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演化綜論(英語:Modern evolutionary synthesis),也稱為新綜合、現代綜合。 在1936年和1947年之間產生綜論,反映演變如何進行的共識。起源是達爾文解釋演化的天擇理論,與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結合。同時也將基本的孟德爾遺傳學,改造為數學化的群體遺傳學。在很大程度上,綜論仍然是在演化生物學目前的模式。...
9 KB (950 words) - 19:44, 4 July 2025
達爾文主義 (category 演化)
演化概念,包括早期的概念,诸如马尔萨斯主义和斯宾塞主义。到了19世纪晚期,它开始代表“自然选择是唯一的演化机制”这个概念。与拉马克主义相比,在1900年左右,直到达尔文和孟德爾的思想统一成现代演化综论以前,它一直被孟德尔定律所掩盖。随着现代演化综论的发展,这个词语有时候会与特定的思想联系起来。...
19 KB (2,154 words) - 09:16, 10 June 2025
具之一。包括托馬斯·亨特·摩爾根遺傳學實驗來研究演化,並讓果蠅成為重要的模式生物。後續在現代演化綜論中,族群遺傳學等數學工具發展,讓演化成為可以量化的學門。 在演化生物学发展之初,由于微生物缺乏显著的外形特征和明确的物种概念,微生物学并没有被包括在演化生物学的范畴。然而,随着微生物生理学和微生物基因...
12 KB (1,585 words) - 17:19, 4 July 2025
在20世紀初所謂的现代演化综论中,即1918年至1930年間,羅納德·費雪(Ronald Fisher)將堅持自然選擇、遺傳和變異的達爾文進化論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遺傳學定律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演化結構。生物學家認為,有機體是其組成基因的直接反映:編碼蛋...
36 KB (4,029 words) - 17:39, 22 June 2025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中,他为进化提供了数学理论基础,同时也是群体遗传学和现代演化综论的奠基者。 孟德尔在修道院后院种植豌豆时,发现并总结出了两条规律,后人称之为孟德尔定律。他在1856年至1863年间种下了约5...
10 KB (1,188 words) - 14:48, 3 July 2025
對進化論了解片面,辯證法思想豐富人們觀念內容和符合實際發展。 在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現代演化綜論把自然選擇、基因突變理論、孟德爾遺傳定律連結起來,形成普遍適用於生物學任何分支的統一理論。現代演化綜論能夠通過古生物的過渡化石,以至在發育生物學中的複雜細胞機制,解釋在種群的不同物種所觀察到的模...
93 KB (11,470 words) - 17:19, 4 July 2025
《创造进化论》(Evolution créatrice),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1907年發表的哲学著作。柏格森强调创造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一个“生命冲力”(élan vital)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本书流行于20世纪早期,現代演化綜論出现以前。...
1 KB (148 words) - 13:14, 21 December 2020
木村資生 (category 演化生物学家)
演化理论和对理论群体遗传学的完善而闻名于科学界。他的《分子演化的中性理论》(The 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被认为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后的最伟大的演化理论巨著之一。詹姆斯·F·克罗将木村资生和古斯塔夫·马莱科视为现代演化综论...
8 KB (1,067 words) - 09:21, 10 June 2025
结构主义 (生物学) (category 演化生物学)
生物结构主义或过程结构主义是生物学思想流派之一,反对如现代演化综论那样完全用达尔文主义或适应论解释自然选择,而是或多或少纳入物理力量来解释动物身体的演变,有时还暗示这些力量完全取代了选择。 结构主义者提出了可能决定了体型呈现的不同机制。在达尔文之前,艾蒂安·若弗鲁瓦·圣伊莱尔认为,动物间共享的同源部...
4 KB (452 words) - 15:00, 10 May 2023
新达尔文主义 (category 演化生物學)
现代演化综论。 1859年,达尔文提出了自然選擇論,但没有完整提出基因、遺傳等机制(他只詳述適應、變異等概念)。因此,拉马克主义在當時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學說。 奥古斯特·魏斯曼和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卻一直支持达尔文,並反對達爾文把拉馬克主義納入其著作當中。 魏斯曼的种质論...
