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爾名:Saltasaurus,意為「薩爾的蜥蜴」)又名索他,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薩爾在蜥腳類恐龍當中相當小,但對人類而言還是很巨大。牠們擁有類似梁科的頭部,牙齒僅位在嘴部的後方,而且牙齒是鈍的。薩爾是第一個被發現有鱗甲的蜥腳類恐龍,皮膚上嵌有小型骨版,這些骨...
    7 KB (997 words) - 13:16, 4 June 2024
  • 薩爾科(Saltasauridae)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的一科,生存於白堊紀桑托階到馬斯垂克階,主要分布於南美洲、亞洲,北美洲與歐洲也有發現化石。 由於泰坦巨本身是個疑名,泰坦巨科較少被使用,而被範圍相近的薩爾科取代。 薩爾科是最衍化的泰坦巨類,牠們通常體型較小,身體覆蓋鱗甲。...
    3 KB (302 words) - 09:28, 21 May 2022
  • 名:Arackar,在坤扎語(英语:Kunza language)意為「骨頭」)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可能屬於岩盔類的薩爾科。化石發現於智利阿卡馬省(英语:Atacama Province, Chile)的霍尼托斯組(英语:Hornitos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阿塔卡馬骨龍(Arackar...
    4 KB (614 words) - 10:49, 2 May 2023
  • 博妮名:Bonitasaura)是一泰坦巨類恐龍的,來自阿根廷巴哥尼亞西北部里奧內格羅省內烏肯盆地(英语:Neuquén Basin)內烏肯群(英语:Neuquén Group)白堊紀晚期(桑托階)的下篷組(英语:Bajo de la Carpa...
    6 KB (551 words) - 09:36, 2 May 2023
  • 卡利名:Maxakalisaurus)是泰坦巨類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1998年在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並直至2006年8月才得到命名。馬卡利是巴西目前發現最大型的恐龍,其化石也包含了泰坦巨類極為缺乏的頭顱骨。 馬卡利神龍的化石是由古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克納(Alexander...
    3 KB (518 words) - 13:37, 30 July 2022
  • 門多名:Mendozasaurus)意為「門多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恐龍。門多屬於泰坦巨類,這是一群主要生存於白堊紀南半球的大型蜥腳類恐龍。 門多的化石出土於阿根廷門多省馬拉圭縣,化石並不完整,但已知牠們身體覆蓋鱗甲,此特徵常見於許多泰坦巨類,例如薩爾。門多...
    3 KB (362 words) - 11:38, 21 March 2023
  • 內烏肯名:Neuquensaurus,意為「內烏肯河的蜥蜴」)是一薩爾科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8000萬年前)的南美洲,相當於現在的阿根廷和烏拉圭。化石出土於欽科托(英语:Cinco Saltos)周圍的安納克雷托組(英语:Anacleto...
    14 KB (1,722 words) - 03:51, 2 May 2023
  • 拉斯克名:Tarascosaurus)是種阿貝力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法國,得名于法国的传说生物拉斯克。拉斯克是阿貝力科中唯一生存於北半球的。 在1988年,法國南部的瓦省發現一個下頜化石,法國古生物學家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將這化石與其他歐洲大...
    5 KB (603 words) - 07:27, 1 May 2023
  • 東陽名:Dongyangosaurus)是來自晚白堊紀早期的一蜥腳下目薩爾科恐龍。唯一的物種是中華東陽(Dongyangosaurus sinensis),由呂君昌和同僚於2008年敘述、命名,所知來自單一破碎骨骼,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如同其他蜥腳類,東陽是大型四足草食性動物。 唯一的標本編號DYM...
    4 KB (467 words) - 07:39, 2 May 2023
  • 比貝尼薩爾(I. bernissartensis)更為原始,並可能是眾神花園的近親。大衛·諾曼(David Norman)則認為拉科是貝尼薩爾的一個異名。 在2008年,葛瑞格利·保羅(Gregory S. Paul)重新研究禽的各種,將拉科獨立為新,拉科達科齒龍(D...
    2 KB (288 words) - 03:17, 8 December 2020
  • 隆柯名:Futalognkosaurus,發音:/ˌfuːtəˌlɒŋkoʊˈsɔːrəs/ FOO-tə-long-ko-SAW-rəs,意為「巨大的首領蜥蜴」,因此又可譯為巨酋)是一大型四足(英语:Quadrupedalism)的植食性泰坦巨類恐龍,化石來自阿根廷的波特佐羅組(英语:Portezuelo...
