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撞擊坑列表列出所有在南極洲及南冰洋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輪緣(英语:rim (craters))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目前在南極洲發現的撞擊坑都還未被確認,這些撞擊坑...
4 KB (349 words) - 22:44, 18 August 2022
地球撞击坑列表列出所有在地球並直徑不小於20公里的撞擊坑,這些撞擊坑形成原因為大型隕石與彗星自宇宙墜落在地球撞擊造成的。在經過侵蝕與深埋等作用,這些撞擊坑直徑只能從撞擊坑的輪緣(英语:rim (craters))中心推估,因而與實際值有所誤差。 以下列表列出地球撞擊資料庫內已被确认且直径不小于20公里的撞击坑。...
14 KB (252 words) - 14:23, 13 March 2024
阿耳古瑞平原 (category 火星撞擊坑)
時,南極冰冠底部水受壓融化而流出(就像現在的地球南極洲),往北方撞擊坑等低處流入,包含阿耳古瑞平原,形成湖泊。現今阿耳古瑞平原底部覆蓋著易碎的物質,可能就是湖泊沉積物。之後這些水則自盆地北方流出,經過海耳撞击坑、邦德撞擊坑、乌兹博伊峡谷、霍尔登撞击坑、拉冬峡谷群,和一些現今所見的混沌地形,最後經由...
3 KB (383 words) - 10:13, 13 April 2025
(sloop-of-war))战船来到芬布爾冰架时,人类才第一次目睹它的真容。由於南极洲氣候惡劣、資源缺乏以及地理孤立性,南極洲在19世纪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目;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陸續有10國、17個隊伍進行南極探險,對現今人類認識南極洲起到重大作用。 南极洲现在是法律意义上的共管领土,由南极条约体系成员国协商管辖。...
153 KB (16,451 words) - 18:25, 12 May 2025
麥克默多撞擊坑(英語:McMurdo)是一個位於火星南海區的撞擊坑,中心座標84.4°S,359.1°W。該撞擊坑直徑30.3公里,以位於南極洲的美國科學中心麥克默多站命名。 "麥克默多撞擊坑".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USGS Astrogeology...
866 bytes (56 words) - 01:42, 3 May 2022
堅忍撞擊坑(英語:Endurance)是一個機會號火星車曾於2004年5月到12月間探測過的火星撞擊坑。該撞擊坑是以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組織的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中前往南極洲的帆船堅忍號命名。 機會號於任務中第135個火星日(2004年6月15日)進入該撞擊坑...
8 KB (893 words) - 18:31, 2 May 2022
撞擊坑,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奧林帕斯山是太陽系最高的山,水手號峽谷是太陽系最大的峽谷。另一個獨特的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冰組成的極冠,而上覆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基於撞擊坑密度的撞擊坑計數法可判別出其地表年齡:撞擊坑...
97 KB (10,579 words) - 08:04, 16 May 2025
撞擊,是由最容易穿越大氣層的鐵隕石造成的。鐵隕石造成的撞擊坑例子如,巴林傑隕石坑、奧德薩隕石坑、瓦巴爾隕石坑和狼溪隕石坑,在這些隕石坑都發現相關聯的鐵隕石。相較之下,夠大的石質流星體或像彗星這樣的冰雪球或小行星,即使重量達到數百萬公噸,在進入和通過大氣層時,依然會被破壞而不會留下撞擊坑。雖然這種瓦解的事件很罕見,...
40 KB (5,195 words) - 10:36, 27 November 2024
《凌光之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剧情以木卫二作为主要场景。 太阳系主题 天文学主题 木星的衛星 木衛二撞擊坑列表 木星冰月轨道器 木衛二表面特徵列表 近心點從半長軸(a)和離心率(e)推算而得:a(1−e)。 遠心點從半長軸(a)和離心率(e)推算而得:a(1+e)。 表面積從半徑(r)推算而得:4πr...
36 KB (4,425 words) - 10:54, 28 October 2024
维什尼亚茨陨击坑(Vishniac)是火星南海区一座较大的撞击坑,被称为“巨人足印”,其中心坐标位于南纬76.7度、西经276.1度处,直径80.47公里(50英里)。它最初是在1969年由水手7号观察到,1999年火星全球探勘者号上的火星轨道器相机提供了更详细的照片。该特征取名自在南极洲...
2 KB (175 words) - 07:49, 16 May 2024
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恐龍滅絕包括數個說法,但並未有一致認同的答案,其中之一為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19 KB (2,229 words) - 12:09, 15 April 2025
北极 (2019年5月29日)。 水中花园——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火星地质——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火星撞击坑 矿物列表 火星山脉列表 火星区域列表 火星土壤 岩石列表 火星矿物 火星谷地列表 行星体系命名法——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岩石循环——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火星水文——行星火星上的水文 Williams...
74 KB (6,759 words) - 21:43, 24 July 2022
成了海洋。但是2020年8月的研究表明,地球自诞生之初就有足够的水来形成海洋。 月球上大量的撞击坑形成于据今约41亿年前-38亿年前的冥古宙後期重轟炸期。据此推断可能该时期的水星、金星、地球也存在许多撞击坑。 太古宙开始于40亿年前,结束于25亿年前。太古宙时期的地球可能有不同的形态。在这个时期内...
