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暹羅暴龍(學名:Siamotyrannus)是肉食下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東南亞。 牠的化石是部分骨盆、薦椎及前段尾椎,是在1993年發現於泰國東北部的薩卡組(Sao Khua Formation)地層,地質年代約為阿普第階到阿爾比階。暹羅暴龍名意為「暹羅...
    2 KB (245 words) - 09:47, 12 October 2020
  • 暹羅名:Siam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下白堊紀的泰國。牠的體型不明,但估計長達9.1米。模式種是蘇氏暹羅(S. suteethorni),是由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及Ingavat於1986年正式描述、命名的。目前對暹羅...
    3 KB (333 words) - 12:12, 25 September 2023
  • 祖母暴龍(學名:Aviatyrannis)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個,生活於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牠是由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於2003年所命名。 在2000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在葡萄牙萊里亞區的Guimarota褐煤礦坑,發現這些早期暴龍...
    4 KB (560 words) - 12:46, 20 August 2021
  • 諸城暴龍(學名:Zhuchengtyrannus)是獸腳亞目暴龍暴龍亞科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東亞。 正模標本(編號ZCDM V0031)是一個接近完整的右上頜骨、以及左齒骨,兩者來自於同一個體。化石發現於中國山東省諸城市的王氏群,地質年代約7350萬年前。在白堊紀晚期,中國北部曾有大面積的氾濫平原,擁有數量龐大的恐龍動物相。...
    5 KB (436 words) - 03:32, 4 October 2023
  • 暴龍名:Juratyrant)是種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晚侏羅紀的英格蘭。 目前只有模式種朗氏侏暴龍(T. langhami),種名是以發掘標本的Peter Langham為名。化石是一個天然狀態的部份骨骼,包含完整的骨盆、部分完整的後肢、頸椎、背椎、尾椎。這個標本是在1984年被發現於英...
    2 KB (276 words) - 10:43, 30 November 2020
  • 暹羅名:Siamraptor,意為「暹羅的盜賊」)是鯊齒類獸腳恐龍已滅絶的一,生存於早白堊世阿普第期,化石發現於泰國那空叻差是瑪府中部的闊瓜組(英语:Khok Kruat Formation),是东南亚已知第一个明确命名的鲨齿类。 2007年至2009年期间,日本-泰国恐龙化石联合...
    5 KB (591 words) - 12:23, 26 March 2024
  • 暴龍名:Eotyrannus,意為「黎明暴君」,即「早期暴龍」)是暴龍超科下的一恐龍,化石從英國懷特島郡的韋爾登群的威塞克斯組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牠的化石(編號MIWG1997.550)包括了幼體及亞成體的頭顱骨、脊椎及其他骨骼,都是在植物堆泥床中被發現,並於2001年被描述、命名。 ...
    3 KB (368 words) - 03:19, 4 October 2023
  • 暴龍名:Nanotyrannus,意為「小型暴君」)又稱小暴龍或侏儒暴龍,是種暴龍科恐龍,可能是暴龍的未成年體。矮暴龍的化石為一個小型頭顱骨(編號CMN 7541),是在1942年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發現,並在1946年被敘述、命名為蘭斯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
    6 KB (562 words) - 12:16, 15 September 2020
  • 中國暴龍(学名:Sinotyrannus)是種原始原角鼻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阿普第階的中國東北。中國暴龍的身長約10公尺,體型比同時代的原始暴龍類大,同時也是已知最大型的熱河群恐龍。 目前只有發現一個部分頭顱骨,發現於遼寧省西部喀左縣的九佛堂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早期。雖然中國暴龍...
    4 KB (374 words) - 12:44, 20 August 2021
  • 暴龍科的種歸類於暴龍,但目前多認為只是模式種——君王暴龍的異名,或分類於其他的。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 有趣的是暴龍相較於異特、南方巨獸、棘這些大型肉食恐龍,血緣反而比較接近小型肉食恐龍如迅猛龍。...
    142 KB (16,181 words) - 21:01, 4 May 2024
  • 暴龍名:Tarbosaurus,意為「骇人的蜥蜴」)是一種獸腳亞目恐龍,屬於暴龍科。特暴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亞洲地區,約7,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特暴龍的化石最初是在蒙古發現的,然而在中國發現了更多破碎骨頭。過去曾有過許多的種,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種為勇士特暴龍(T. bataar),又譯勇猛特暴龍。...
