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峨嵋名:Omeisaurus,意為「峨嵋蜥蜴」,有時寫作峨眉)是生存於侏羅紀中期(巴通期至卡洛夫期)的馬門溪科蜥腳類恐龍,目前包含8個有效種(英语:Valid name (zoology)),全部出土於中國四川盆地的沙溪廟組。首個化石於1936年在峨嵋山附近的榮縣發現,因而得名。如同典型...
    23 KB (2,687 words) - 23:25, 7 February 2024
  • 安徽名:Anhuilong)是來自中國安徽的一蜥腳下目馬門溪科恐龍。正模標本(編號AGB 5822)是個左前肢包括肱骨、尺骨和橈骨。任鑫鑫等人(2018)認為安徽與黃山互為姊妹群,而與該演化支最接近的物種是天府峨嵋。 Ren, Xin-Xin; Huang, Jian-Dong; You...
    1 KB (113 words) - 10:35, 2 May 2023
  • 通安名:Tonganosaurus)意為「通安的蜥蜴」,是一蜥腳下目真蜥腳類馬門溪科恐龍,類似峨嵋。化石是一個部分骨骼,發現於中國四川省會理縣通安鎮的益門組地層,但確切年代仍有爭議,通安來自第三層位,年代約為侏羅紀早期(普連斯巴奇階,1億8450萬年前)。早了其他馬門溪...
    5 KB (833 words) - 12:17, 6 March 2022
  • 自貢(學名:Zigongosaurus)是蜥腳下目的一恐龍,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的沙溪廟地層,年代為侏羅紀中至晚期。由於對中國的侏羅紀蜥腳下目所知有限,對自貢的分析也有困難,有些學者提出自貢應屬於峨嵋或馬門溪,有些則認為牠們是獨立的。 自貢的正模標本(編號CV...
    5 KB (704 words) - 09:00, 30 April 2023
  • 黃山名:Huangshanlong)是一蜥腳下目恐龍,發現於中國安徽省黃山市歙縣的洪琴組,年代為侏儸紀中期。模式種是安徽黃山(Huangshanlong anhuiensis),於2014年由黃建東、尤海魯、楊精濤、任鑫鑫所敘述、命名。唯一的標本是個部分前肢,包括右側肱骨和橈尺骨,是在2...
    3 KB (349 words) - 06:10, 2 May 2023
  • 名:Nebulasaurus)又譯雲霧或內布拉,是種基礎真蜥腳類恐龍,來自年代為侏羅紀中期之初(阿連階至巴柔階)的中國雲南張和組。正模標本(編號LDRC-v.d.1.)也是唯一的標本,是一個保存良好的腦殼(英语:braincase)。一個系統發生學分析發現雲是非洲棘刺...
    5 KB (624 words) - 03:47, 2 May 2023
  • (學名:Datousaurus),又名巴蜀,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化石發現於中國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地質年代為中侏羅世。生存於同時期、同地區的蜥腳下目有蜀峨嵋及原頜,鳥腳下目的有曉、早期劍科的華陽,以及肉食性的氣。牠是由董枝明等人於1984年正式描述,其學名是來自馬來語的「酋長」或是中文的「大頭」。...
    3 KB (340 words) - 07:27, 2 May 2023
  • 馬門溪科(Mamenchisauridae)是蜥腳下目真蜥腳類的一個分類群,生存於侏儸紀早期至白堊紀早期的亞洲及非洲。 1972年中國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及趙喜進等人在敘述合川馬門溪的研究中建立了馬門溪科。 峨嵋科(Omeisauridae)於2002年被建立並包含峨嵋與馬門溪...
    21 KB (2,328 words) - 19:47, 5 May 2024
  • 元謀名:Yuanmou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元謀取名於雲南省元謀縣,是它的化石的發現所在地。不過,元謀的化石是一個不完整骨骼,發現於姜驿乡張和組。身長估計可能約17公尺。模式種是姜驛元謀(Yuanmousaurus...
    1 KB (159 words) - 09:35, 30 April 2023
  • 馬門溪名:Mamenchisaurus,意為「馬鳴溪蜥蜴」)是一來自東亞的蜥腳下目真蜥腳類恐龍。對其了解來自中國發現的多個物種,生存年代為侏罗纪晚期(約1.6億至1.45億年前)。 最早的化石發現起源於1930年代的四川,並於1954年命名、建立,模式種是建設馬門溪(Mamenchisaurus...
