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航天动力学和宇宙空间动力学中,所谓的重力助推(gravity assist;也被称为重力弹弓效应或绕行星变轨)是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以此来节省燃料、时间和计划成本。重力助推既可用于加速飞行器,也能用于降低飞行器速度。 行星的重力助推...
    26 KB (3,793 words) - 12:22, 12 October 2023
  • 助推可以指: 重力助推,利用行星或其他天体的相对运动和引力改变飞行器的轨道和速度 助推理论,行為經濟學、決策制定、行為政策、社會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和相關行為科學中的一個概念...
    292 bytes (43 words) - 06:00, 20 June 2023
  • 重力助推技术。 1961年,米诺维奇开始使用当时最快的计算机IBM 7090来解决三体问题。他进行了模拟,并在1962年阐述了他自己的答案。 19世纪末对彗星的早期研究表明,在彗星接近木星后,它们的轨道发生了很大变化,表明能量发生了转移。 第一个使用重力助推...
    5 KB (447 words) - 02:29, 3 April 2024
  • Magazine. 2005-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2月7日).  David Noland. The Threat is Out There. Popular Mechanics. Decem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7).  重力助推 星際網際網路...
    5 KB (650 words) - 11:52, 8 July 2023
  • 而使用重力助推法,则飞行器无需携带额外的燃料就可实现加减速。此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大气制动也可用来实现飞行器的减速。如果可能,两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以最大程度的节省燃料。 例如,在信使号计划中,科学家们即试用了重力助推...
    7 KB (1,164 words) - 02:10, 2 June 2023
  • 行星飛越通常借由重力助推來完成,在不消耗燃料的情况下將太空探測器「拋向」其主要目標,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新視野號),飛越本身就是任務的主要目標。 新視野號 是一個相對較新的太空探測器飛越行星的例子,它在21世紀對木星、冥王星和其衛星進行了飛越操作。木星的飛越被用作重力助推...
    2 KB (228 words) - 19:07, 2 April 2024
  • 正確的軌道上以進行地球飛越。2003年6月19日希望號成功利用地球進行第二次重力助推,並預計於12月14日接近火星至894公里的距離。 然而2003年7月9日希望號的通信系統完全損壞,此後地面無法再獲得希望號信號只能透過估。ISAS於12月9日最後一次嘗試通信依舊失敗,當日ISAS向希望號發出指...
    9 KB (1,074 words) - 03:03, 20 July 2022
  • 。 該任務並不關注火山活躍的木衛一,這是一顆非冰質衛星。 探测器已於世界標準時間2023年4月14日12:14:36 UTC發射,將經過4次重力助推和8年的旅行,將於2031年7月到達木星。 2034年12月,該航天器將進入木衛三附近軌道執行近距離科學任務, 成為第一個繞地球月球以外的衛星運行的航天器。...
    26 KB (1,969 words) - 06:10, 8 May 2024
  • 務透露的許多複雜現象,提出的聯合探測土星、土衛六和土衛二的企劃案。NASA估計將耗費25億美金的TSSM預定在2020年發射,經由金星和地球獲得的重力助推,可望於2029年抵達土星系統。主要的任務為期4年,包括2年的土星之旅、2個月的土卫六空探採樣階段、和20個月的土卫六軌道階段。...
    12 KB (1,403 words) - 13:40, 15 April 2023
  • 在太空中的飛行器(太空船)飛行,主要是利用火箭助推法來改變飛行器的軌道及速度。不過使用火箭助推需考慮燃料及重量負載的問題。如果想節省燃料,飛行器在飛往離地球較近的行星(火星和金星)可以使用赫曼轉移軌道法。此方法雖然可以減少燃料的消耗,但是速度太慢,需考量時間的成本。另外,還可以使用重力助推...
    3 KB (511 words) - 02:15, 14 March 2023
  • 探測器原本計劃在2019年發射升空,2020年飛越木星,2022年飛越土星,最終在2028年飛越海王星與海衛一。離開海王星後,它還能夠利用海王星的引力助推探測大量庫伯帶星體。它也可以經由海王星的重力助推飛往鬩神星,如果當時船上的儀器仍能運作,將能首次探測到鬩神星,併計劃在2044年左右到達。 阿爾戈號所攜帶的科學儀器包括:...
    2 KB (267 words) - 05:27, 28 August 2022
  • 1986年3月8日,彗星號以145,000公里的距離通過哈雷彗星。 1991年2月22日,彗星號修正軌道燃料用盡。1992年8月20日,利用地球重力助推後結束任務。 Suisei Suisei Mission Profile by NASA's Solar System Exploration Halley's...
