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主義和保留主義是網絡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編者之間的對立理念,關乎該百科全書的收錄範圍以及一個條目應該被“保留”(即「保留主義」)或者「刪除」(即“刪除主義”)的觀點。與之關係密切的是關注度的概念,刪除主義和保留主義分別對「關注度」採取堅定和寬鬆的立場。 刪除主義者認為應選擇性收錄並刪除不必要和...
19 KB (1,880 words) - 21:59, 14 July 2025
的文章內容。不過在貢獻者協助以及相關條目增長計畫推動的同時,維基百科對於其所該收錄的條目範圍也不斷有編輯用戶提出質疑,甚至有所謂「保留主義」和「刪除主義」的概念出現。 截至2009年為止,根據估計在地球上有將近50億的人口都能夠瀏覽維基百科的條目內容。然而牛津網際網路研究所(Oxford...
215 KB (23,497 words) - 13:31, 5 July 2025
對維基百科的批評随着維基百科的規模增大而逐漸增多[來源請求],主要的批評包括:維基百科人人可編輯,缺乏權威,不夠可靠、維基百科的編輯代碼過於複雜,阻礙了一般用戶參與編輯、維基百科經常體現集體偏見、維基百科上複雜的人際互動妨礙了維基百科的基本宗旨等。 進行謹慎的研究時,不應以維基百科...
59 KB (7,009 words) - 09:05, 30 March 2025
有很多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者们共同认为斯大林主義埋葬了他们的理想。特别是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主义者们认为:斯大林主義不过是一种冒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名义的官僚主義反革命思想。 托洛茨基主义者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绝非真正的社会主義,更不是共产主義,而是一个官僚化的堕落工人政权——一个由掌权派控制剥削的非资本主義...
81 KB (12,126 words) - 17:32, 14 July 2025
Deletionpedia (category 维基百科和维基数据上的官方网站不同)
902页面,以及239,847次编辑。它也有4,020个注册用户。 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也有类似的计划,如德语的PlusPedia、波兰语的PrePedia,以及荷兰语的Wikisage。 互联网主题 archive.is 維基百科的刪除主義和保留主義 维基百科的可靠性 网站时光机 WebCite Homepage. Deletionpedia...
12 KB (989 words) - 05:29, 22 July 2023
失效連結 (category 包含自我提及的条目)
張貼連結者可採取以下方法,以減低連結失效的機會: 不要張貼連接至研究者個人頁面的連結 張貼簡潔網址 張貼固定链接 盡可能張貼連接至網頁的連結 張貼連接至互联网档案馆、WebCite、Archive.is、 Perma.cc、Amber等网络档案馆的連結 软件腐败 維基百科的刪除主義和保留主義 Markwell, John; Brooks...
13 KB (1,213 words) - 02:08, 9 August 2024
第一波女性主義是19世紀及20世紀初整個西方世界的女性主義活動和思想的時期,著重於法定議題,主要關注於爭取女性投票權。這個詞彙常被用來指稱源自第一波時期、由自由派婦女權利運動所主張的女性主義,其組織如國際婦女聯盟及其附屬機構。這個女性主義運動,至今仍主要從法律層面追求平等。 「第一波女性主義...
136 KB (16,882 words) - 12:04, 22 June 2025
百科全书未有收录的主题。对此,维基百科社群在关注度上产生了两派不同的意见,分别被称为“保留主义”和“删除主义”。在英语维基百科,有一群编辑曾以网络漫画的大部分主题都缺少关注度为由,同意删除大量的网络漫画条目。这引起了一些漫画家的负面反响,他们指责这些编辑是“裝成謙遜編輯的冒牌小獨裁者”。...
6 KB (639 words) - 13:31, 5 July 2025
維基百科廣泛報導了以巴衝突。 社會團體發起了編輯戰,而以色列—哈馬斯戰爭促进了該领域相关條目的編輯。維基百科對衝突的報導在維基百科的各語言版本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2006年9月,以色列维基项目(WikiProject Israel)成立,两个月后,巴勒斯坦维基项目(WikiProject...
21 KB (1,743 words) - 06:50, 14 May 2025
麦卡锡主义(英語:McCarthyism),是美國在1950年代,基於反共主義,對於支持左派的個人與團體,進行政治迫害的一系列政治行為,源自于1950年代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瑟夫·雷蒙德·麦卡锡为代表的一种政治風潮。這與在1940年代至1950年代,美國出現多起蘇聯間諜案件,在冷戰氣氛下,造成美國公...
