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北對於研究亞洲蜥腳類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根據龐和程(2000)估計華北身長20公尺及身高5公尺。如同其他蜥腳類,牠是大型、四足的草食性動物,並具有長頸及長尾。標本被認為來自一個幾乎成熟個體,因為骨頭縫線不見於脊椎但可見於骨盆。D'Emic等人(2013)建立了12項鑑定特徵將華北從其他蜥腳類中鑑別出來。...
    16 KB (2,754 words) - 06:07, 2 May 2023
  • 是種中等體型的植食性恐龍,身體長而輕型,頸部強健,但是背腹的活動範圍有限。鷲的脊椎有明顯的特徵,例如相連的骨板與頸椎中的氣孔,與雷巴齊斯科相符。鷲與其他雷巴齊斯科都生存於晚白堊世早期,是當時僅存的梁超科。這支梁超科在後來的森诺曼期-土仑期灭绝事件中滅絕,而使泰坦巨類佔據其生態位的理論。...
    2 KB (294 words) - 03:55, 11 July 2022
  • 許多尾椎特徵類似北方、後凹尾、掠食、風神、安第斯華北、江山、諾曼底等。 敘述論文的系統發生學分析偏好將阿布達林尾分類為基礎泰坦巨類,但此結果可能受到對基礎泰坦巨類了解不足的影響。牠也可能代表了一群過去不曾得知、高度衍化的亞洲大鼻類支系。 阿布達林尾...
    6 KB (877 words) - 07:39, 30 April 2023
  • 東陽名:Dongyangosaurus)是來自晚白堊紀早期的一蜥腳下目薩爾塔科恐龍。唯一的物種是中華東陽(Dongyangosaurus sinensis),由呂君昌和同僚於2008年敘述、命名,所知來自單一破碎骨骼,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如同其他蜥腳類,東陽是大型四足草食性動物。 唯一的標本編號DYM...
    4 KB (467 words) - 07:39, 2 May 2023
  • 名:Arackar,在坤扎語(英语:Kunza language)意為「骨頭」)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可能屬於岩盔類的薩爾塔科。化石發現於智利阿塔卡馬省(英语:Atacama Province, Chile)的霍尼托斯組(英语:Hornitos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阿塔卡馬骨龍(Arackar...
    4 KB (614 words) - 10:49, 2 May 2023
  • 亞嫩施名:Janenschia),又譯詹尼斯,是蜥腳下目大鼻類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距今1億5500萬年前)的非洲坦尚尼亞。名紀念古生物學家沃納·亞嫩施(英语:Werner Janensch)。原先被認為是梁科拖尼龍或重的一種,後來發現卻是關係較遙遠的泰坦巨類。模式種強壯亞嫩施(J...
    2 KB (171 words) - 01:51, 30 May 2023
  • 名:Vahiny,馬達加斯加語意為「旅行者」,也可意譯為旅者或直接音譯為瓦西尼龍)是一泰坦巨類恐龍,化石來自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的前瓦拉諾組(英语:Maevarano Formation),年代為白堊紀末期馬斯垂克階。 模式種兼唯一種德氏旅(Vahiny...
    2 KB (261 words) - 08:20, 30 April 2023
  • 名:Nebulasaurus)又譯雲霧或內布拉,是種基礎真蜥腳類恐龍,來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之初(阿連階至巴柔階)的中國雲南張和組。正模標本(編號LDRC-v.d.1.)也是唯一的標本,是一個保存良好的腦殼(英语:braincase)。一個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雲是非洲棘刺...
    5 KB (624 words) - 03:47, 2 May 2023
  • 名:Supersaurus,意為「超級蜥蜴」)是一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約1億5300萬年前)的北美洲。模式種薇薇安超(Supersaurus vivianae)的標本首先於1972年由德塔的薇薇安·瓊斯(Vivian Jones)所發現,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中間的叢盆段(Brushy...
    15 KB (1,669 words) - 08:42, 1 May 2023
  • 沉重名:Epachthosaurus,意為「沉重的蜥蜴」)是一白堊紀晚期的岩盔類泰坦巨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南美洲巴塔哥尼亞中北部。 模式種斯氏沉重(E. sciuttoi)由Powell於1990年敘述。歸入該種的標本在被命名為新之前最早曾由Powell歸入南極未命名種(Antarctosaurus...