    49 KB (6,403 words) - 02:28, 14 May 2024
  • 重慶名:Chungkingosaurus,意為「重慶蜥蜴」)是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晚侏羅世時期的中國,化石發現於今重慶市江北區的上沙溪廟組地層。 模式種是江北重慶(C. jiangbeiensis),化石是在1977年發現於重慶,並由董枝明、周世武、張奕宏在1983年所描述、命名。在1...
    3 KB (271 words) - 14:36, 5 August 2023
  • 盤足科(Euhelopodidae)是蜥腳下目巨形類多孔椎类的一科。在1956年,阿爾弗雷德·羅默(Alfred Sherwood Romer)建立盤足科,當時包含一些發現於中國的蜥腳類恐龍,例如:盤足、嘉裕峨嵋、天山。除此之外,馬門溪有時被歸類於盤足科,或者是馬門溪...
    4 KB (336 words) - 06:34, 10 July 2022
  • 名:Shunosaurus)是種獨特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牛津階)的中國四川省,約1億5900萬年前。 在1977年,蜀的化石發現於自貢市大山鋪鎮的下沙溪廟組。模式種是李氏蜀(S. lii),是由董枝明、張奕宏、周世武等人在1983年所敘述、命名。蜀...
    8 KB (982 words) - 17:17, 17 May 2022
  • 華陽名:Huayangosaurus)是劍亞目恐龍的一,存活於侏儸紀中期的中國。華陽的名稱來自於發現地四川省的別名「華陽」。華陽生存於1億6500萬年前,早於牠們居住於北美洲的著名近親劍約2000萬年。華陽身長約4.5公尺,體型遠較劍小。華陽...
    5 KB (575 words) - 06:12, 2 May 2023
  • 克拉美麗(學名:Klamelisaurus)是一草食性蜥腳下目恐龍,生活於侏儸紀中期,發現於中國新疆的石樹溝組。模式種戈壁克拉美麗(K. gobiensis)是由趙喜進於1993年命名。 1981年至1985年期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IVPP)的考察團至新疆準噶爾盆地進行...
    10 KB (1,561 words) - 08:53, 8 January 2024
  • 似鲸名:Cetiosauriscus,發音:/ˌsiːtioʊˈsɔːrɪskəs/ SEE-tee-oh-SOR-iss-kəs))是一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約1億6600萬至1億6400萬年前的侏儸紀中期卡洛維階,地理位置相當於現在的英國。作為標準的植食性蜥腳類,似鯨...
    34 KB (4,108 words) - 08:29, 28 January 2024
  • 特維爾切名:Tehuelchesaurus,發音:/teɪhwɛltʃeɪsɔːrəs/,意為「特維爾切的蜥蜴」)是一圓頂科的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的南美洲,相當於現今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1980年,礦工阿迪諾·貝尼特茲(Aldino Benitez)使用蓋革計數器尋找鈾,在丘布特省的費南德茲牧場(Estancia...
    11 KB (1,319 words) - 07:33, 1 May 2023
  • 東陽名:Dongyangosaurus)是來自晚白堊紀早期的一蜥腳下目薩爾塔科恐龍。唯一的物種是中華東陽(Dongyangosaurus sinensis),由呂君昌和同僚於2008年敘述、命名,所知來自單一破碎骨骼,發現於中國浙江省。如同其他蜥腳類,東陽是大型四足草食性動物。 唯一的標本編號DYM...
    4 KB (467 words) - 07:39, 2 May 2023
  • 是種中等體型的植食性恐龍,身體長而輕型,頸部強健,但是背腹的活動範圍有限。鷲的脊椎有明顯的特徵,例如相連的骨板與頸椎中的氣孔,與雷巴齊斯科相符。鷲與其他雷巴齊斯科都生存於晚白堊世早期,是當時僅存的梁超科。這支梁超科在後來的森诺曼期-土仑期灭绝事件中滅絕,而使泰坦巨類佔據其生態位的理論。...
    2 KB (294 words) - 03:55, 11 July 2022
  • 名:Arackar,在坤扎語(英语:Kunza language)意為「骨頭」)是一泰坦巨類的蜥腳下目恐龍,可能屬於岩盔類的薩爾塔科。化石發現於智利阿塔卡馬省(英语:Atacama Province, Chile)的霍尼托斯組(英语:Hornitos Formation)。模式種兼唯一種阿塔卡馬骨龍(Arackar...
    4 KB (614 words) - 10:49, 2 May 2023
  • 永川名:Yangchuanosaurus)又名揚川,或又名揚州,是一中棘科的兽脚亞目恐龙,生存於侏罗纪中期至晚期(巴通階至牛津階,約1億6000萬年前),分布範圍相當於現代的中国,取自發現地重慶市永川區,化石发现于四川省的上沙溪庙組地層,是当时該地已知的最大型的掠食動物,外表與體型類...
