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達(學名:Adamantisaurus)意為「阿達納蜥蜴」,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美洲。目前僅發現六節尾椎。若參考其近親,可推測阿達是種大型恐龍,具有長頸部、長尾巴,以及鱗甲。需要發現更多化石,才能做出更詳盡的研究。 阿達...
    3 KB (354 words) - 07:49, 30 April 2023
  • 林尾名:Abdarainurus,意為「布德蘭特·努魯(Abdrant Nuru)的尾巴」,以發現地點為名)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的格組(英语:Alagteeg Formation)。牠的化石非常少,只有八個前段尾椎、一個中段尾椎和一些人字骨。模式種兼唯一...
    6 KB (877 words) - 07:39, 30 April 2023
  • 迪亞蒂納(學名:Diamantinasaurus)是一衍化的泰坦巨類恐龍,化石是在澳洲的白堊紀地層發現的。目前只有發現部份顱後骨骼。 迪亞蒂納的正模標本(編號AODL 603)是一組部份骨骼,包括有右肩胛骨、胸骨、大部份前肢、大部份後肢、部份骨盆、以及肋骨。迪亞蒂納...
    5 KB (542 words) - 02:29, 28 April 2021
  • 南極(學名:Antarctosaurus,发音/ænˌtɑːrktoʊˈsɔːrəs/,意为“南方的蜥蜴”)是岩盔类下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晚期的南美洲。牠是一類大型的四足植食性恐龍,有著長頸及長尾巴,有可能是有鱗甲的。由於南極的化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骨骼,而蜥腳下目的尾巴大小差異十分大,牠的大小因而很難去推斷。...
    9 KB (1,145 words) - 10:40, 2 May 2023
  • 古魯名:Tendaguria,發音:/ˌtɛndəˈɡjʊəriə/ TEN-də-GEWR-ee-ə,意為「來自敦古魯(英语:Tendaguru Formation)的」)是一植食性蜥腳類恐龍,化石於20世紀初發現於非洲坦尚尼亞(當時為德東非)的侏儸紀晚期地層敦古魯層(英语:Tendaguru...
    7 KB (872 words) - 13:16, 4 June 2024
  • 蘇拉名:Mansourasaurus,意為「蘇拉大學(英语:Mansoura University)的蜥蜴」)是一岩盔類的蜥腳下目恐龍,發現於埃及的庫塞爾組(英语:Quseir Formation)。模式種是沙氏蘇拉(Mansourasaurus shahinae)。...
    6 KB (796 words) - 13:34, 30 July 2023
  • 特爾(學名:Mantellisaurus)是種最近被重新命名的一恐龍,原本被命名為瑟菲爾德禽(I. atherfieldensis)。 特爾的化石最初是在1914年由雷金纳德·胡利(Reginald Hooley)發現於英格蘭南部,而到1917年有新聞報導。胡利最初將牠們命名為...
    6 KB (760 words) - 09:44, 8 February 2024
  • 寶天名:Baotianmansaurus)是蜥腳下目巨形類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南省的白堊紀晚期地層。模式種是河南寶天(B. henanensis),是在2009年由河南地質博物館的張興遼和中国地質科學院的吕君昌等人所研究、命名。 Zhang Xingliao; et al. A...
    1 KB (118 words) - 16:02, 1 October 2021
  • 名:Arrudatitan,意为“的巨人”)是巴西晚白垩世(坎帕阶~马斯特里赫特阶)组(英语:Adamantina Formation)的一泰坦巨类蜥脚下目恐龙,模式种巨型(A. maximus)在2001年被叙述成风神新种“巨风神”,但在2021年独立为新属。正模标本MPMA...
    5 KB (452 words) - 03:51, 3 May 2023
  • 烏克納翼名:Uktenadactylus)是翼目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北美洲。化石最初被歸類於殘喙翼的一個種,隨者近年的重新研究,發現這個化石是獨立。 在1992年,美國德州塔蘭特縣發現一個部份口鼻部化石,來自於爪爪組(Paw Paw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的...
    5 KB (862 words) - 21:27, 15 May 2022
  • 旺韋拉尾名:Wamweracaudia)是種來自非洲坦尚尼亞敦古魯組(英语:Tendaguru Formation)的侏羅紀(約1億5500萬年前)蜥腳下目恐龍。 在1909年至1912年德國考察團至德東非敦古魯考察期間,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英语:Werner...
