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畏名:Dreadnoughtus),又名無畏,是隸屬於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已知的兩具部分骨骼發現於阿根廷聖克魯斯省的上白堊紀(坎潘階至馬斯垂克階;約8400萬至6600萬年前)壘丘組(英语:Cerro Fortaleza Formation)地層。底下包含單一物種:模式種施氏無畏龍(Dreadnoughtus...
    25 KB (2,836 words) - 08:51, 20 March 2025
  • 阿根廷名:Argentinosaurus,意為「阿根廷的蜥蜴」)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的一個,是種植食性恐龍(因為在中生代末期才有草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体型最巨大的陆地动物。牠們在勞亞古陸侏羅紀的近親(如迷惑)滅絕後,才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即距今約1億年前。...
    8 KB (865 words) - 13:09, 4 June 2024
  • 與迷惑是同一種動物,而迷惑較早被命名,具有優先權,所以他將雷重新命名為秀麗迷惑(Apatosaurus excelsus)。現在,歐洲的科學家們比較雷和迷惑之間數百個骨骼特徵後,發現兩者有許多重大差異,科學家甚至決定讓牠自成一「」。 自從電影發明以來,雷...
    12 KB (1,498 words) - 07:39, 29 June 2025
  • 迷惑(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科下的一個,脖子异常粗大,而尾巴卻非常细长,牠们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迷惑生活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約1億5100萬年前,和梁、異特、剑、角鼻生活在侏羅紀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而且是化石数量最多的蜥脚类恐龙。...
    14 KB (1,834 words) - 15:58, 6 March 2024
  • 名:Supersaurus,意為「超級蜥蜴」)是一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約1億5300萬年前)的北美洲。模式種薇薇安超(Supersaurus vivianae)的標本首先於1972年由德塔的薇薇安·瓊斯(Vivian Jones)所發現,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中間的叢盆段(Brushy...
    15 KB (1,669 words) - 08:42, 1 May 2023
  • 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5900萬年前。 在1977年,蜀的化石發現於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模式種是李氏蜀(S. lii),是由董枝明、張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敘述、命名。蜀...
    8 KB (982 words) - 06:18, 13 February 2025
  • 泰坦巨類(学名:Titanosauria),也稱為泰坦類、巨類、偉類,是蜥腳下目的一個多樣性演化支,包括薩爾塔與伊希斯,也包括一些地球上最重的陸行動物,例如阿根廷、潮汐;巨體被推測體重可達250公噸(雖然存疑)。古生物學家以希臘神話中的巨人族泰坦命名這個超科,泰坦神族的地位高於奧林匹斯十二主神。...
    17 KB (2,040 words) - 10:36, 21 February 2025
  • 峨嵋名:Omeisaurus,意為「峨嵋蜥蜴」,有時寫作峨眉)是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通期至卡洛夫期)的馬門溪科蜥腳類恐龍,目前包含8個有效種(英语:Valid name (zoology)),全部出土於中國四川盆地的沙溪廟組。首個化石於1936年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因而得名。如同典型...
    23 KB (2,680 words) - 05:01, 23 February 2025
  • Norman)就將其命名為庫氏高吻(Altirhinus kurzanovi)。 高吻是先進的禽類,也是基礎鴨嘴科恐龍,但是在及種的安排上卻有著分歧。 在最初的描述中,牠是與禽無畏同樣包括在鴨嘴科中。而其他後期的分析發現,高吻卻是比這兩個更為衍化,但較始鴨嘴、原巴克及鴨嘴...
    7 KB (1,087 words) - 02:37, 22 February 2025
  • 名:Diplodocus,發音:/dɪˈplɒdəkəs/、/daɪˈplɒdəkəs/或/ˌdɪploʊˈdoʊkəs/,意為「雙樑」)是一大型、四足、植食性的蜥腳下目恐龍,屬於梁科。特色是極細長的頸部與尾部,以及以蜥腳類來說非常纖細的身軀,整體偏水平的姿態宛如一座橫懸的橋樑。屬下最知名的物種卡氏梁龍(Diplodocus...
    80 KB (9,263 words) - 11:32, 19 February 2025
  • 阿拉摩名:Alamosaurus,意為「白楊山的蜥蜴」)又譯阿拉莫,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薩爾塔科的一個,生活於晚白垩世的北美洲。牠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植食性恐龍,阿拉摩與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相似,有著長的頸部及尾巴,尾巴末端有著類似鞭索的結構。 與主流看法相反,阿拉摩...
