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W / -25.2; -271.4 撞擊(Pwyll)是一個木星衛星木衛二上的撞擊,被認為是木衛二上最年輕的地理特徵之一。它的名稱由來自威爾神話中的撞擊中央區域可見到暗色區域,直徑約26公里。而撞擊噴發物組成的亮白色放射狀地形則自撞擊...
    1 KB (164 words) - 03:50, 25 December 2021
  • 地球撞击列表列出所有在地球並直徑不小於20公里的撞擊,這些撞擊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直徑只能從撞擊的輪緣(英语:rim (craters))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以下列表列出地球撞擊資料庫內已被确认且直径不小于20公里的撞击坑。...
    14 KB (252 words) - 14:23, 13 March 2024
  • (英语:Kaali crater)。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許多小天體經常和地球相撞。天體的體積和撞擊地球的頻率關係是逆相關。直徑約1公里的小行星平均5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較大物體的撞擊...
    49 KB (6,679 words) - 08:48, 5 July 2025
  • 木卫二 (category 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使用了基数据上的匹配项)
    光滑的天體。它那些顯眼的縱橫交錯的紋路,也就是所謂的反照率特徵,是由低淺的地形所造成。由於撞擊非常少,木衛二是反照率最高的衛星之一。這也暗示了它的表面是相當「年輕」和「活躍」的;基於對木衛二可能經受的彗星撞擊頻度的估算,它的「表面」年齡大概在2千萬到1億8千萬年之間(從其地質特徵可明顯看出年齡的巨大差距)。...
    36 KB (4,425 words) - 03:53, 4 July 2025
  • Pueblo);希克蘇魯伯在馬雅語意為「惡魔的尾巴」。根據推測,隕石整體略呈橢圓形,平均直徑約有180公里,是地球表面最大型的撞擊地形。希克蘇魯伯隕石是全世界所有已知爆炸事件中規模排名第一的,規模相當於100兆噸三硝基甲苯(1014吨TNT當量)。其撞擊時間約為6600萬年前與白堊紀—古近紀界線(通常稱為 K-Pg...
    34 KB (4,496 words) - 18:42, 3 July 2025
  • 撞擊地點 卡藍卡撞擊事件(英語:Carancas impact event)是指2007年9月15日一個球粒隕石落在祕魯卡藍卡附近一個鄰近玻利維亞邊境和的的喀喀湖邊村莊的事件。該次撞擊產生了撞擊並且使周圍地表變形。一位當地官員 Marco Limache 說這次撞擊事件使「沸騰的水從撞擊...
    19 KB (2,303 words) - 04:57, 5 July 2025
  • 隕石的中央高峰,是撞擊理論的強烈證據,但約翰·R·昂德希爾提出質疑,他提出這中央高峰是圖像處理時修改過的。但是,菲利·艾倫與西蒙·圖爾特後來再次利用地震波反射製圖,證實中央高峰的存在。 在2007年,約翰·R·昂德希爾再度提出證據,持續反對撞擊...
    15 KB (2,117 words) - 04:24, 31 December 2024
  • 勒环形山(拉丁語:Keplerus),或称开勒陨石,是月球上的一座撞擊,位于風暴洋西侧、島海的東面。東南方则是恩克。 开勒环形山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与岛海间的一座大撞击,约形成于11亿年前的哥白尼纪,其名称取自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光学家暨天文学家,开勒定律的发现者约翰内·开...
    14 KB (1,372 words) - 11:51, 17 November 2024
  • 撞擊的其中一個。這三個撞擊都位於撞擊時的震波影響當地砂礫形成的半球形環狀區域之下,並且幾乎被砂掩蓋。 這個區域的部分表面有著"Insta-Rock"或"撞擊石",漂白的白色、看似粗層流砂岩和佈滿黑色玻璃礦渣和小顆粒。撞擊石的特徵是一種被稱為"柯矽石"的產物,顯然是石英受到撞擊事後形成的。撞擊...
    12 KB (1,751 words) - 16:12, 21 January 2024
  • 貝多芬撞擊(英語:Beethoven)是水星上的一個撞擊,位於南緯 20°,西經 124°。直徑630公里,以著名德國音樂家路德希·范·贝多芬命名。該撞擊是太陽系中第十一大撞擊,也是水星上第三大撞擊。 貝多芬撞擊和直徑相若的月球撞擊不同的是,它並不是一個多環結構的撞擊。環繞貝多芬撞擊...
    4 KB (418 words) - 14:19, 17 July 2025
  • 萊蒙托夫撞擊(英語:Lermontov)是一個水星上的撞擊,直徑152公里。中心座標位於15.2°N, 48.1°W,在撞擊西南方、喬托撞擊東北方。 萊蒙托夫撞擊的外環是圓形的,且底平坦。萊蒙托夫撞擊可能是有一定年齡,但因為底部有低不透明度的物質而仍然有些明亮區域。該撞擊...
