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托倫和約(波蘭語:drugi pokój toruński;德語:Zweiter Friede von Thorn)是波蘭國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與條頓騎士團於1466年10月19日在托倫簽屬的和平条约,標誌著十三年戰爭的結束。 在條約中,騎士團割讓 Pomerelia(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
2 KB (253 words) - 11:34, 27 June 2025
邦聯對抗條頓騎士團國。三十年戰爭於1466結束並簽訂和平條約《第二次托倫和約》,在條約中條頓騎士團國轉讓西方諸省包含托倫給予皇家普魯士,托倫成為波蘭王國的一部分。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1700–21),波蘭國王奥古斯特二世與彼得大帝簽署托倫條約(英语:Treaty of Thorn...
10 KB (473 words) - 11:09, 20 April 2025
第二次托伦和约》從條頓騎士團國獲得的領土所建立的省,範圍大約涵蓋東波美拉尼亞,包含但澤城,庫爾默蘭地區包含庫爾姆城和托恩城,維斯瓦河低地地區包含埃尔宾城和馬林堡城,瓦尔米亚采邑主教区包跨首府阿伦施泰因。這些區域皆是第二次托倫和約...
4 KB (277 words) - 14:35, 30 January 2023
第一次托伦和约於1411年二月在索恩簽署,正式終止波蘭-立陶宛-條頓戰爭。在歷史上,索恩和約標誌著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外交失敗,因在格伦瓦德之战 所獲得的決定性勝利並沒有由索恩和約中得到相等的利益。騎士團歸還先前戰爭中佔領波蘭的領土多布任地區以及暫時性的歸還萨莫吉希亚給立陶宛。索恩和約...
4 KB (647 words) - 23:49, 19 November 2024
第二次托倫和約后属于波兰立陶宛联邦(1466年-1772年) 最初作为厄姆蘭主教区成立, 是北方十字军东征时期条顿骑士团征服該地後,在1243年由摩德纳的威廉在普鲁士地区成立的。由查理四世承認为采邑主教区。[來源請求] 在第二次托倫和約后,撤销了条顿骑士团控制的主教,权利也转移到波兰国王上面。...
19 KB (2,079 words) - 22:04, 21 July 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并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地的波兰人则被强制搬迁至波兰领土。 雖然由西蒙·彼得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在1920年與波蘭結為軍事同盟,此後與波蘭人並肩作戰,不過波蘭在和約談判中卻不太關注對彼得留拉的條約義務。波蘭人接受《里加和約》,其實是違反了禁止單獨談判和平的波蘭與烏克蘭的軍事同盟條款。...
3 KB (283 words) - 01:29, 21 May 2025
和當地貴族爭取獨立的鬥爭引發了戰爭。戰爭開始後,普鲁士邦聯求助於波蘭國王卡齊米日四世,並提出條件,同意將普魯士併入波蘭王國。波蘭同意支持普魯士邦聯,與騎士團的戰爭隨即爆發。 十三年戰爭以波蘭與普魯士邦聯的勝利而告終,他們與騎士團簽訂了第二次托倫和約...
8 KB (1,387 words) - 15:35, 28 June 2023
3月8日——弗朗切斯科一世·斯福尔扎因身患浮腫和痛風病逝,長子加萊亞佐·馬里亞·斯福爾紮繼任米蘭公爵。 10月15日——波蘭國王卡齐米日四世·雅盖隆契克與條頓騎士團簽署《第二次托倫和約》,標誌著十三年戰爭的結束,西普魯士成為波蘭王國的一個自治省,此地區即以後的皇家普魯士,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國王的臣屬。 金帳王子卡西姆一世建立阿斯特拉罕汗國。...
1 KB (204 words) - 04:39, 10 November 2020
welawsko-bydgoski)。 作為第二次北方戰爭中的軍事援助和厄姆蘭歸還波蘭的交換,波蘭國王授予勃蘭登堡霍亨索倫家族在普魯士公國的世襲主權,典當了德拉海姆和埃爾賓到勃蘭登堡並將勞恩堡和比托作為世襲封地移交給霍亨索倫家族。 該條約在1660年的奧利瓦和約中得到確認並得到國際承認。埃爾賓由波蘭保留,但勞恩堡和比托...
