托克)
theatre)——水星剧院(英语:Mercury Theatre),该剧团于1937年至1941年间在百老汇上演了多部剧作,其中包括一部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戏剧《凯撒》。1938年,他的广播选集节目《空中水星剧场(英语:The Mercury Theatre on...
62 KB (7,070 words) - 03:34, 13 July 2025
-97处,最大宽度范围达3900公里,覆盖了南纬30至81度,西经60至163度的大片地区。阿俄尼亚台地是一处以大规模撞击地貌著称的高地区,包括有大型的洛厄尔撞击坑,在平原区、陶玛西亚堑沟群和南部区等部分区域密布着小陨坑群。阿俄尼亚高地西北与伊卡里亚堑沟群内的塞壬高地接壤,该高地包含了克拉里塔斯和科剌奇斯堑沟群;北面是沃里戈峡谷...
21 KB (2,166 words) - 06:57, 9 December 2023
坑。 土卫六上许多陨坑或可能的陨坑都普遍显示出已受侵蚀并发生改变的迹象,尽管土卫六上一些陨坑的坑壁比太阳系所有其他地方的更厚实,但大多数大型陨坑的边缘都有裂口或不完整。与其他大型冰卫星不同,土卫六缺乏因冰壳黏性松驰潜变成变余结构的证据,大部分陨坑内都没有中央峰,坑底平坦,这可能是由于撞击...
138 KB (14,946 words) - 08:18, 25 November 2024
灶神星,看似接近球體,在小行星帶中是繼穀神星之後質量最大的小行星。偏離球體的原因是在凝固之後大規模的撞擊,形成了雷亞希爾維亞盆地和維納尼亞盆地兩個撞擊坑;此外,它三軸的尺寸也不符合流體靜力平衡。崔頓被認為是遭到海王星捕獲的矮行星。菲比也是被捕獲的天體,像灶神星一樣,也沒有達到流體靜力平衡,但在其發展早期可能曾經處於流體靜力平衡狀態。...
62 KB (5,922 words) - 21:39, 25 June 2025
280英里)。這趟旅程証實了木衛三上有兩種明顯的地形:多坑及多深構。科學家們認為木衛三的冰地殼正受到地殼構造活動等的張力影響。 木衛四:地殼上殘留的古老隕石坑則顯示了很多被隕石撞擊過的痕跡。最大的隕石坑顯然地因地殼上的冰層移動而隨時間被填去,因為在滿佈撞擊痕跡的盆地上幾乎沒有任何顯然而見的地形特徵殘留。這是撞擊...
28 KB (3,587 words) - 02:41, 4 July 2025
它們的偏心率都相當大。最早被發現的半人馬小行星群的小行星是小行星2060。估計這些小行星是從柯伊伯帶中受到其他大行星的引力干擾而落入一個不穩定的軌道中的。 海王星以外的小行星屬於古柏帶, 雖然一直有人猜測水星軌道內也有一個小行星群,但至今為止這個猜測未能被證實。...
31 KB (4,402 words) - 17:25, 3 July 2025
撞擊小球層。相反的,它表明大規模撞擊的來源是碎片,並指出這將更好地匹配撞擊坑的大小分佈。第二項研究也同意這一觀點,認為小行星帶可能不是後期重轟炸的來源。它指出缺乏彗星撞擊物的直接證據,提出剩餘的星子是大多數撞擊的來源,尼斯模型的不穩定性可能很早就發生了。然而,如果使用不同的撞擊坑...
63 KB (8,820 words) - 07:00, 5 December 2024
火星隕石是在行星火星上形成,但因為被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而從火星拋射出並墜落到地球上的岩石。截至2014年3月3日,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已經超過6萬顆,但被確認是來自火星的僅有132顆。這些隕石被認為來自火星,是因為它們有與太空船在火星上分析的岩石和氣體有著相似的元素和同位素組成。在2013年10月17日...
20 KB (2,461 words) - 14:23, 17 February 2023
基於他們對月球、火星和水星等古老表面的經驗,科學家預期在航海家1號傳回的第地一張木卫一的影像上將看見許多的撞擊坑。橫跨在表面的撞擊坑密度可以提供木卫一的年齡,但是,他們很驚訝的發現在表面幾乎全無撞擊坑,取而代之的是光滑的平原,和在表面有著各式各樣大小的火山口和...
73 KB (9,711 words) - 03:53, 4 Jul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