    12 KB (1,267 words) - 06:05, 27 May 2024
  • 名:Vahiny,馬達加斯加語意為「旅行者」,也可意譯為旅者或直接音譯為瓦西尼龍)是一泰坦巨類恐龍,化石來自馬達加斯加西北部的前瓦拉諾組(英语:Maevarano Formation),年代為白堊紀末期馬斯垂克階。 模式種兼唯一種德氏旅(Vahiny...
    2 KB (261 words) - 08:20, 30 April 2023
  • 亞嫩施名:Janenschia),又譯詹尼斯,是蜥腳下目大鼻類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距今1億5500萬年前)的非洲坦尚尼亞。名紀念古生物學家沃納·亞嫩施(英语:Werner Janensch)。原先被認為是梁科拖尼龍或重的一種,後來發現卻是關係較遙遠的泰坦巨類。模式種強壯亞嫩施(J...
    2 KB (171 words) - 01:51, 30 May 2023
  • 名:Supersaurus,意為「超級蜥蜴」)是一科的蜥腳類恐龍,生存於侏儸紀晚期(約1億5300萬年前)的北美洲。模式種薇薇安超(Supersaurus vivianae)的標本首先於1972年由德塔的薇薇安·瓊斯(Vivian Jones)所發現,在科羅拉多州莫里遜組中間的叢盆段(Brushy...
    15 KB (1,669 words) - 08:42, 1 May 2023
  • 沉重名:Epachthosaurus,意為「沉重的蜥蜴」)是一白堊紀晚期的岩盔類泰坦巨類恐龍,化石發現於南美洲巴塔哥尼亞中北部。 模式種斯氏沉重(E. sciuttoi)由Powell於1990年敘述。歸入該種的標本在被命名為新之前最早曾由Powell歸入南極未命名種(Antarctosaurus...
    10 KB (822 words) - 11:21, 22 May 2024
  • 畸形名:Pelorosaurus,意為「怪異的蜥蜴」)是種巨型草食性恐龍,也是最早發現的蜥腳下目恐龍之一。畸形的身長約24公尺。牠們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約1億3200萬年前。牠們的化石發現於英格蘭與葡萄牙。化石包含一個肱骨、脊椎、一個薦骨、骨盆、四肢碎片、以及皮膚痕跡;牠們覆蓋者六角形鱗片。...
    6 KB (937 words) - 12:47, 11 October 2022
  • 華北名:Huabeisaurus)是一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森諾曼階至?馬斯垂克階,約9970萬至7060萬年前)的中國北部。模式種不尋常華北(H. allocotus)最初由龐其清及程政武於2000年描述、命名。 華北的化石來自1990年代發現的多具遺骸,包含牙齒、部份四肢...
    16 KB (2,754 words) - 06:07, 2 May 2023
  • 盤足名:Euhelopus,意為「真正的沼澤腳」)是一蜥腳下目多孔椎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1.29至1.13億年前)的中國山東省。它是大型的四足草食性恐龍。不同於一般的蜥腳類,盤足的前肢長於後肢。盤足的發現在科學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是中國第一個進行科學研究的恐龍:1913年首次發現...
    17 KB (2,254 words) - 11:48, 27 May 2023
  • 近蜥名Anchisaurus)又譯安琪,是近蜥类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侏儸紀早期,約2億到1億9500萬年前。近蜥過去曾被歸類於原蜥腳下目。近蜥的名稱是代替原先所定的名稱「Amphisaurus」及「Megadactylus」,這兩個名稱都已被其他動物所使用。...
    8 KB (1,200 words) - 22:52, 28 March 2022
  • 奧古斯丁(學名:Agustinia)是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南美洲。如同其他蜥腳類恐龍,奧古斯丁是四足的植食性恐龍。被發現的一個腓骨約有89.5公分長。若與其他恐龍的同一骨頭相比,奧古斯丁的身長可以有約15米長。过去奥古斯丁曾被复原为有着独特“装甲”的一种恐龙,但现在已被确认属于复原错误。...
    4 KB (505 words) - 13:09, 4 June 2024
  • 名:Issi,或譯凍)是板科的一基礎蜥腳形亞目恐龍,化石發現於晚三疊世的格陵蘭弗萊明峽灣層(英语:Fleming Fjord Formation)。模式種凍骨(Issi saaneq,或直譯為骨寒)於2021年命名、發表,學名在格陵蘭語的全意為「寒凍的骨頭」,意指牠們的化石出土於寒帶地區。正模標本NHMD...
    7 KB (866 words) - 05:54, 2 Ma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