3 KB (312 words) - 00:55, 28 May 2024
鲁士則更多的受到马索维亚移民的同化,因為這些移民來自於波蘭,所以普魯士南部具有波兰化的特征。在此之後,條頓騎士團在和波兰-立陶宛的战争中实力不断减损,最終於1466年的《第二次托伦和约》中對波兰-立陶宛宣誓效忠,普魯士的東部從此变成了波兰的一个省(即皇家普鲁士);而西部从1525年起成立了半獨立的...
41 KB (5,871 words) - 23:42, 19 November 2024
和宫女葬身火海。联军在北京城郊抢掠烧杀近50天,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认为此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事后英军贴出布告: 宇宙之中,任何人物,無論其貴如帝王,既犯虛偽欺詐之罪,即不能逃脫其應有之責任與刑罰。茲為責罰清帝不守前約及違反和約...
47 KB (6,850 words) - 13:11, 29 July 2025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 (redirect from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
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诺维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
16 KB (1,984 words) - 05:40, 6 June 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简称二战,是1939年至1945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战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国累计动员至少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
255 KB (29,981 words) - 16:49, 26 July 2025
士联盟。在1455年波兰将该地区给了格里芬公爵埃里克二世,以换取他在波兰-条顿战争中对波兰的帮助,然而,城镇被骑士团的部队固守着。在1466年第二次托倫和約结束战争时,那些部队被付清,国王卡齐米日四世再次将土地送给格里芬家族,但对于土地是委托给人,还是纯粹是抵押出去依然有争议。争端在1526年国王...
6 KB (806 words) - 18:35, 21 October 2023
第二次布匿戰爭是古羅馬和古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有名的一場戰爭,前后共作戰17年(前218年-前201年)。迦太基主帥漢尼拔率6萬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入侵羅馬本土,並在前216年的坎尼會戰大敗羅馬軍團,但受限於裝備不足,接下來十多年漢尼拔沒有進攻羅馬城,而是轉戰義大利南部,羅馬當局也改採不正面交...
16 KB (2,671 words) - 07:45, 16 February 2024
呂內維爾條約,是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後,法國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簽訂的停戰條約。條約於1801年2月9日簽訂,法國由約瑟夫·波拿巴為代表,帝國一方由奧地利外相路德維希·馮·科本茨爾作代表。 奧軍於1800年6月14日的馬倫哥之役、12月3日的霍恩林登戰役戰敗給拿破崙一世及莫羅後,奧地利被逼對法國求和...
2 KB (315 words) - 10:23, 22 February 2025
德国前东部领土 (redirect from 波蘭和蘇聯統治下的前德國領土)
第二次托倫和約(1466年)時,瓦爾米亞和馬爾堡地區(包括波美薩尼亞和波格薩尼亞北部)作為皇家普魯士的一部分成為了波蘭王室的一部分,該地區最初擁有相當大的自治權並繼續使用德語作為官方的,但最終在盧布林聯盟結束後與波蘭王室完全融合。馬祖里亞以及波美薩尼亞和...
96 KB (12,207 words) - 21:06, 3 July 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战軸心國领袖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軸心國的一些政府首脑和军事将领。 阿道夫·希特勒 赫爾曼·戈林 約瑟夫·戈培爾 魯道夫·赫斯 马丁·鲍曼 卡爾·鄧尼茲 阿道夫·希特勒 德意志國元首、納粹黨的黨魁。奧地利裔德國政治人物,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成為德國...
30 KB (4,066 words) - 04:27, 5 July 2025
《奧格斯堡和約》,全稱《奧格斯堡國家及宗教和約》(德語:Augsburger Reichs- und Religionsfrieden,又譯奧古斯堡和約),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與德意志新教諸侯在奧格斯堡帝國會議簽訂的和約,於1555年9月25日簽訂。該和約...
7 KB (929 words) - 06:59, 20 July 2025
第二次刚果战争,又称非洲世界大战、大非洲战争或钴矿战争,是一场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前称萨伊)大部分地区的武装冲突,紧接着第一次刚果战争之后爆发。这场冲突于1998年开始,并于2003年正式结束,当时签署了《比勒陀利亚协议(日语:プレトリア包括合意 (第二次...
25 KB (2,967 words) - 12:23, 19 July 20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英語:European theatre of World War II)是二战期间两个主要战区之一,从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正式开始,最终以西方盟国征服西欧大部分地区结束,苏联征服东欧大部分地区,包括德国首都柏林,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无条件投降,但战斗一直持续...