    16 KB (1,526 words) - 10:08, 17 June 2023
  • 類演化支的名稱來自於禽,禽類是鳥腳亚目中非常繁盛的一群,生存於中侏儸紀到晚白堊紀。禽類除了禽以外,最著名的包括:橡樹、彎、豪勇、以及鴨嘴類。在較早的資料中,禽科是個獨立的科。在早期分類歷史,禽科常被當成垃圾箱类群,包括鳥腳亚目之中,不屬於稜齒科、也不是鴨嘴...
    76 KB (10,118 words) - 07:45, 28 January 2024
  • 普爾名:Puertasaurus)為蜥腳下目泰坦巨類恐龍的一,生存在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巴哥尼亞。模式種是瑞氏普爾(P. reuili)是在2005年由古生物學家費南多·諾瓦斯所敘述、命名,名與種名是分別以發現化石的普爾(Pablo Puerta)與瑞宜(Santiago...
    7 KB (880 words) - 14:34, 4 June 2024
  • 帕拉名:Zapalasaurus)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內烏肯省。帕拉屬於梁超科的雷巴齊斯科,是種長頸部的植食性動物,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研究人員檢驗過帕拉的骨骸,認為至少在內烏肯省地區,基礎梁超科比過去所認為的還要衍化。 模式種是波氏帕拉(Zapalasaurus...
    3 KB (242 words) - 08:54, 30 April 2023
  • 安第斯名:Andesaurus,意為「安地斯山脈的蜥蜴」)是原始泰坦巨類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的南美洲。牠有著小型頭部與長頸部,及長度相近的尾巴。就如牠的其他近親,安第斯是一種非常大型的蜥腳下目恐龍。 在1991年,古生物學家Jorge Calvo及約瑟·波拿巴(Jose...
    5 KB (684 words) - 13:09, 4 June 2024
  • 亚科(学名:Saltasaurinae)是蜥脚亚目泰坦巨类的一个亚科,生存于晚白垩世的南美洲、印度以及马达加斯加。 亚科是一类体型相对较小的蜥脚类动物,一般具有小头、长颈、四肢、长尾等特征,身长从洛卡大约8米(26英尺)的中等长度到内乌肯...
    10 KB (1,044 words) - 10:06, 12 August 2023
  • 艾伯名:Albertosaurus),又名阿伯托、艾伯托,是暴科艾伯亞科恐龍的一,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超過7000萬年前。模式種是肉食艾伯(A. sarcophagus),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省的省立恐龙公园發現,並以此省作為該的名字。科學家們對於艾伯...
    50 KB (6,531 words) - 17:57, 10 December 2023
  • 名:Argyrosaurus)是蜥腳下目薩爾科的一,是種草食性恐龍,生活於白堊紀的南美洲(阿根廷與烏拉圭),約9000萬年前。牠是最大型的恐龍之一,身長估計約20-30公尺長,約8公尺高,體重約80公噸。 模式種是「A. superbus」,由理查德·莱德克(Richard...
    3 KB (266 words) - 06:06, 27 July 2022
  • plate),是相当衍化的蜥脚类恐龙。 岩盔類的化石在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紀錄,其學名源自希臘文的 λιθόστρωτος / lithóstrotos,為鋪上鵝卵石之意,因為許多(但不是所有)岩盔類身上具有皮內成骨,其形態與鋪路的鵝卵石相似。 岩盔类 Lithostrotia 骨 Arackar 南方海神龍 Austroposeidon...
    7 KB (709 words) - 09:31, 15 April 2023
  • 特里奥猎的确切分类不能确定,但被视为一种兽脚类。达·沙索最初将其归入坚尾类,但后来认为其可能属于异特超科。在这两种情况下,薩爾特里奧獵的生存时期都要比其所在演化支的其他成员早大约2000至3000万年。本森在他对大的评论中认为它是腔骨超科成员。叉骨的存在可能支持将其归入坚尾...
    16 KB (1,721 words) - 08:00, 1 May 2023
  • yamanpalliensis)發表於1988年。 所有化石挖自泰倫加納邦雅曼帕利村附近約2400平方公尺區域,距巨腳發現地以北約40公里處。1970年代末發現了840個骨頭。1988年亞達吉里(P.M. Yadagiri)發表新新種雅曼帕利科名及種名都取自發現地。正模標本21/SR/PAL是個髂骨。印度地調局(英语:Geological...