    6 KB (831 words) - 08:14, 30 April 2023
  • 是種中等體型的植食性恐龍,身體長而輕型,頸部強健,但是背腹的活動範圍有限。鷲的脊椎有明顯的特徵,例如相連的骨板與頸椎中的氣孔,與雷巴齊斯科相符。鷲與其他雷巴齊斯科都生存於晚白堊世早期,是當時僅存的梁超科。這支梁超科在後來的森诺期-土仑期灭绝事件中滅絕,而使泰坦巨類佔據其生態位的理論。...
    2 KB (294 words) - 03:55, 11 July 2022
  • 馬扎爾名:Magyarosaurus,意為「馬扎爾蜥蜴」)是種小型蜥腳下目恐龍,出現於上白堊紀的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約為7200萬到6500萬年前。马扎尔的化石發現於羅馬尼亞,成年個體的全長可能只有六公尺或更小,是已知最小的蜥腳類恐龍。模式種是契亞馬扎爾(M. dacus)。根據Kristina...
    6 KB (741 words) - 11:20, 4 January 2023
  • 爾哥(學名:Algoasaurus)意為「爾哥亞灣蜥蜴」,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侏羅紀通階至白堊紀凡藍今階的南非。化石發現於開普省的Upper Kirkwood地層。爾戈屬於新蜥腳類,經常被歸類於其中的泰坦巨類,但這卻是沒有任何證據,而有研究將牠視為蜥腳下目的一個疑名。 爾哥龍的模式種為鲍氏阿爾哥龍(...
    3 KB (333 words) - 03:15, 13 February 2022
  • 蘇萊(學名:Sulaimanisaurus)意為「蘇萊蜥蜴」,以蘇萊山脈為名。蘇萊是種蜥腳下目泰坦巨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馬斯垂克階的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模式種是金氏蘇萊(S. gingerichi),是在2006年被敘述、命名,模式標本包含七結尾椎,發現於Pab組的Vitakri段。另有四節尾椎被歸類於蘇萊曼龍。...
    2 KB (175 words) - 22:44, 14 May 2021
  • 、岡瓦納巨及風神龍一起,提議建立一個演化支稱為風神龍族。其中林孔與穆耶恩構成一個較小的分支林孔類。但這個分類群仍有待學界廣泛接納。2011年湯瑪斯·霍茨(英语:Thomas Holtz)將林孔、風神、岡瓦納巨、穆耶恩阿達、泛美、探索...
    7 KB (858 words) - 17:35, 30 December 2021
  • 摩押名:Moabosaurus,意為「摩押蜥蜴」)是來自美國猶他州早白堊世雪松山層的一圖里亞類蜥腳類恐龍。 1975年至2005年間,在美國猶他州摩押西北部約20公里處的道吞維斯採石場(荷兰语:Dalton Wells Dinosaur Quarry)發現大量蜥腳類骨骼,其中沒有任何完整...
    13 KB (1,311 words) - 07:00, 19 August 2023
  • 名:Analong)是一馬門溪科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化石來自中國雲南的川街組(英语:Chuanjie Formation)。正模標本LFGT LCD 9701–1發現於1995年,並於2011年被編入川街。然而在2020年任鑫鑫等人指出該標本與川街...
    2 KB (206 words) - 09:47, 29 December 2022
  • 阿達馬斯托安哥拉巨(A. adamastor)。名意為「安哥拉的泰坦」;種名則是以傳說中的希臘海洋怪獸阿達馬斯托(Adamastor)為名。 安哥拉巨是種基礎型巨形類恐龍,比腕還要衍化,而比盤足還要原始;盤足因為牠們很晚出現在化石紀錄而著名。安哥拉巨...
    3 KB (306 words) - 02:33, 16 May 2024
  • 公平(學名:"Ischyrosaurus")意為「強壯蜥蜴」,是蜥腳下目的一恐龍,其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塞特郡的啟莫里粘土層,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公平有時被歸類於白堊紀早期的畸形,而畸形本身是個「未歸類物種集中地」,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這個分類法。公平是大型四足的植食性恐龍。 公平...