    14 KB (1,669 words) - 08:30, 12 February 2025
  • 6公分,代表澳洲巨是澳洲發現過最大型的恐龍,其體型可能接近富塔隆柯無畏,只明顯小於巴塔哥巨。敘述者避諱提供重量估計值,因為蜥腳類很難提供出可靠的結果是眾所皆知。 2021年的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澳洲巨及其他三種澳洲泰坦巨類:迪亞曼蒂納、溫頓巨、草原有接近親緣關係。同時又與南美洲的薩米恩托...
    8 KB (816 words) - 03:58, 3 May 2023
  • 圓頂(學名:Camar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是種四足的植食性恐龍。牠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類恐龍,但成體只有約18米長,體重18公噸。牠們生活於晚侏羅世時期,距今約1億5500萬-1億4500萬年前。一個發現於猶他州恐龍國家保護區的圓頂骨盆,曾發現異特的齒痕。 圓頂...
    10 KB (1,246 words) - 08:38, 10 July 2022
  • 祿豐(學名:Lufengosaurus)是蜥腳形亞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的中國西南部。 在1958年,為了慶祝祿豐的發現,中國發行了祿豐紀念郵票,是第一個登上郵票的恐龍。中國並組架祿豐的骨架模型,這是中國的第一個組裝的完整恐龍骨架模型。 祿豐...
    9 KB (1,180 words) - 04:31, 24 September 2024
  • 名:Barosaurus)又名重型或巴洛,是蜥腳下目梁科的一,是種有長頸、 長尾巴的巨大草食性恐龍,與較著名的梁為近親。化石發現於侏羅紀晚期的北美洲莫里遜組(Morrison Formation),同地區發現的還有梁、迷惑、圓頂、腕及簡棘,以及獵食性的異特...
    24 KB (2,993 words) - 12:50, 9 March 2024
  • 巨體(學名:Bruhathkayosaurus)其學名是由梵語的「बृहतः」及「काया」,加上古希臘文的「蜥蜴」,意即「巨大身體蜥蜴」。而巨體很有可能是現今所發現最巨大的恐龍之一。而這個主張是由Yadagiri及Ayyasami於1989年所提出的,但是卻一直備受質疑及討論。 巨體...
    6 KB (983 words) - 19:35, 7 January 2023
  • 雷巴齊斯名:Rebbachisaurus,意為「柏柏族 Aït Rebbach 群的蜥蜴」),是梁超科蜥腳下目的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之初(森諾曼階,9900萬至9700萬年前)的北非。歸入本的遺骸已在摩洛哥、尼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發現,但只有來自摩洛哥的遺骸確定是屬於牠的。在南...
    12 KB (1,566 words) - 07:49, 23 February 2025
  • 名:Mussaurus,意為「老鼠蜥蜴」)是一植食性蜥腳形亞目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阿根廷南部,約2億1500萬年前。鼠得名於幼體和青少年體骨骼的微小體型,這些曾被認為是本唯一已知的標本,然而現在已經得知鼠的成年標本了,這個名成為某種程度上的誤會;成體身長可達6公尺,體重超過1...
    13 KB (923 words) - 13:13, 4 June 2024
  • 2016, ISBN 978-1421420288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腕」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腕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信息:腕 第一只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对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乔伊斯·哈弗斯塔德(Joyce Havstad)有关腕及正模标本概念的采访...
    105 KB (14,516 words) - 04:48, 19 April 2025
  • (學名:Bellusaurus,由通俗拉丁語的bellus「美麗」及古希臘語的σαῦρος「蜥蜴」組成)是一小型短頸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身長約為4.8公尺。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北的石樹溝組地層。 模式種也是唯一種蘇氏巧(Bellusaurus...
    5 KB (457 words) - 00:59, 13 February 2025
  • 馬門溪名:Mamenchisaurus,意為「馬鳴溪蜥蜴」)是一來自東亞的蜥腳下目真蜥腳類恐龍。對其了解來自中國發現的多個物種,生存年代為侏罗纪晚期(約1.6億至1.45億年前)。 最早的化石發現起源於1930年代的四川,並於1954年命名、建立,模式種是建設馬門溪(Mamenchisaurus...