    3 KB (272 words) - 00:23, 15 July 2025
  • 莫罗撞击(Moreux)是火星伊墨诺湖区的一座撞击,其中心坐标位于北纬42.1度、西经315.6度处,直径138公里。该特征取名自法国天文学家暨气象学家泰奥菲勒·莫罗(1867年-1954年),1973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批准接受。 伊墨诺槽沟群就横亘在莫罗撞击的西面。...
    7 KB (839 words) - 07:10, 16 May 2024
  • 撞擊內蒸發岩露頭的物質(例如硫酸鹽)調查,科學家相信當地可能曾是淺海,而非酸性環境造成蒸發岩。而至今也不能排除今日火星上某處不會有生命存在。 火星探测 火星撞擊 火星地理 鷹撞擊 弗拉姆撞擊 小獵犬撞擊 艾瑪迪安撞擊 阿爾戈撞擊托克撞擊 厄瑞玻撞擊 維多利亞撞擊 康塞西翁撞擊坑...
    8 KB (893 words) - 19:24, 5 July 2025
  • 蓋爾撞擊(英語:Gale)是火星上鄰近埃律西昂平原的低地邊緣,座標5°24′S 137°48′E / 5.4°S 137.8°E / -5.4; 137.8的大撞擊。它的直徑154公里,並且已經存在了約35至38億年之久。這個的名字來自澳洲天文學家華特·弗雷德里克·蓋爾(Walter Frederick...
    11 KB (998 words) - 01:34, 15 July 2025
  • 灶神星 (category 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使用了基数据上的匹配项)
    雖然質量比智神星多,但體積卻比較小,所以是體積第三大的小行星。灶神星形成岩質行星剩餘的原行星(內部分異)。一、二億年前,灶神星曾經被撞擊,產生了許多碎片,並留下兩個巨大的撞擊,而且南半球有著很高的密度。這次事件的一些碎片已經墜落到地球,成為HED隕石,提供了有關灶神星的豐富資訊來源。...
    75 KB (7,286 words) - 12:26, 6 April 2025
  • 拉克西特利撞擊(英語:Praxiteles)是一個水星上的撞擊。 信使號在第二次飛掠水星時拍攝了拉克西特利撞擊的高解析度影像,並發現在底有一定數量的不規則形下陷區域,因此是所謂的 "Pit-floor crater"。信使號上水星雙重成像系統的廣角攝影機拍攝該區域的彩色影像顯示這區...
    2 KB (170 words) - 09:25, 5 July 2025
  • 克卜勒撞擊(英語:Kepler)是一個位於火星艾瑞達尼亞區的撞擊,中心座標46.8° S, 140.9° E。克卜勒撞擊的直徑是230公里,1973年以天文學家约翰内·开勒命名。2006年3月25日火星偵察軌道器的 HiRISE 拍攝了該撞擊一系列底的影像。 火星全球探勘者號拍攝克卜勒撞擊坑內塵捲風痕跡影像。...
    2 KB (197 words) - 17:25, 5 July 2025
  • 以下列表列出所有未確認並在北美洲的撞擊,這些撞擊並未列在地球撞擊資料庫內。由於對撞擊的審查與相關證據驗證標準提升,這些新發現的撞擊因證據不足而無法證明其為隕石與彗星撞擊地球而造成的,但這些撞擊在未來也有可能被證實為隕石與彗星撞擊地球造成的撞擊撞击 撞擊計數 撞擊事件 地球撞击列表 火流星與隕石 地球撞擊資料庫...
    36 KB (1,287 words) - 12:25, 18 December 2023
  • 火星上有數以萬計個大大小小的撞擊,但並非都有名字,因為自從1970年代海盜號製作全球地圖時就已開始將撞擊命名,往後隨探測器的相機解析度提高而發現的更多小撞擊則未全數命名,目前仅只有1000座已被命名。火星撞擊是以科學家或科幻作家的姓氏命名,而直徑小於60公里的大部分以地球上的城鎮命名。...
    9 KB (457 words) - 18:32, 23 May 2024
  • 丹尼尔陨石(Daniell)是月球正面位于梦湖东南部的一座小撞击,其名称取自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约翰·弗雷德里克·丹尼尔(1790年–1845年),193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批准接受。 该陨西北偏北及北部分别毗邻较大的拉纳陨石和梅森环形山,东北偏北和东南分别靠近霍尔陨石及乔·邦德陨石...
    9 KB (827 words) - 16:32, 21 February 2025
  • 木衛二上的混沌地形,以愛爾蘭神話中出現的地名命名。 木衛二上的脊狀地形,以歐羅巴被變成牛的宙誘拐時經過的地方命名。 木衛二上的巨大多環結構撞擊,以古代都市命名。 木衛二上的撞擊,以凱爾特神話或民間傳說的傑出人物命名。 木衛二上的暗斑,以希臘神話中的地名命名,其中又多以卡德摩尋找歐羅巴時經過的地方命名。...