9 KB (874 words) - 16:46, 9 May 2023
趨異演化(英語:Divergent evolution)是指兩個或多個生物學特徵具有共同演化起源,但在演化歷程中逐漸分化的現象,又稱適應。可經由觀察不同物種的型態或生物分子,如基因或一些生化途徑而得知,是演化生物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一個常見的趨異演化例子是脊椎動物的四肢,這些動物中的四肢可能具有共...
2 KB (290 words) - 03:30, 7 August 2022
生物的遺傳特徵在生存競爭中,由於具有某種優勢或某種劣勢,因而在生存能力上產生差異,並進而導致繁殖能力的差異,使得這些特徵被保存或是淘汰。自然選擇則是演化的主要機制,經過自然選擇而能夠成功生存,稱為「適應」。自然選擇是唯一可以解釋生物適應環境的機制。 1858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和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發表了《On...
28 KB (2,714 words) - 04:40, 6 July 2025
现代演化综论建立之后,比较神经解剖学的研究开始从演化的角度进行,并在现代结合了发育遗传学。 如今人们遍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变化是独立发生而非线性的,同时大脑大小的增加与神经中心和行为复杂性的增加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几个论点将定义演化...
15 KB (1,695 words) - 10:45, 18 February 2024
人類演化过去一直指的是在旧的解剖学意义上的,根據演化學說,所做出的各種關於现代人出现的假设。通常包括灵长类的演化史。主要研究人属现代智人作为独特的人科物种出现的演化过程,而不是研究灵长类动物出现的演化过程。人类演化的研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体质人类学、灵长类学、考古学、古生物学、行为学、语言学、进化心理学、胚胎学和遗传学。...
73 KB (9,240 words) - 12:53, 18 June 2025
和趨同演化相反的概念是「趨異演化」,指的是同一類生物如果長期處於不同的環境下,就會分化出不同的身體構造。与趋同演化相似的另一概念是“平行演化”,指原先具备相似性状的物种,在相似的环境压力下演化出相似特征。例如几种不同的飞蛙就是从树蛙平行演化而来。 植物中也有许多趋同演化...
50 KB (5,400 words) - 14:44, 8 March 2025
在2010年代,文化吸引理論和雙重遺傳理論被視為文化演化的兩大學派,又被稱為巴黎學派和加州學派。 1936~1947年間,休厄爾·賴特等人透過現代演化綜論在生物學界復興了達爾文的理論,將孟德爾的遺傳學研究和天擇結合,使演化生物學成正式的學門。之後又在1960年代並建立了中性演化...
40 KB (5,219 words) - 09:21, 13 September 2024
影響學術聲望。同時期的生物學界再次發現了孟德爾的研究,造成天擇演化的學術地位暫時被突變論取代,進一步讓學術界認為進化論不科學。雖然在生物學界,天擇演化的地位很快地就在1936~1947年間由休厄爾·賴特等人透過現代演化綜論復興,但文化演化的概念則至1960年代之後才由萊斯利·懷特、朱利安·史都華、唐...
30 KB (4,312 words) - 17:04, 28 October 2024
演化动力的影响下,等位基因的分布和改变。演化动力包括自然选择、性選擇、遺傳漂變、突变以及基因流動五种。通俗而言,群体遗传学就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研究的遗传学分支。它也研究遗传重组、种群的分类、以及种群的空间结构。同样地,群体遗传学试图解释诸如适应和物种形成现象的理论。 群体遗传学是现代进化综论...
7 KB (1,354 words) - 11:34, 3 August 2024
英語的「折衷論」(Syncretism)一詞最早出現在1618年的《牛津字典》,但事實上在公元前的宗教演化過程中,就已出現多起。例如古希臘。之後的基督新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東亞的儒教、佛教、道教(三教)與民間信仰,甚至現代新興宗教,折衷、調和現象均成為宗教發展中無可避免的過程。...
2 KB (257 words) - 12:11, 5 July 2025
蓋伊·科伯恩·羅布森 (section 演化)
年),該書認為儘管進化的事實已被確立,但其機制大多是假設的,且未被證實。這本書宣稱動物族群和相關物種之間的差異大多數都是非適應性的。該書出版於現代演化綜論的重大發展之前,包含了對自然選擇的批判性評估。這本書在1930年代的科學期刊上獲得正面評價。動物學家馬克·里德利曾指出,「羅布森和理查茲提出物種...