    10 KB (822 words) - 11:21, 22 May 2024
  • 畸形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也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的身長約24公尺。牠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1億3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牠們覆蓋者六角形鱗片。...
    6 KB (937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奧古斯丁(學名:Agustin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奧古斯丁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被發現的一個腓骨約有89.5公分長。若與其他恐龍的同一骨頭相比,奧古斯丁的身長可以有約15米長。过去奥古斯丁曾被复原为有着独特“装甲”的一种恐龙,但现在已被确认属于复原错误。...
    4 KB (505 words) - 13:09, 4 June 2024
  • 近蜥名Anchisaurus)又譯安琪,是近蜥类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約2億到1億9500萬年前。近蜥過去曾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近蜥的名稱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
    8 KB (1,200 words) - 22:52, 28 March 2022
  • 名:Issi,或譯凍)是板科的一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晚三疊世的格陵蘭弗萊明峽灣層(英语:Fleming Fjord Formation)。模式種凍骨(Issi saaneq,或直譯為骨寒)於2021年命名、發表,學名在格陵蘭語的全意為「寒凍的骨頭」,意指牠們的化石出土於寒帶地區。正模標本NHMD...
    7 KB (866 words) - 05:54, 2 May 2023
  • 安徽名:Anhuilong)是來自中國安徽的一蜥腳下目馬門溪科恐龍。正模標本(編號AGB 5822)是個左前肢包括肱骨、尺骨和橈骨。任鑫鑫等人(2018)認為安徽與黃山互為姊妹群,而與該演化支最接近的物種是天府峨嵋。 Ren, Xin-Xin; Huang, Jian-Dong; You...
    1 KB (113 words) - 10:35, 2 May 2023
  • 埃希名:Isisaurus,或譯伊希斯、伊希,意為「印度統計研究所(英语: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蜥蜴」)是泰坦巨類的一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約7000萬至6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印度斯坦(Hindustan)古陸。模式種兼唯一種柯氏埃希(Isisaurus...
    13 KB (1,470 words) - 19:19, 3 June 2024
  • 江山名:Jiangshanosaurus,意為「江山蜥蜴」)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的一恐龍,牠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阿爾比階,約1億2500萬至1億年前。化石發現於中國浙江省江山市禮賢鄉金交椅,包含肩胛骨、脊椎、骨盆、股骨、尾巴。 模式種是禮賢江山(J....
    2 KB (156 words) - 15:30, 24 February 2023
  • 天山名:Tienshan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中國。 在1928年,一位中國地質學家在中國新疆發現一群蜥腳類化石,包含約30個成年個體、3個未成年個體、以及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1937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將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奇台天山龍(T...
    3 KB (364 words) - 18:02, 2 September 2021
  • 式地使用了這個學名,故詹姆斯·詹森將美國的標本更名為巨超(Ultrasauros)。巨超後來被發現其實是一組嵌合體,其模式標本已分類在超中。 楊百翰大學的詹姆斯·詹森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了一組骨頭,並認為是最巨大的恐龍。他非正式地稱這新恐龍為Ultrasaurus,而這個名字亦廣泛的在科學報導及文獻上作為無資格名稱。...
    3 KB (425 words) - 08:28, 30 April 2023
  • 溝椎(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科恐龍的一,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歐洲。成年溝椎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與側空之間。 模式種是B. suffossus,是由理查·歐文在1875年命名。名意為「被挖掘的脊椎」﹔種名則意為「被挖開」,意指脊椎側面的側腔狀態。某些文...
    5 KB (802 words) - 06:44, 18 July 2021
  • (學名:Karongasaurus)意為「卡加蜥蜴」,生存于白堊紀早期,屬於蜥腳下目的泰坦巨類。化石發現於馬拉威,僅發現一個部份齒骨與少數牙齒。模式種是基氏卡(K. gittelmani),是由Elizabeth Gomani在2005年命名。 卡是目前第一個在網路上正式公佈、命名的恐龍。...
