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撞擊坑是形成較大撞擊坑時的噴發物落在行星表面形成的較小撞擊坑。這些撞擊坑有時候會形成輻射狀的鏈坑。地球因為風化等侵蝕作用,次級撞擊坑難以保留,但在風化作用少的月球、火星等天體可大量發現。 http://www.daviddarling.info/encyclopedia/S/secondary_crater...
1 KB (101 words) - 15:54, 3 January 2022
crater)所困擾。例如產生祖尼爾撞擊坑(Zunil crater)的撞擊也會同時產生大約一百個次級撞擊坑,有些和主要撞擊坑的距離甚至遠達一千公里。如果類似的撞擊也產生了數量相當的次級撞擊坑,這可能代表火星表面一個特定的無撞擊坑區域在形成後尚未被一個少見巨大撞擊的噴發物影響,而不是經歷了相對較小的撞擊事件。 Chandler...
3 KB (305 words) - 10:27, 19 December 2021
次級撞擊坑。次級撞擊坑可能會群聚在特定區域,並且都會受到同樣程度的侵蝕;因此它們的年齡可能都是相同的。如果許多次級撞擊坑在附近一個巨大撞擊坑旁發現,它們就可能大致上是同時形成的。以下影像就可見到群聚的次級撞擊坑。 火星偵察軌道器的 HiRISE 拍攝的丹寧撞擊坑底的小型撞擊坑。箭頭指出了噴發物撞擊火星表面形成的次級撞擊坑。...
2 KB (221 words) - 01:54, 13 July 2025
坑產生。只有少量次級撞擊坑在祖尼爾撞擊坑周圍80公里以內。阿薩巴斯卡谷內大約80%的撞擊坑是形成祖尼爾撞擊坑的次級撞擊坑。如果類似的撞擊事件也產生了相當數量的次級撞擊坑,這將對火星年輕地表特徵以撞擊坑密度決定年代的撞擊坑計數法造成問題 形成祖尼爾撞擊坑的撞擊...
6 KB (668 words) - 11:49, 5 July 2025
莫札特撞擊坑(英語:Mozart)是位於水星的一個撞擊坑,位於巨大的卡洛里盆地正南方。該撞擊坑底可見暗色的弧型丘,可能是中心環峰的殘餘。莫札特撞擊坑周圍的近距離調查發現有許多撞擊後形成撞擊坑期間,撞擊噴發物撞擊表面形成的鏈狀次級撞擊坑。 "Mozart". Gazetteer of Planetary...
1 KB (96 words) - 23:18, 14 July 2025
坑(英语:Kaali crater)。 自從撞擊事件研究成為現在科學界的顯學後,在許多科幻作品中撞擊事件是重要的情節和背景知識。 許多小天體經常和地球相撞。天體的體積和撞擊地球的頻率關係是逆相關。直徑約1公里的小行星平均50萬年撞擊地球一次。較大物體的撞擊...
49 KB (6,679 words) - 08:48, 5 July 2025
撞擊坑必須以地球上人口少於10萬的城鎮命名。發現者以他的故鄉命名。這個消息引起許多英國知名媒體大篇幅報導。 杜丁撞擊坑有許多地貌特徵暗示它是相當年輕的撞擊坑。這些特徵包含了一群次級撞擊坑、附近缺乏其他撞擊坑、撞擊熔融和撞擊坑的中央丘未被沉積物覆蓋。 因為杜丁撞擊坑...
6 KB (485 words) - 09:46, 5 July 2025
坑旁呈輻射狀分布,這可能是大撞擊坑形成時所抛出的噴发物再次撞擊月表形成的次生坑或是火山斷裂帶上的火山噴發活動造成,以附近的撞击坑命名。 地堑(Graben)为夹在两个正断层之间相对下沉的区域,也被称作“线型月谷”。大多数月球地堑出现在月海的大型撞击盆地边缘地带。...
28 KB (3,129 words) - 10:21, 28 January 2024
愛明內斯庫撞擊坑的噴發物和鍊狀的次級撞擊坑從撞擊坑環向外延伸了該撞擊坑約一倍半徑遠的距離。該撞擊坑沒有明亮或陰暗的射紋系統,並且它的高程高於周圍受到大量隕石撞擊的平原。該撞擊坑壁因為滑移而形成了一塊由明亮物質形成的區域。它的坑底有相當複雜的結構,其中包含了噴發物沉積,撞擊熔融和可能由火山溢流噴發形成的區域。 愛明內斯庫撞擊坑...
3 KB (367 words) - 21:52, 5 July 2025
邦納維爾撞擊坑(英語:Bonneville)是一個位於火星上的撞擊坑,該撞擊坑位於更大的古瑟夫撞擊坑中。勇气号火星探测器在古瑟夫撞擊坑底探測時曾於2004年探測該撞擊坑。該撞擊坑也是精神號探測車在降落途中防熱盾的落下地點。精神號拍攝該撞擊坑時可在對面坑壁上看到發亮的防熱盾。邦納維爾撞擊坑...