71 KB (9,641 words) - 15:28, 3 July 2025
的本質,尼采指出人的動物本性和欲望在型塑人類行為上扮演的角色這一點,也大為影響後來的心理學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爾·榮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學說中重視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權力意志說的影響。 尼采不僅深深影響後來的存在主義,他的影響所及到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
60 KB (8,786 words) - 15:11, 8 July 2025
新世界秩序 (category 千禧年主义)
Burton Winrod)和美國基督教基要主義中的其他陰謀論者 — 在1910年代發起反世俗人文主義、反現代主義、反自由主義的啟蒙運動,隨後該運動開始推論一些大學中的兄弟會(如耶魯大學的骷髏會 )、紳士俱樂部(如波希米亞俱樂部(英语:Bohemian Club))和...
278 KB (28,614 words) - 10:41, 26 June 2025
台灣民族主義,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指立基於台灣的民族主義思想。其以台灣的本土主義為基礎,並產生臺灣主體意識等論述,進而追求台灣整體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擺脫任何來自台灣之外的國家或民族的控制和支配;這進一步導致了台灣獨立運動的出現。台湾民族主义与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
23 KB (3,087 words) - 16:00, 22 July 2025
抽象藝術一般被理解為一種不描述自然世界的藝術,反而透過形狀和顏色以主觀方式來表達。20世紀初期,抽象藝術主要是指表達自然世界的藝術,譬如立體主義和未來派藝術。雖然奪取某事它不變的內在質量而不是由仿效它的外在表現。 抽象派被定義為沒有比喻現實參考的藝術。更廣闊的定義是以簡化但又可以保留原始自然的方式來描述真實題材。祖安·米羅的抽象畫是這個更寬的定義一個好例子。...
3 KB (482 words) - 10:11, 7 October 2024
奧地利學派 (category 维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由维基数据提供)
維克、弗里德里克·哈耶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穆瑞·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奧地利學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堅持方法論的个人主義。奧地利學派的研究方法论偏向亞里斯多德派的邏輯實證主義,这与当代新古典主義所採用的柏拉图主义理性主義不同,与德國經濟歷史學派奉行的历史主义相对立。奧地利學派的...
23 KB (3,029 words) - 14:06, 3 July 2025
維基百科的性別偏誤是一項針對維基百科的批評;認為在內容的質與量上都是有偏誤的,原因是大多數的維基百科編輯者都是男性。 這是對維基百科最常見的一種批評,也是對維基百科系統性偏見的一般性批評的其中一部分。維基百科的運行者維基媒體基金會同意這種批評,也不斷嘗試增加女性維基百科編輯者的數量。例如曾舉辦鼓勵女性參與,並增加女性主題條目的編輯松。...
42 KB (3,920 words) - 16:16, 30 July 2024
的女性小说家的維基百科條目分类存在性別歧視。此前她注意到多名維基人将女性作家从「美国小说家」的分类中刪除,转而归入到「美国女性小说家」的分类中。这篇专栏文章引起女权主义者和其他评论人士對維基百科的强烈抗议,他们認為維基百科上存在性别歧视以及女性小说家遭到贬低。阿曼达·菲利普基在之後發表的...
246 KB (22,627 words) - 15:35, 24 May 2025
哲學大綱 (category 维基百科纲要)
西方秘契主義 Exclusivism(英语:Exclusivism) 存在主义 存在主義神學 Agnostic(英语:Agnostic existentialism) Atheist(英语:Atheist existentialism) 婦女神學 信仰主義 原教旨主義 諾斯底主義 单一主神论 人文主义 Religious...
23 KB (2,256 words) - 00:16, 17 July 2025
共和黨 (美國) (category 共和主義政黨)
的大部分條款),此外共和黨人與民主黨相較,許多保守派抱持著更堅定的聯邦主義和地方分權的理念,更強調要限制联邦政府的權力、並且主張地方州保留更大的權利。從這個觀點的聯邦主義出發,保守派經常反对國會權力通過憲法中的商業條款(Commerce Clause)延伸并影響到州權力。一些更具自由意志主義色彩的...
130 KB (12,942 words) - 08:18, 22 July 2025
2015年英语维基百科的管理员封禁了381個帳號,許多皆是經維基百科編輯志工發起的兩個月調查後,懷疑由同一群人使用的分身。這些帳號建立的維基百科條目中,超過200篇遭到刪除。 維基百科的調查結果,以第一個被揭發的帳號名稱「Orangemoody」稱呼此事。調查發現這些分身有搜尋過被刪除或拒稿的...
13 KB (850 words) - 09:31, 5 November 2024
道德原則研究 (category 效益主義)
我們的讚同和反對的感受。 休謨反對在理性上建立道德的論點現在經常包含在道德反實在主義論證的範疇中。正如受休謨啟發的哲學家約翰·麥基所暗示的那樣,因為存在關於世界的道德事實,可以通過理性和內在動機來識別,所以它們必須是非常奇怪的事實。然而,作為休謨的作為身份的學者之間的爭論相當實在論與反實在主義者。...