    2 KB (174 words) - 13:23, 1 February 2021
  • 話,兩次發射窗口的間隔便是兩行星的會合週期(不考慮行星的軌道離心率)。以火星為例,與地球的會合週期是2.135年,或780天。更複雜的情況,如使用重力助推的話,發射窗口便不規則。例如航海家2號利用175年一次的行星連線來探訪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錯過此類機會,則可能會變更探訪目標。如ESA...
    2 KB (297 words) - 06:52, 3 December 2023
  • 引力 (redirect from 重力)
    先锋号太空船异常现象(英语:Pioneer anomaly) 标量重力(英语:Scalar theories of gravitation) 拉格朗日点 标准重力参数 重力的速度(英语:Speed of gravity) 失重 重力势能 重力助推 引力子 陳正興. 重力,引力. 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資訊網. 國家教育研究院...
    17 KB (2,260 words) - 11:50, 27 July 2023
  • 到2049年,探测器将距离地球85个天文单位。 “IHP-2”将于2024年5月或2025年发射,但同样会分别在2027年5月和2032年3月接受来自地球的两次重力助推。 2033年5月的木星飞掠将使其在 2038年1月飞掠海王星和海卫一时,途径海王星云层顶部仅1,000公里高度的位置。 探测器还将在飞掠之前释放大气撞击器。...
    12 KB (1,000 words) - 08:00, 13 March 2024
  • 洋世界探索计划”的支持,它的意义旨在帮助解答1989年“旅行者2号”飞越时所提出的一些问题。 “三叉戟号”将利用木星与海王星联珠(每13年一次)的重力助推效应,以获得短暂的观测窗口期,来评估海卫一的冰火山喷流以及自1989年“旅行者2号”与海王星-海卫一交会后其地表特征发生的变化。 ...
    9 KB (800 words) - 23:44, 25 January 2023
  • 重力助推,儘管它們可能需要探測器在運輸過程中花費更多時間,但可以節省能源。一些高ΔV任務(如具有高軌道傾角變化(英语:Orbital inclination change)的任務)只能在現代推進的限制範圍內使用「重力助推...
    7 KB (791 words) - 13:38, 8 February 2024
  • Swingvy 正式於台灣上線 2020/10 - 全新版本 App 於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同時上線 Swingvy 名字來自電影星際效應裡之名詞重力助推 (Gravity assist),俗稱 swing-by。 遠距工作也適用的人資軟體?跨國新創 Swingvy 用 App 使請假、領薪更輕鬆....
    6 KB (553 words) - 18:23, 17 May 2022
  • 助推”)功能可以提高速度,但这种功能需要耗用护盾的能量,降低飞船的防御能力。另外玩家也可以用特殊速度道具来实现在不启用“hyper-boost”的情况下提高速度。 遍步每条赛道的武器网格会随机赠予玩家各种道具功能。《反重力赛车3》除了保留前作的五种武器外还多了新武器,當中有多种防御武器,例如重力...
    22 KB (2,288 words) - 08:24, 1 July 2023
  • 的天王星探測器。它的任務是繼續旅行者2號在1986年對天王星的研究。 天王星軌道器可能經由擎天神5號運載發射升空,隨後經過金星-地球-地球-木星的重力助推,在12.8年後到達天王星。它也能夠經由太空發射系統發射,並直接飛向天王星。 如果它被發射,將會是人們的探測器首次環繞天王星運行,研究它的磁場、大...
    5 KB (319 words) - 21:34, 8 April 2024
  • 2000+計劃的第三個也是最後一個任務。 此計劃以意大利數學家,科學家與工程師朱塞佩·可倫坡的暱稱(貝皮·可倫坡)命名。可倫坡首次提出了行星重力助推的設想,並在1974年的水手10號任務中被成功實施。這項技術現在被廣泛運用於行星探測任務中。 水星磁層軌道器的暱稱「MIO」(みお)是在面向日本公...
    42 KB (3,607 words) - 08:03, 9 November 2023
  • 一般而言,一個循环轨道軌跡會定期行經兩個或多個星體。循环轨道對於運送人員或材料於這些星體間非常有用,而且只需極少燃料(變換軌跡只需要重力助推),更可以搭載厚實的輻射隔離罩,保護太空人免受宇宙射線及磁暴。 地球-火星循环轨道軌跡週期是是兩個行星會合周期的整數,也就是2...