    37 KB (4,575 words) - 05:04, 2 March 2024
  • 郊狼名:Suskityrannus,意为「郊狼暴君」;suski在祖尼语(英语:Zuni language)意为「郊狼」)是生活于白垩纪晚期,約9200万年前的拉腊米迪亚南部的一小型超科的獸腳類恐龙。模式種兼唯一種為哈氏郊狼(Suskityrannus...
    15 KB (1,303 words) - 17:11, 7 August 2023
  • 暴龍超科(学名:Tyrannosauroidea)是肉食性恐龍的一个超科或演化支,屬於獸腳亞目的虛骨類,並包含暴龍科與其更原始的近親。暴龍超科最初出現於侏羅紀的勞亞大陸。到了白堊紀,牠們已經成為北半球的大型優勢掠食動物,暴龍則是當中最大型的物種。暴龍超科的化石已發現於西歐、北美洲、中亞以及東亞等地,可能還有澳大利亚。...
    51 KB (4,997 words) - 07:27, 16 September 2023
  • ,並命名為恐暴龍,模式種是大纖細恐暴龍("D. megagracilis")。 恐暴龍的學名的意思是「恐怖的暴龍」,意指牠們與暴龍非常的類似。在2003年,有研究指後彎齒及恐暴龍其實都是暴龍,不過分別是暴龍的幼年個體及亞成年個體。因此恐暴龍目前已成為暴龍的異名。 Paul,...
    2 KB (208 words) - 14:45, 10 March 2022
  • 暴龍科(学名:Tyrannosauridae,意指「暴君蜥蜴」)是獸腳亞目虛骨暴龍超科的一科,包含亞伯托亞科與暴龍亞科,共計十五個暴龍科是一群大型掠食恐龍,生活於白堊紀晚期。化石可見於北美以及東亞,各地物種不盡相同。 暴龍科演化自原始的暴龍超科,牠們通常是所處生態系統的頂級掠食動物,位於...
    38 KB (4,748 words) - 07:25, 22 April 2024
  • 名:Alectrosaurus),又名獨身、鷹、阿萊或阿萊克特,是暴龍超科恐龍的一個,生存於上白堊紀的中國內蒙古。獨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與其他大型近親(如暴龍)的外形相似。獨的體型比較小型,只有約5米長。 獨的化石是在1923年發現。在1933年,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6 KB (958 words) - 12:46, 20 August 2021
  • 羽王名:Yutyrannus,意为“(有)羽毛(的)暴君”),又称羽,是超科原角鼻科恐龙的一个,生存于早白垩世期间的中国东北,化石出自辽宁省热河群,仅含有一个已知种:华丽羽王(Yutyrannus huali)。该地层中发现的三件羽化石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保存有羽毛直接证据的恐龙标本。...
    15 KB (1,878 words) - 09:17, 30 April 2023
  • 晉北名:Jinbeisaurus,以中國山西省命名,意為“山西北部的蜥蜴”)是中國山西省灰泉堡組(英语:Huiquanpu Formation)中發現的一暴龍類恐龍,模式種是王氏晉北(Jinbeisaurus wangi),種名紀念中國古生物學家王鎖柱。它是山西已知的第一種非鳥類獸腳類...
    2 KB (305 words) - 05:46, 2 May 2023
  • 嶼峽名:Labocania)是種獸腳亞目恐龍,可能屬於暴龍超科。化石是在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現,生存於7千萬年前上白堊紀的坎帕階。 在1970年夏季,國家地理協會與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聯合挖掘團隊,由地質學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J. Morris)率領,前往墨西哥下加利福尼...
    4 KB (577 words) - 02:56, 31 March 2024
  • 名:Dryptosaurus,發音:/ˌdrɪptoʊˈsɔːrəs/ DRIP-toh-SOR-əs))又名兇,是一暴龍超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約6700萬年前)的北美洲東部,相當於現在的紐澤西州。傷是大型、二足(英语:Bipedalism)、陸生的肉食性動物,身長可達7...
    24 KB (2,919 words) - 12:24, 1 December 2023
  • 名:Bistahieversor)是暴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約7450萬年前。化石過去曾被歸類於後彎齒、艾伯塔,在2010年被建立為新。 在1990年,新墨西哥州發現一個部分頭顱骨與骨骼,當時被歸類於後彎齒。在1992年,新墨西哥州發現另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身...