40 KB (4,891 words) - 00:13, 5 July 2025
《波利亞諾夫卡條約》(波蘭語:Polanów ,又称“波利亞諾夫卡/波蘭諾夫和平条约”),是1634年6月14日波蘭立陶宛聯邦和俄羅斯沙皇國在維亞濟馬和多羅戈布日之間的波利亚诺夫卡河附近的Semlevo村簽署的和約。 条约的签订是斯摩棱斯克战争的结果。1634年4月30日談判開啟前,波蘭立陶宛在別拉雅包圍戰(英语:siege...
4 KB (586 words) - 12:29, 25 February 2025
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是1798年至1802年欧洲及近東地區發生的大規模衝突,交戰雙方分別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和神聖羅馬帝國、俄罗斯帝国與大不列顛王國所率之反法同盟。法國於戰爭前期一度陷入絕境,但在瑞士及荷蘭地區大勝後局勢好轉,最終於1800年分別在意大利與德意志取勝,贏得戰爭。 戰爭源自第一次...
55 KB (7,893 words) - 09:43, 7 June 2025
伦德施泰特最終在1932年10月31日請辭。 1939年8月23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将爆發,在纳粹德国与苏联签订莫洛托夫-里宾洛甫条约并秘密约定瓜分波兰后,倫德施泰特重新復職被任命为南方集團軍总司令,波蘭戰役随之展开。在这次战役中伦...
23 KB (3,456 words) - 09:41, 9 March 2025
《包岑条约》,又称“包岑和约”(德語:Frieden von Bautzen;波蘭語:Pokój w Budziszynie),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和波兰公爵博莱斯瓦夫于1018年1月30日在包岑(今属德国萨克森州)签订的和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波兰和...
3 KB (527 words) - 15:26, 11 March 2023
奥利瓦条约 (category 第二次北方戰爭)
Oliva),也称《奥利瓦和约》,于1660年4月23日在波蘭立陶宛聯邦王家普鲁士省但泽附近的奥利瓦签署,签署方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勃兰登堡-普鲁士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和波兰国王约翰二世。 条约中,约翰二世宣布放弃对瑞典王位的要求,同时放弃利沃尼亚和...
2 KB (192 words) - 10:26, 10 March 2023
和11次助攻,獲得職業生涯第50次三雙,也是自張伯倫之後第二個做到這一點的中鋒。約基奇也成為職業生涯50次三雙次數第三快的球員,只有大衛·羅賓遜和張伯倫比他更快。儘管常規賽傷病纏身,約基奇還是帶領金塊以47勝25負的戰績成為西部聯盟的第三號种子。在每場比賽中上場和...
24 KB (2,998 words) - 07:23, 7 July 2025
麥拉倫車隊(英語:McLaren Racing)是英国赛车队,总部位于英国沃金的麥拉倫技術中心(英语:McLaren Technology Centre)。麥拉倫是一级方程式赛车中最为成功的車隊之一,由布鲁斯·麦克拉伦(1937年-1970年)于1963年建立。迈凯伦...
206 KB (6,027 words) - 08:51, 29 July 2025
威尼托(義大利語:Veneto,發音:[ˈvɛːneto];威尼斯語:Vèneto,發音:[ˈvɛneto];拉定語:Unieja;德語:Venezien)是意大利东北部的一个大区,人口約500萬,在意大利排名第四。其边界与伦巴第、特伦蒂诺-上阿迪杰、奥地利、弗留利-威尼斯朱利亚和...
57 KB (5,681 words) - 03:51, 27 April 2025
馬倫哥戰役(Bataille de Marengo,1800年6月14日),又称马伦戈战役,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與神圣罗马帝国於第二次反法同盟時期的一場戰役。战役发生在皮埃蒙特大区的亚力山德里亚附近。法軍由當時任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政的拿破崙領軍。拿破崙在此役中击溃了米夏埃爾·馮·梅拉斯(英语:Michael...
7 KB (981 words) - 08:50, 15 June 2025
第二次北方战争(波蘭語:II wojna północna),也称1655年—1660年北方战争(Northern War of 1655–1660)(在瑞典僅被稱為"北方戰爭",Nordiska krigen),是一場发生在瑞典帝國与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沙皇國、勃兰登堡-普鲁士、外西凡尼亞、克...
4 KB (572 words) - 07:20, 21 February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