4 KB (309 words) - 19:43, 25 July 2022
Bohr)是一条绵延在月球爱因斯坦环形山正南的山谷。该条宽阔的裂缝长约80公里度,它是东方海撞击盆地往南的进一步发展,其月面座标为北纬12.4°、西经86.6,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名字命名了它。 玻尔月谷是东方海撞击坑与南面次级撞击坑间的一个链条。 月球地质史, 1987, Donald Wilhelms;with...
1 KB (140 words) - 16:21, 14 September 2020
英里)以下的陨石坑也相对稀少。喷射物分布情况表明,撞击体是以一个倾斜的角度撞击地表,经仔细观察可认定该撞击坑为二级撞坑,即由主撞击坑喷发的块状物撞击形成的次级陨坑。关联该类撞击坑及其它很多金星撞击坑的特征是雷达暗晕,由于雷达回波暗代表表面光滑,因此,这被假设为强烈的冲击波清除或粉碎了先前粗糙的地表材...
1 KB (177 words) - 18:50, 14 July 2025
在南部和东南地表上。盆地内西半侧是一串由细小陨坑组成的链坑(门捷列夫链坑),这串陨坑形成了一条延伸在坑底西南部的直线,并往上从理查兹陨石坑西侧边缘切过。该链坑起始方向直接指向西南远处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环形山,被认为是该环形山创建时形成的次级撞击坑。 即使在196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正式命名后,该环形山直止上世纪70年代仍被称为"九号盆地"。...
7 KB (776 words) - 13:15, 21 November 2024
經過阿薩巴斯卡谷的年代。而洪水可能是因為上升的岩漿引起,因此洪水和熔岩是同時期發生的,但尚待證實。 阿薩巴斯卡谷內大約80%的撞擊坑都是形成祖尼爾撞擊坑時一起產生的次級撞擊坑 HiRISE拍攝的阿薩巴斯卡谷區域影像顯示了該區域的地形特徵是因為冰的膨脹和收縮形成。因為這些渠道內的地理特徵只在2百萬年前...
6 KB (726 words) - 10:40, 13 April 2025
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category 撞擊事件)
撞擊事件是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主因。不過,路易斯·阿爾瓦雷茨的兒子沃爾特·阿爾瓦雷茨認為在這次撞擊事件前,地球上已發生其他重大事件,例如:海平面下降、造成德干暗色岩的大規模火山爆發,它們可能也是這次滅絕事件的綜合原因之一。 目前已經發現數個隕石坑...
91 KB (10,798 words) - 06:32, 14 July 2025
撞擊坑,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密布。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中最高的山,水手號峽谷是太陽系中最大的峽谷。火星南北半球的地势有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科學家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判別出火星的地表年齡:撞擊坑...
99 KB (10,794 words) - 15:31, 14 July 2025
跨地區 鄂霍次克海,西太平洋的一个陆缘海 鄂霍次克海公海 鄂霍次克海含油气盆地 鄂霍次克海高氣壓(日语:オホーツク海高気圧),一個海上高氣壓 鄂霍次克板塊,一個次要板塊 鄂霍次克文化 其他 鄂霍次克 (撞擊坑),一個火星撞擊坑 小行星4042(英語:4042 Okhotsk,直译:「鄂霍次克4042」)...
1 KB (218 words) - 12:05, 12 April 2025
大型撞击溅射物所包含的大块物质能够再次撞击月表,形成次级坑。这些次级坑有的可形成清晰可辨的放射状。与相同大小的主坑比,次级坑的深度更浅。有些情况下,这些一整条的溅射物能够撞击出一道月谷。这要与撞击链坑区别开来,后者是撞击天体在撞击发生前因潮汐力解体在月表形成线状分布的一系列撞击坑。 一般地讲,月球撞击...
44 KB (6,041 words) - 03:20, 1 March 2023
陶拉斯-利特罗谷 (section 陶拉斯-利特罗谷中的陨坑)
次级坑之间的比较显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央坑群有指向第谷坑的鸟爪图痕和直接伸向南丘的浅色岩屑覆盖层,后一项证据进一步支持了这种假设,即受第谷坑的次生撞击,上述山丘发生崩塌进而形成浅色覆盖层。更大范围的分析表明,撞击坑群可能是更大的第谷次生坑群的一部分,包括位于北丘上的陨坑和更北的利特罗陨石坑周边的坑群。...
14 KB (1,880 words) - 02:45, 29 July 2022
關於北極盆地這個低平且相對極少撞擊坑的地形,有假設認為是由一次巨大的撞擊導致,稱作「北極撞擊事件」(Borealis impact)。兩次相關模擬認為造成撞擊的物體是低速(6到10 km/s)傾斜角度撞擊,且撞擊物體直徑約1600到2700公里。火星全球探勘者號的地形資料支持這個理論模型,且指出這個可能的橢圓形撞擊坑...
5 KB (531 words) - 04:39, 5 July 2025
根据圣杯号飞船数据测绘的重力图 湿海盆地四周地表,虽然大部分都在陨石的轰击下已严重毁坏,但仍可依稀看到它的喷出物和次级撞击坑,所分布的岩石以维泰洛陨石坑的名字被称作“维泰洛地层”,在周边清晰可见。 根据测量半埋的撞击坑,湿海中熔岩的厚度,从边缘往中心越益变厚,其最大厚度不小于2公里,但可能也不会超过2.5-3.0公里。月海高度低于月表参考水平面2...