    12 KB (181 words) - 13:43, 21 July 2025
  • 海卫八 (category 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使用了基数据上的匹配项)
    众多,陨石也没有被地质活动改变的迹象;目前只有一個最大的撞擊被命名,該撞擊內還包含著其他較小的撞擊。海卫八不规则的形状让科学家们相信它已经到了类似密度天体在尚未被自身引力拉至球状的最大极限。作为对比,土卫一拥有更小的质量,但形状远较海卫八规则。 海衛八上的撞擊,以埃及港口的地名命名。...
    9 KB (787 words) - 17:25, 5 September 2023
  • 机遇号火星漫游车 (category 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由本地定义)
    撞擊"並開始前往"維多利亞撞擊"的旅程,後來於2006年9月抵達(第951個任務日)。它將會待在"維多利亞撞擊"直到2008年8月(第1630~1634個任務日)。 維多利亞撞擊是一個距離登陸地點約7公里的衝擊。它的直徑比"忍耐撞擊"還要大六倍。科學家相信維多利亞撞擊...
    39 KB (4,836 words) - 04:06, 4 July 2025
  • 歐洲撞擊列表列出所有在歐洲的撞擊,這些撞擊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直徑只能從撞擊的輪緣(英语:rim (craters))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以下列表列出地球撞擊資料庫內所有已確認並在歐洲的撞擊。...
    28 KB (1,098 words) - 04:11, 2 February 2025
  • 非洲撞擊列表列出所有在非洲的撞擊,這些撞擊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直徑只能從撞擊的輪緣(英语:rim (craters))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以下列表列出地球撞擊資料庫內所有已確認並在非洲的撞擊。...
    13 KB (627 words) - 12:29, 18 December 2023
  • 新仙女木事件,也稱為克洛彗星假說,是為解釋大約12,900年前的末次冰期末期,新仙女木期涼爽期(冰段)的開始是某種外星事件的結果,具體細節各不相同,是一個極具競爭性的科學假說。這個假設有爭議,並未被相關專家廣泛接受,科學家們還在爭辯中。他们提出當時的氣候变化是由于一顆或多顆彗星的撞擊,或是其在空中的爆炸而引发了气候的变冷。...
    32 KB (3,995 words) - 10:44, 14 September 2024
  • 帕特里克·穆尔:一条略带红色的暗纹穿过了弗拉卡托罗环形山底,它可被月光闪烁装置探测到。 美国业余天文学家大卫·巴克罗夫特(David Barcroft,1897-1974)曾在满月附近看到梯摩恰里陨石“充满水气,接近满月时非常朦胧”。 西班牙天文学家朱塞·科马·索拉曾将赖纳尔陨石视为“一块应被清晰地定义的白斑”。...
    47 KB (6,820 words) - 19:27, 23 July 2025
  • 巴巴金陨击(Babakin)是火星陶玛西亚区东北的一座撞击,它坐落在博高原西南的阿俄尼亚高地东北以及更远处的科剌奇堑沟群东南。该陨中心坐标为南纬36度、西经71.44度。直径76.66公里,其名称取自前苏联太空工程师格奥尔基·巴巴金,1985年被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批准接受。 火星撞击 Babakin...
    2 KB (118 words) - 07:18, 16 May 2024
  • 撞擊的環已經不到2公里。 2011年8月4日,機會號距離奮鬥撞擊環只有120公尺 。8月9日機會號則到達了接近「精神點」(Spirit Point)的環的西緣研究之前並未發現的岩石露頭。 火星撞擊 火星地理 鷹撞擊 弗拉姆撞擊 堅忍撞擊 阿爾戈撞擊托克撞擊 埃里伯撞擊 小獵犬撞擊坑...
    14 KB (1,302 words) - 06:42, 5 July 2025
  • 艾女星 (section 撞擊)
    撞擊是最大的,直徑幾乎有12公里(7.5英里)。區域二的撞擊幾乎直徑都大於6公里(3.7英里),但區域一根本沒有大。一些撞擊成串地排列。 艾女星上的主要撞擊都以地球上的洞穴和溶岩洞命名。以藍撞擊為例,其名來自於卡里島一個水下洞穴,亦稱“藍洞”。藍撞擊...
    56 KB (6,512 words) - 22:26, 30 January 2025
  • 09亿年前±400万年的哥白尼纪,是一座相对年轻的陨石。这一地质年龄表明,形成该陨撞击体可能是来自一颗“巴蒂娜族”的小行星,但撞击体的构成仍是未知,因此,这只是目前的一种推测。然而,模拟研究的结果显示,形成第谷环形山的撞击体约有70%的可能性是源自形成了298 巴蒂娜的同一天体(一颗直径170公里,在1...
    21 KB (2,743 words) - 10:57, 20 Nov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