    49 KB (6,396 words) - 04:05, 25 February 2025
  • 波塞東名:Sauroposeidon)又名蜥海神,是蜥腳下目巨形類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波塞東是種大型四足植食性恐龍,前肢長於後肢,身體形態類似現代長頸鹿。白堊紀的北美洲蜥腳類恐龍已出現數量衰退、體型縮小的跡象,而波塞東是北美洲最晚出現的大型蜥腳類恐龍。波塞東...
    16 KB (2,243 words) - 01:36, 25 February 2025
  • 馬拉威名:Malawisaurus)意為「馬拉威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於泰坦巨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的非洲,是最早的泰坦巨類之一,並與牠們的近親腕與岡瓦納巨生存於相同時期、相同區域。馬拉威是少數曾發現頭顱骨的泰坦巨類。 在1928年,席尼·賀頓(Sidney...
    4 KB (415 words) - 10:07, 5 May 2024
  • Lithostrotia 骨 Arackar 南方海神龍 Austroposeidon 包鲁巨 Baurutitan 无畏 Dreadnoughtus 埃拉尔巨 Elaltitan 沉重 Epachthosaurus 罗韦科巨 Lohuecotitan 马拉威 Malawisaurus...
    7 KB (716 words) - 09:31, 15 April 2023
  • 的化石,都發現於莫里遜組的第6地層帶。 2018年肯尼斯·卡本特(Kenneth Carpenter)將易碎雙腔(A. fragillimus)命名為新極巨,並將其分類為雷巴齊斯科。 雙腔的模式種是高雙腔(A....
    18 KB (2,708 words) - 14:06, 9 June 2025
  • 埃希名:Isisaurus,或譯伊希斯、伊希,意為「印度統計研究所(英语: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蜥蜴」)是泰坦巨類的一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約7000萬至6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印度斯坦(Hindustan)古陸。模式種兼唯一種柯氏埃希(Isisaurus...
    17 KB (1,757 words) - 17:53, 22 February 2025
  • 富塔隆柯名:Futalognkosaurus,發音:/ˌfuːtəˌlɒŋkoʊˈsɔːrəs/ FOO-tə-long-ko-SAW-rəs,意為「巨大的首領蜥蜴」,因此又可譯為巨酋)是一大型四足步行的植食性泰坦巨類恐龍,化石來自阿根廷的波特佐羅組(英语:Portezuelo...
    16 KB (1,521 words) - 12:45, 8 May 2025
  • 科(学名:Diplodocidae)是群蜥腳下目恐龍,梁、迷惑、雷(雷和迷惑为同一亚科的不同)都是屬於梁科的恐龍。梁科中包括數種頸部、尾部極長的恐龍,例如梁和超,體型可長達34公尺。而只有發現一節脊椎的雙腔,被估計身長可達40到60公尺。 與體型同樣巨大的泰坦巨科與腕...
    11 KB (1,264 words) - 05:30, 14 October 2024
  • 名:Dicraeosaurus)是一中小型梁超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非洲,化石發現於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層(英语:Tendaguru Formation)。名由希臘語的δικραιος/dikraios(分叉、雙叉)加上σαυρος/sauros組成,意為「分叉的蜥蜴」,得...
    17 KB (2,150 words) - 02:37, 20 July 2025
  • 始盜(學名:Eoraptor)又名曉掠,是世界最早的恐龍之一,類似蜥腳形亞目的最近共同祖先。牠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生活於2億3100萬年前的阿根廷西北部。模式種是月亮谷始盜(E. lunensis),學名的完整意思是「從月亮谷來的破曉掠奪者」。牠的化石是幾組保存很好的骨骼。始盜...
    9 KB (1,176 words) - 20:13, 12 August 2024
  • 歐羅巴名:Europasaurus,意為「歐羅巴蜥蜴」,或譯為歐洲)是一四足步行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屬於基礎大鼻類的腕科。生存於侏儸紀晚期啟莫里階,地質年代約1億5400萬年前,分布於當時的歐洲群島,相當於現今的德國北部。在小島的隔離環境中生活,造就了相當小的體型,只有6公尺長,成為...
    52 KB (7,080 words) - 16:24, 10 Augu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