14 KB (1,658 words) - 02:06, 2 November 2024
撞擊地球所造成的隕石坑的理論,並認為撞擊年代約在數萬年到一萬年前。 同為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學者朱傚祖無法在嘉明湖找到隕石坑應有的柯石英與斯石英;2004年,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的《地質》期刊中,馮奎智等人發表〈嘉明湖畔石英脈變質構造之研究〉在嘉明湖畔的石英脈並無發現撞擊變質的現象,因此均不支持隕石說。...
8 KB (1,000 words) - 17:06, 11 October 2024
撞擊到地面,就會形成隕石坑;如果它們撞擊海洋,就會形成海嘯。通過偏轉來避免小行星撞擊在原則上是可能的,目前正在研究可行方法。 有兩種指標,杜林危險指數和較為複雜的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根據已確定天體撞擊地球的概率和撞擊後果的嚴重程度,對近地天體造成的風險進行評級...
54 KB (5,624 words) - 13:44, 20 October 2024
,这些山脉都坐落雨海中。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陨石坑(不包括它的卫星坑):东面有大的斯塔迪乌斯陨石坑、东北是厄拉多塞陨石坑、西南为赖因霍尔德陨石坑。此外,环绕它的较小撞击坑有:福特陨石坑-南面,霍尔登修陨石坑-西南,米利奇乌斯陨石坑-西面及盖-吕萨克陨坑-北面。最靠近的一条沟槽则是绵延40公里的盖-吕萨克月溪(Rima...
45 KB (4,643 words) - 15:34, 16 November 2024
撞擊坑的地質特徵實際上是独特的火山结构。第一次发现了金星上的冕狀物、蛛網膜地形、鑲嵌地块和真正的撞擊坑,但並未發現金星表面有板塊運動的證據。直到麥哲倫號以前,蘇聯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都在爭論是否有板塊邊界的地表特徵被遺漏。金星表面不多的撞擊坑...
54 KB (7,947 words) - 04:12, 9 December 2023
太湖 (category 亞洲撞擊坑)
1111年,太湖結冰,冰層厚到可通行車馬,此為首次見於中國史載之太湖結冰事件。 2007年5月30日,太湖因为蓝藻污染事件污染严重,造成无锡自来水发臭,无法正常使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即太湖蓝藻污染爆发。 2009年,由中國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王鶴年、謝志東、錢漢東三位教授,找到隕石所撞擊而形成的大坑,進而演化成太湖之證據,據推估太湖形成約小於一萬年。...
15 KB (2,276 words) - 14:55, 6 May 2025
撞击坑溅射的明亮射纹线以及众多错落密布的次级坑。 虹湾所位于的撞击坑,坐落在古雨海撞击盆地边缘,后来,曾多次被玄武岩熔岩覆盖。月湾中各部分所覆盖的熔岩地质龄及成分略有不同,不同的研究得出了这些地区不同的数值和年龄范围。 依据存续期内所累积的撞击坑密度对该撞击坑及虹湾熔岩层的估测,撞击坑...
22 KB (2,185 words) - 14:00, 20 November 2024
火衛二上已經命名的地理特徵只有兩個撞擊坑。。 火衛二上的撞擊坑,以在發現火星有衛星之前就推測火星有衛星的文學作家命名。 USS Deimos (AK-78)是美國海軍依據火衛二命名的卡特級貨船。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火卫二 火星主题 火星探测任务列表...
17 KB (1,713 words) - 05:03, 17 March 2025
撞击坑-泰累尔陨坑(Theiler)。该陨坑中心月面坐标为北纬15.15°、东经89.13°,直径93.2公里,深度1.71公里。 由于存续时期极长,戈达德陨坑已严重磨损,其南侧边缘几乎已损毁,坑内地表通过该侧缺口直接与周围月海相连;北侧壁上的次级坑...
8 KB (632 words) - 17:53, 17 November 2024
厄拉多塞月坑(拉丁文:Eratosthenes)是一座位于风暴洋东部暑湾中的撞击坑,直径59公里,深约3.4公里。它是一座相对年轻、保存完好的陨石坑,虽然已没有了明亮的辐射纹。月球地质年代上将此类环形山产生的时期,以它的名字称呼为爱拉托逊纪。但据认为该陨石坑本身约形成于32亿年前,而并非处于爱拉托逊纪所定义的开始端。...
16 KB (1,495 words) - 13:34, 16 November 2024
赫斯珀利亞高原(Hesperia Planum)是位在火星南半球廣大的熔岩平原。該高原以數量較周圍地區少的撞擊坑和大量的皺脊為醒目特徵,該地區也是古老火山泰瑞納山所在地。火星地質年代中的赫斯珀利亞紀名稱即由來自此高原。 火星大部分地名都來自於聖經或古典時代。「赫斯珀里亚」是一個希臘-拉丁詩的術語,...
12 KB (1,754 words) - 08:22, 16 September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