4 KB (499 words) - 05:48, 23 April 2025
演化博奕論(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又稱演化賽局理論,是一種賽局理論在物種演化上的應用。此概念最早出現在1973年,由約翰·梅納德·史密斯與喬治·羅伯特·普萊斯合著的論文"The logic of animal conflict"中,將生物在生態中的競爭形式化,將其作為...
6 KB (866 words) - 13:23, 19 February 2024
演化論。絕大多數的科學社群和學術團體,都認為演化論是唯一能完全滿足在生物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人類學及其他各領域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理論。一項在1991年所作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只有大約5%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領域以外的其他科學家)認為自己是創造論者。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反對演化論...
7 KB (706 words) - 16:22, 18 November 2023
為生物存在某「偏好」,導致病毒對基因的修改被遺傳下來,目前演化生物學界仍在爭論對這些機制在生物演化中的重要性。 這些新發現表明,拉馬克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 演化思想史 表觀遺傳學 李森科主义 定向演化 王聪. Cell:扩展达尔文进化论,为拉马克“平反”,我国学者发现“获得性遗传”直接证据. 微信公众平台...
6 KB (840 words) - 01:01, 4 July 2025
科学理论 (category 科学的认识论)
它是否与先前存在的实验结果相一致,并且它的预测至少与任何先前存在的理论同样精确。 已经建立的理论无疑具备了这些品质,如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板块构造论、现代演化综论,等等。 此外,科学家们更喜欢用于工作的理论,符合以下特质: 它可以进行小的调整,以解释新发现的不完全符合它的数据,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其预测能力。...
51 KB (7,065 words) - 10:32, 12 May 2025
生物学哲学探讨生物学和医学科学中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和伦理学问题。虽然长期以来一般的科学和哲学家哲学家一直对生物(例如,亚里斯多德、笛卡尔、莱布尼茨和甚至康德)感兴趣,但是直到1960-70年代,生物学哲学才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出现。科学哲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生物学中的事态发展,从1930-40年代的现代演化综论...
80 KB (9,954 words) - 02:29, 5 February 2025
contributions to genetics (PDF). J Appl Genetics. 2009, 50 (3): 177–184. PMID 19638672. S2CID 19919317. doi:10.1007/BF0319567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3-30). 现代演化综论...
26 KB (3,519 words) - 10:52, 5 July 2025
演化伦理学是一門研究進化與道德、倫理之間的關係的學科,也是以生物学为出发点的一种伦理学研究領域,它基于人类心理及行为是由进化而來的事实。这一學科主要以演化心理學、社會生物學或动物行为学等学科为依据,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各种伦理偏好或选择,并寻求其起源。 规范性演化伦理学则尝试单独地或部分地借助演化论...
5 KB (684 words) - 16:03, 8 May 2025
演化論的社會影響:達爾文以《物種起源》為研究目標,公開其階段研究演化論,引起政治與社會學家重視,衍生成複雜多義的達爾文主義。 進化論給人文領域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在達爾文之前,人們普遍認為人是萬物之靈,並非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超越了自然。例如猶太教及基督教神學把人看成上帝根據自己的形像創造出來...
11 KB (1,341 words) - 09:42, 14 March 2025
tree)——可显示一群生物演化史的关系图解假说。系统发生树的尖端可以是生物体或化石,且代表演化谱系中的现今生物或“末端”生物。 利用系统发生学来分析种系的基本原则是:两个演化支具有“相同的性状状态”是它们对于“共有祖先同一状态”的保留;而现存生物的性状就是演化史的纪录,可作为重建演化...
7 KB (856 words) - 00:56, 5 July 2025
喬治·蓋洛德·辛普森 (category 演化生物學家)
現代綜合理論的奠基者之一。在演化領域的主要著作包括《进化的速度和样式》(Tempo and Mode in Evolution)與论文《分類規則與哺乳類分類》(Principles of Classification and a Classification of Mammals)等。辛普森對演化論中的疾變平衡(punctuated...
4 KB (272 words) - 06:39, 3 July 2025
分子演化是指細胞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質)的序列組成在不同世代間發生改變,或是指研究此現象的學門。此研究領域主要使用演化生物學和族群遺傳學的原理來解釋分子演化的規律,主要的研究主題有點突變的發生率和影響、中性漂變和自然選擇的相對重要性、新基因的起源、複雜性狀的可遺傳性、物種形成的遺傳基礎、發育...
40 KB (5,359 words) - 09:21, 13 Sept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