    5 KB (480 words) - 05:16, 29 December 2022
  • 后从航天器中释放。这一重1500千克(3300英磅)、直径240厘米的的球体模块,包含了一架地表着陆器和一只探测气球,而航天器则利用金星进行了一次重力助推机动,继续飞向哈雷彗星。 1985年6月15日3点零50秒,维加2号着陆器降落在阿佛洛狄忒高地北部区,大约南纬7.14°、东经177.67°附近。着陆点高度高于行星平均半径0...
    16 KB (1,204 words) - 13:35, 11 March 2024
  • 重力助推。 接著它將在2025年飛越主小行星帶的小行星52246。2027年露西號將到達木星特洛伊希臘營L4,並且飛越四顆小行星:小行星3548及衛星,小行星15094,小行星11351和小行星21900。 露西號將在2031年前後再次回到地球以便獲得前往木星特洛伊營L5所需要的重力助推...
    27 KB (1,935 words) - 04:38, 23 May 2024
  • 后从航天器中释放。该模块是一重1500千克(3300英磅)、直径240厘米的球体,包括了一架地表着陆器和一只探测气球,而航天器则利用金星进行了一次重力助推机动,继续执行与哈雷彗星的相会任务。 表面着陆器与维加2号以及之前的6次“金星号”任务一样,主要目的是研究金星大气和暴露的表面。科学有效载荷包括紫...
    18 KB (1,349 words) - 18:56, 13 July 2022
  • 計畫的前三個任務是:太陽軌道器、冥王星和古柏帶偵察任務的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和側重於天體生物學,聚焦在歐羅巴的歐羅巴軌道器。 最初的太陽探測器設計使用木星的重力助推進入繞極軌道,讓軌道方向幾乎垂直於太陽的赤道面。雖然這樣可以探索重要的太陽極區,並且更接近太陽的表面(近日點在3-4太陽半徑),但極端的太陽輻照變...
    33 KB (2,977 words) - 15:49, 2 June 2024
  • 2<T_{J}<3} )。 在天體交互作用前後(相遇)仍大致保持常數的參數被用來在蒂塞朗准则中確認觀測的天體是否為同一個。 準守恆的蒂塞朗参数會對使用重力助推的外太陽系探測器所能到達的軌道有所限制。 TN 是相對於海王星的蒂塞朗参数。被建議用來區分近離散盤天體(被認為受海王星影響)和被離散到遠方的海王星外天體(例如小行星90377)。...
    3 KB (496 words) - 01:48, 19 July 2022
  • 水手9號-已關機。目前在環火星軌道,至少直到2022年才會脫離軌道進入火星大氣。 水手10號太空船於1973年11月3日發射,它是第一個以重力助推加速的探測器,進入金星重力影響區內,利用金星的重力將它拋至一個稍微不同的軌道以接近水星。它同時也是第一個近距離接近兩個行星的太空船,還是第一艘近距離拍攝水星照片的太空船。...
    8 KB (1,032 words) - 07:46, 12 September 2022
  • 軌道來逼近霍曼轉移軌道。因此實際上ΔV會比假設情況更大且花更多時間。 軌道上物體的總能等於動能與重力位能的和,而總能又等於重力位能(軌道半徑為軌道半長軸 a {\displaystyle a} 時的重力位能)的一半: E = 1 2 m v 2 − G M m r = − G M m 2 a {\displaystyle...
    5 KB (699 words) - 00:58, 9 May 2024
  • ,普朗克研究院有意資助美國於俄羅斯發射的費用(當時約為三億美元),希望冥王星-古柏帶特快車能順道搭載德國的探測器,在經過木星時(木星的重力使經過的探測器能產生重力助推的效果,能以更快的速度前往冥王星,後來新視野號的航行就使用了這個方法)讓德國探測器離開飛往木衛一。...
    8 KB (784 words) - 19:02, 3 June 2022
  • 78 km/s,這是非常有利的。稍後通過行星附近,探測器可以通過重力助推獲得額外的速度。 每一個行星探測器都被一枚多節火箭放入其逃逸軌道,其最後一節的軌道與發射的探測器幾乎相同。由於這些節不能被主動引導,它們的軌跡現在與它們發射的探測器不同(探測器由允許改變航向的小型推進器引導)。然而,在探測器因重力助推...
    27 KB (2,478 words) - 06:19, 29 April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