    5 KB (597 words) - 06:43, 18 July 2021
  • 名:Arackar,在坤扎語(英语:Kunza language)意為「骨頭」)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可能屬於岩盔類的薩爾塔科。化石發現於智利塔卡馬省(英语:Atacama Province, Chile)的霍尼托斯組(英语:Hornitos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阿塔卡馬骨龍(Arackar...
    4 KB (614 words) - 10:49, 2 May 2023
  • -培雷茲(Molina-Perez)和拉臘迪(Larramendi)提出較大的估計值身長30.5公尺及重25噸,並表示該節脊椎可能是頸椎而非胸椎,若是如此則動物將長35公尺及重55噸。 董認為蝴蝶與馬門溪有親緣關係而將牠歸入馬門溪科。2004年普徹奇將分類準確性限制於更基礎的真蜥腳類位置。...
    4 KB (562 words) - 06:11, 2 May 2023
  • 名:Supersaurus,意為「超級蜥蜴」)是一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約1億5300萬年前)的北美洲。模式種薇薇安超(Supersaurus vivianae)的標本首先於1972年由德塔的薇薇安·瓊斯(Vivian Jones)所發現,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中間的叢盆段(Brushy...
    15 KB (1,669 words) - 08:42, 1 May 2023
  • yamanpalliensis)發表於1988年。 所有化石挖自泰倫加納邦雅曼帕利村附近約2400平方公尺區域,距巨腳發現地以北約40公里處。1970年代末發現了840個骨頭。1988年亞吉里(P.M. Yadagiri)發表新新種雅帕利科塔名及種名都取自發現地。正模標本21/SR/PAL是個髂骨。印度地調局(英语:Geological...
    7 KB (677 words) - 05:29, 2 May 2023
  • 埃及(學名:Aegyptosaurus)是泰坦巨類恐龍的一個,生活於白堊紀森诺阶的非洲,約9,500萬年前的。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埃及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具有長頸部、小型頭顱骨,長尾巴被認為是當作其身體的平衡。埃及體重估計約11.5公噸,體長估計約15公尺,身高約5公尺。埃及...
    2 KB (208 words) - 09:47, 2 May 2023
  • 畸形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也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的身長約24公尺。牠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1億3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牠們覆蓋者六角形鱗片。...
    6 KB (937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古鴨名:Huehuecanauhtlus,意為「古老的鴨」),是鳥腳亚目鴨嘴超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目前只有唯一種,模式種奎丘古鴨(H. tiquichensis)。 古鴨目前已發現兩個標本,都發現於墨西哥中南部的米卻肯州...
    5 KB (619 words) - 02:56, 31 March 2024
  • 名:Normanniasaurus,发音:/nɔːrˈmæniəˌsɔːrəs/,意为“诺尼亚的蜥蜴”)或译诺尼亚,是基干泰坦巨类蜥脚下目恐龙已灭绝的一个,化石发现于法国西北部滨海塞纳省早白垩世尔比阶的铁质圆砾岩(英语:Poudingue Ferrugineux)。 诺由杰恩·勒劳夫(Jean...
    4 KB (601 words) - 04:01, 2 May 2023
  • 名:Nebulasaurus)又譯雲霧或內布拉,是種基礎真蜥腳類恐龍,來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之初(連階至巴柔階)的中國雲南張和組。正模標本(編號LDRC-v.d.1.)也是唯一的標本,是一個保存良好的腦殼(英语:braincase)。一個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雲是非洲棘刺...
    5 KB (624 words) - 03:47, 2 May 2023
  • reticulata(一类种子蕨门红树林植被)的叶片及根系化石形式保存的潮滩沉积物中,其居住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特斯洋南岸。潮汐巨是第一种被证实居住在红树林栖息地的恐龙,与大型食肉动物鲨齿、棘和蜥脚类的埃及同期共存。 Smith JB, Lamanna MC, Lacovara KJ, Dodson P...
    11 KB (1,367 words) - 13:32, 8 February 2024
  • 尼日名:Nigersaurus)是一雷巴齐斯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期(約1.15億至1.05億年前)的北非,化石出土於尼日的埃拉茲層(英语:Elrhaz Formation)。1970年代學界曾初次提及,但直到1999年有更進一步遺骸發現才正式命名了模式種塔氏尼日(Nigersaurus...
    26 KB (3,442 words) - 23:24, 22 Augus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