    7 KB (677 words) - 05:29, 2 May 2023
  • Rogers的泰坦巨類研究,馬扎是掠食的近親,屬於薩爾科演化支。 馬扎的化石只發現顱後部位與腓骨,來自於至少10個個體,發現於羅馬尼亞西部胡內多阿拉縣的Sânpetru地層。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在1895年發現這些化石,並在1915年命名為達契亞泰坦巨(Titanosaurus...
    6 KB (741 words) - 11:20, 4 January 2023
  • 洛卡(學名:Rocasaurus)是泰坦巨類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約7500萬年前。洛卡可以生長至8公尺長,是較為小型的蜥腳下目。化石是在2000年發現於阿根廷。模式種是穆氏洛卡(R. muniozi),是由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1 KB (91 words) - 11:25, 8 January 2022
  • 馬拉威名:Malawisaurus)意為「馬拉威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屬於泰坦巨類。牠們生存於早白堊紀(阿普第階)的非洲,是最早的泰坦巨類之一,並與牠們的近親腕與岡瓦納巨生存於相同時期、相同區域。馬拉威是少數曾發現頭顱骨的泰坦巨類。 在1928年,席尼·賀頓(Sidney...
    4 KB (415 words) - 10:07, 5 May 2024
  • 阿拉摩名:Alamosaurus,意為「白楊山的蜥蜴」)又譯阿拉莫,是蜥腳下目泰坦巨薩爾科的一個,生活於晚白垩世的北美洲。牠們是一種大型的四足的植食性恐龍,阿拉摩與其他蜥腳下目的恐龍相似,有著長的頸部及尾巴,尾巴末端有著類似鞭索的結構。 與主流看法相反,阿拉摩...
    14 KB (1,669 words) - 02:59, 18 March 2023
  • 亞馬遜名:Amazonsaurus)是蜥腳下目雷巴齊斯科恐龍的一,生活於早白堊世的南美洲。牠是一種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鞭子般的尾巴,身長約達12米。 儘管巴西已發現許多恐龍化石,亞馬遜是首種在亞馬遜盆地發現的恐龍。其名是以巴西亞馬遜地區為名。亞馬遜目前只有一個種,學名是馬拉尼昂亞馬遜龍(A...
    3 KB (481 words) - 11:39, 4 September 2022
  • 超科(学名:Saltasauroidea,或称总科)是泰坦巨类的一个超科,由França等人于2016年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为一个包含风神族和科以及包鲁巨、迪亚曼蒂纳、伊希斯等分类不明的演化支所命名。该类群在文中未有定义或讨论,但Carbalido等人于2022年...
    5 KB (385 words) - 04:06, 15 June 2024
  • 葡萄園名:Ampelosaurus,發音:/ˌæmpɪloʊˈsɔːrəs/ AM-pi-loh-SOR-əs,意為「藤蔓蜥蜴」)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歐洲,化石發現於法國南部奥德河畔康帕涅附近的下紅泥灰層(英语:Marnes Rouges Inferieures...
    23 KB (3,124 words) - 10:33, 2 May 2023
  • 薩爾泰坦巨類的岩盔類(Lithostrotia)演化支。牠們身長約16米,體重約22噸。 很多泰坦巨類都有小型的鱗甲,但目前迪亞曼蒂納還沒有發現鱗甲。 正模標本是於溫頓西北部60公里的地方發現。化石是在溫頓組的下層發現,年代可追溯至下白堊紀的阿...
    5 KB (542 words) - 02:29, 28 April 2021
  • 埃希名:Isisaurus,或譯伊希斯、伊希,意為「印度統計研究所(英语:Indian Statistical Institute)蜥蜴」)是泰坦巨類的一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約7000萬至6600萬年前晚白堊世的印度斯坦(Hindustan)古陸。模式種兼唯一種柯氏埃希(Isisaurus...
    13 KB (1,470 words) - 19:19, 3 June 2024
  • 阿根廷名:Argentinosaurus,意為「阿根廷的蜥蜴」)是蜥腳下目泰坦巨類的一個,是種植食性恐龍(因為在中生代末期才有草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可能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体型最巨大的陆地动物。牠們在勞亞古陸侏羅紀的近親(如迷惑)滅絕後,才於白堊紀中期的南美洲出現,即距今約1億年前。...
    8 KB (865 words) - 13:09, 4 June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