    2 KB (116 words) - 04:44, 15 May 2023
  • 黑丘名:Melanorosaurus)又名梅蘭、美蘭,黑丘身長12公尺,是種植食性恐龍,屬於黑丘科,是三疊紀最大的植食性恐龍,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南非。牠們擁有巨大身體與健壯的四肢,顯示牠們以四足方式移動。四肢骨頭巨大而沉重,類似蜥腳類的四肢骨頭。如同大部分蜥腳類的脊椎骨,黑丘的脊椎中空,以減輕重量。...
    3 KB (305 words) - 20:33, 4 February 2023
  • 摩押名:Moabosaurus,意為「摩押蜥蜴」)是來自美國猶他州早白堊世雪松山層的一圖里亞類蜥腳類恐龍。 1975年至2005年間,在美國猶他州摩押西北部約20公里處的道吞維斯採石場(荷兰语:Dalton Wells Dinosaur Quarry)發現大量蜥腳類骨骼,其中沒有任何完整...
    13 KB (1,311 words) - 07:00, 19 August 2023
  • 迷惑(学名:Apatosaurus)是蜥腳下目梁科下的一個,脖子异常粗大,而尾巴卻非常细长,牠们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身長約26公尺,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迷惑生活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約1億5100萬年前,和梁、異特、剑、角鼻生活在侏羅紀啟莫里階到提通階之間,而且是化石数量最多的蜥脚类恐龙。...
    14 KB (1,834 words) - 15:58, 6 March 2024
  • (學名:Bellusaurus,由通俗拉丁語的bellus「美麗」及古希臘語的σαῦρος「蜥蜴」組成)是一小型短頸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身長約為4.8公尺。化石發現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東北的石樹溝組地層。 模式種也是唯一種蘇氏巧(Bellusaurus...
    4 KB (457 words) - 09:23, 2 May 2023
  • 北方(Borealosaurus)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恐龍的一,化石是在2004年發現於中國北部遼寧省的孫家灣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晚期。北方是種四足植食性恐龍,根據破碎的化石,身長被估計約12公尺,高4公尺,體重估計約10噸。根據中後段尾椎的型態,顯示北方跟後凹尾是近親;後凹尾是在蒙古國發現的泰坦巨龍類。...
    2 KB (234 words) - 20:44, 4 February 2023
  • 蒙古(學名:Mongolosaurus)是一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 在1928年,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率領的挖掘團隊,在中國內蒙古發現一顆蜥腳類恐龍牙齒。在1933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Charles W. Gilmore)將這顆牙齒敘述、命名。模式種是坦齒蒙古龍(M...
    2 KB (251 words) - 12:52, 18 July 2021
  • 雲南名:Yunnanosaurus)是蜥脚形类恐龍的一,生存於侏儸紀早期到中期;雲南是最晚存活的基础蜥腳形亞目恐龍之一。雲南目前已知兩個有效種,其中最大的一種身長可達7公尺,而高度可從2公尺到3公尺。 雲南的第一個標本發現於中國雲南省的祿豐組下層,是由王存義、楊鍾健所發現。目前已在...
    4 KB (511 words) - 09:20, 30 April 2023
  • 巴塔哥尼亞(學名:Patagosaurus,意為「巴塔哥尼亞的蜥蜴」)或可簡譯為巴塔哥,是一真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最早在瀝青谷組(英语:Cañadón Asfalto Formation)地層發現,年代約為1.65至1.61億年前。雖然原本有12個標本被歸類至本...
    17 KB (2,366 words) - 13:14, 4 June 2024
  • 公平(學名:"Ischyrosaurus")意為「強壯蜥蜴」,是蜥腳下目的一恐龍,其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啟莫里粘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公平有時被歸類於白堊紀早期的畸形,而畸形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個分類法。公平是大型四足的植食性恐龍。 公平...
    5 KB (597 words) - 06:43, 18 July 2021
  • 名:Argyrosaurus)是蜥腳下目薩爾塔科的一,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與烏拉圭),約9000萬年前。牠是最大型的恐龍之一,身長估計約20-30公尺長,約8公尺高,體重約80公噸。 模式種是「A. superbus」,由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3 KB (266 words) - 06:06, 27 Jul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