    5 KB (624 words) - 16:31, 8 December 2023
  • (學名︰Dilong) 是一種小型、具有羽毛的暴龍超科恐龍,化石從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義縣組陸家屯發現,年代為下白堊紀,約為1億2500萬年前。 模式種是奇異帝(D. paradoxus),是由徐星等人在2004年命名。種小名的paradoxus是古希臘文「παράδοξον」,意即「奇異」。...
    5 KB (531 words) - 20:10, 26 November 2023
  • clevelandi),但史托目前多被承認為獨立。 髂鱷的腸骨相當小,長度約9到10公分,表面有垂直的上髖臼脊,類似暴龍科及堅尾類的皮亞尼茲基、斑。但是這些不完整的骨骼,不足以進行準確的分類,所以髂鱷只是暫時的被歸類於暴龍超科,有時被認為是暴龍超科的祖先。由於髂鱷的化石非常類似斑,髂鱷有可能不屬於暴龍...
    4 KB (471 words) - 05:19, 13 April 2024
  • 南方巨獸(學名:Giganotosaurus)又名南巨龍、巨獸、超帝、巨型南美,是鯊齒科下的一恐龍,生活於9千8百萬至9千7百萬年前上白堊紀森諾曼期。其正模標本於1993年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的坎德洛斯組(英语:Candeleros Formation)地層,化石完整度約有七成。其...
    10 KB (1,311 words) - 09:16, 25 May 2024
  • (學名:Daspletosaurus)又名惡霸,是暴龍科下的一恐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距今7700萬-7400萬年前。目前有三個有效物種:強健懼(D. torosus)、霍氏懼(D. horneri)和威氏懼(D. wilsoni),化石是在加拿大艾伯塔省中被發現,而在艾伯...
    37 KB (4,616 words) - 00:32, 18 February 2024
  • 分支名:Alioramus),又名歧、阿利奧拉,是獸腳亞目暴龍科下的一個,生活於上白堊紀的蒙古。分支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種是遙遠分支(A. remotus),化石包含一個部份顱骨、三個蹠骨,發現於蒙古,該地在7000萬年前到65...
    17 KB (1,986 words) - 05:20, 2 March 2024
  • 怪獵名:Teratophoneus,意為「怪獸殺手」)是一暴龍科的獸腳類恐龍,生存於晚白堊世坎潘階(約7700萬至7600萬年前)的拉臘米迪亞南方,分布範圍相當於現今的美國猶他州。模式種兼唯一種柯氏怪獵(T. curriei)的化石發現於凱帕維茲組(英语:Kaiparowits...
    16 KB (1,380 words) - 07:36, 1 May 2023
  • 名:Aniksosaurus,或譯安尼柯)是種獸腳亞目虛骨類恐龍,化石是在1995年發現於阿根廷丘布特省的下蓬組,年代為白堊紀中期的森諾曼階到土侖階,約9500萬年前。 模式種達氏春(A. darwini)是由馬蒂尼茲與費爾南多·諾瓦斯在2006年命名。...
    2 KB (215 words) - 14:29, 4 June 2024
  • 金剛口(學名:Chingkankou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化石是一些骨骼碎片化石(編號IVPP V636),這些化石發現於中國山東省的王氏群,年代為上白堊紀。其名字是取自其發現地的金剛口村。目前只有惟一種,模式種破碎金剛口(C. fragilis)。...
    2 KB (259 words) - 14:59, 15 June 2021
  • 蛇髮女怪名:Gorgosaurus,發音:/ˌɡɔːrɡəˈsɔːrəs/ GOR-gə-SOR-əs,意為「可怕的蜥蜴」,或譯魔、魔鬼、戈爾岡、戈魯貢),是獸腳亞目暴龍科恐龍的一,生存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約7650萬至7500萬年前。化石已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可能還有美國蒙大拿州。...
    41 KB (4,872 words) - 04:49, 14 May 2024
  • 原角鼻名:Proceratosaurus)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生存於中侏儸紀巴通階的英格蘭。原角鼻是種體型小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略小於3公尺。 原角鼻起初被認為是角鼻的祖先,因為牠們口鼻部上的類似小型突起物。但是,原角鼻目前被認為是種已知最早的虛骨類之一,屬於原始的暴龍超科 。...
    7 KB (871 words) - 10:28, 8 April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