8 KB (1,267 words) - 01:51, 29 March 2023
维基解密(英語:WikiLeaks),又称维基揭密或維基洩密,是通过公开由匿名来源、内部知情人提供的机密文件和其他媒体资料,使组织、企业、政府在阳光下运作的无国界非营利的互联网媒体。 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一般被認為是維基解密的建立者、主編和總監。克里斯汀·赫拉芬森、约瑟夫·法雷尔和...
145 KB (14,595 words) - 12:20, 5 July 2025
主義者(鼓吹國家完全無所作為,又主張只依賴自發性活動來主導社會和反對進行任何形式的政府活動,也反對實行任何形式的經濟計劃並視之為對於自由的威脅,而且反對進步主義及福利主義等部份意識型態)或自由市場保守主義者(主張構建自由市場,同時主張由華斯普等受到保守主義者所重視的群體來主導社會以維持所謂的...
105 KB (12,236 words) - 10:52, 5 July 2025
弗里德里希·默茨 (category 德國反共主義者)
和2021年1月,均未成功。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梅尔茨是一名坚定的反共主义支持者,这一立场在当时的西德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也是基民盟的基本原则。他自称是社会保守派和经济自由派,被认为代表了基民盟的传统保守派和亲商派。他所著的《勇敢迎接更多资本主义》提倡经济自由主义...
92 KB (8,065 words) - 04:09, 19 July 2025
美国国会职员的编辑,指部分由美国国会工作人员对维基百科进行的编写引起争议,特别是是维基百科早期到2006年中期这段时间。如马蒂·米汉、諾姆·科爾曼、康拉德·伯恩斯及乔·拜登,和拜登的条目曾引起媒体的关注。还有其它如基尔·库特耐特的条目编写则很少受到广泛报道。 一些政客让自己的员工删除维基百科上的...
2 KB (238 words) - 08:48, 6 December 2023
的頭銜則稱為「歷史頭銜」(Titoli storici),列於較後的版面。 教宗頭銜登載於《宗座年鑑》。1969年,《宗座年鑑》把「天主眾僕之僕」加於教宗名號之中,並刪除「光榮在位」的語句,2006年所刪除的「西方宗主教」銜稱,後於2024年恢復;根據最新的登載排序,教宗現在的...
28 KB (3,170 words) - 01:36, 4 July 2025
多民族国家 (category 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和加拿大的阿米什人和胡特尔派人或挪威的萨米人)生活在治理边缘的好处。这些民族更愿意保留自己的民族身份,因此更倾向于为自己制定分裂主义政策,因为他们不要求他们遵守针对全国所有民族的政策。 單一民族國家 多民族主义 多元文化主義 Arabandi. 2000: Online...
18 KB (1,635 words) - 19:35, 5 July 2025
艾麗斯·施瓦策爾 (category 自2023年10月需要從英語維基百科翻譯的條目)
Schwarzer,1942年12月3日—) 是一位德國記者與女性主義者。她是德國女性主義雜誌《EMMA(英语:EMMA_(magazine))》的創始人和出版者,提出「反對反堕胎法、支持女性經濟自己自足、反對色情、賣淫、女性生殖器残割以及伊斯蘭教的女性應享有平等對待」等主張的女性主義先驅。她也撰寫許多書籍,包括罗密·施奈德...
13 KB (1,285 words) - 03:12, 29 November 2024
維克和孟什維克間仍然持續爭論。布爾什維克指責其競爭對手為缺乏紀律的機會主義者和改革主義者,而孟什維克指控列寧是專制獨裁統治者:83:107。由於對於孟什維克感到不滿,列寧辭去《火星報》編輯部的職務,並在1904年5月出版反對孟什維克的手冊《進一步,退兩步(俄语:Шаг...
200 KB (23,589 words) - 19:19, 18 July 2025
互联网审查 (category 自2025年7月带有失效链接的条目)
YouTube、YouTube 的使用者或第三方造成損害,我們可酌情決定移除或移走該內容。」 維基百科:任何使用者皆可更改或刪除維基百科內的內容,以提升內容質量。用戶皆可討論或查核所有的更改。維基百科的刪除方針表示,一篇條目可以整條被刪除。只要用戶認為有關內容不合乎百科全書目標,即可提報至當日的存廢討論頁面。在經過討論和...
96 KB (10,281 words) - 04:31, 23 May 2025
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 (category 美國廢奴主義者)
主義長老教會的經歷,使她害怕自己遭受神罰(英语:Damnation)並稱:「對審判的恐懼抓住了我的靈魂。迷失者的景象變成了我的夢魘。精神上的痛楚傷害了我的健康。」。最終她父親和姐夫說服伊麗莎白·凱迪無視查爾斯·芬尼的警告,並帶她說前往尼加拉大瀑布進行為期六週的旅行,在此期間她閱讀了理性主義的...
142 KB (20,743 words) - 18:20, 29 Jun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