40 KB (5,595 words) - 07:09, 21 January 2024
火星隕石是在行星火星上形成,但因為被小行星或彗星撞擊而從火星拋射出並墜落到地球上的岩石。截至2014年3月3日,在地球上發現的隕石已經超過6萬顆,但被確認是來自火星的僅有132顆。這些隕石被認為來自火星,是因為它們有與太空船在火星上分析的岩石和氣體有著相似的元素和同位素組成。在2013年10月17日...
20 KB (2,461 words) - 14:23, 17 February 2023
山脉列表,依照“洲”顺序排列,包括现已发现和命名的天体的山脉。 阿伯德尔山脉 阿哈加尔山脉(英语:Ahaggar Mountains) 阿特拉斯山脉 Cherangany Hills, Kenya 德拉肯斯堡山脉(龙山) 埃塞俄比亚高原 艾哈迈尔山脉(英语:Ahmar Mountains) 李文斯东山脉(英语:Livingstone...
4 KB (506 words) - 16:34, 16 April 2025
火星地表遍佈著水流的遺跡,有些是洪水蚀刻而成,有些則是降雨或地下水流動而形成,但大部分都已年代久遠。沖沟則是另一類規模較小的地形,但形成年代十分年輕,常分布於撞擊坑壁,形态多樣。關於成因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是由流水造成,另一方則認為是凹陷處累積的乾冰促使了疏松物質的滑動。...
35 KB (3,579 words) - 07:59, 20 July 2023
3个火星年(2249日;6年77天)。它是由喷气推进实验室管理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测漫游者任务中的两辆探测车之一。2004年1月4日04时35分,勇气号成功降落在古瑟夫撞击坑内,比它孪生的机遇号火星车(MER-B)早三周登陆火星。它的名字是通过美国宇航局赞助的学生作文竞赛中所选出。2009年末,该火星车被困于“沙坑”中...
100 KB (12,141 words) - 03:36, 16 April 2025
Chao 與Eugene Shoemaker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巴林杰(英語:Barringer)隕石坑 找到了自然形成的柯石英,這證明該隕石坑一定是由撞擊形成的。此後若柯石英在未變質岩石中找到,就證明為是隕石撞擊或原子彈爆炸的證據。 在變質岩中,柯石英最初被發現是從地幔來的榴輝岩中的捕虏岩。...
6 KB (915 words) - 05:29, 10 September 2023
来自火星。本表中“不”包括各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的陨石。 太阳系主题 陨石学辞汇 火星岩石列表 月球陨石列表 在列出多颗陨石的地方,它们被认为是来自同一个原始物体的碎片,显示的质量是拾取到的总质量。 缩写: 南极洲位置、编号 ALH - 阿伦山 LAR - 拉克曼冰原岛峰 LEW - 刘易斯崖 MIL...
14 KB (525 words) - 10:00, 12 January 2022
自当地火山口,还是从另一火山遗址吹刮而来。 尼罗火山口沙丘的沙流量,即通量,大约等于南极洲 维多利亚谷中沙丘的通量。尼罗火山口的沙丘运动可用来预测喷砂对岩石所造成的侵蚀率。根据收集到的证据,预计岩石侵蚀率将与南极洲相接近。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宇航局科学家们报告称,他们已经检测到尼...
11 KB (1,234 words) - 20:09, 14 January 2023
撞擊理論,造成了白堊紀末期的大規模滅絕事件。阿爾瓦雷茨提出世界各地的地層,銥含量在6,550萬年前有大量的增加,可視為撞擊的直接證據。有許多證據顯示當時有顆直徑5到15公里的隕石或彗星,撞擊現在的猶加敦半島地區,形成寬170公里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引發此次滅絕事件。但科學家不確定恐龍是在撞擊事件中滅亡,還是在此之前就已經衰退。...
153 KB (18,480 words) - 05:10, 6 May 2025
屬於碳同素異形體的一種構形,咸信為流星上的石墨在墜入地球時所形成。撞擊時的巨大壓力及熱量改變石墨構形形成金剛石,卻又保留了石墨的平行六邊形晶格,並構成了立方的六方晶格。第一次鑑別出藍絲黛爾石是1967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巴林杰隕石坑,從位在其中的「魔谷隕石」中所發現,並以20世紀的愛爾蘭晶體學家和...
18 KB (1,747 words) - 00:48, 2 October 2023
Cryptolepas rhachianecti(英语:Cryptolepas rhachianecti)。藤壶深扎在蓝鲸的皮肤上,以致其被移除后仍会在皮肤上留下小坑。鲸虱生活在蓝鲸表皮缝隙,对蓝鲸基本无害。桡足类动物 Pennella balaenopterae(英语:Pennella balaenopterae)...
113 KB (12,542 words) - 05:15, 11 January 2025
火星沉积岩内有机化合物和硼的发现令人振奋,因为它们是生命起源前的化学前体。这些发现,连同先前有关火星古代明显存在液态水的证据,进一步支持了火星盖尔撞击坑早期可能的宜居性 。目前,火星表面充斥着电离辐射,火星土壤富含对微生物有毒的高氯酸盐 。因此,人们一致认为,如果火星上存在生命,则最有可能发现或保存于地表下,远离现今严酷的表面环境。...
192 KB (19,599 words) - 08:28, 5 September 2024
而目前人類對重力相關的健康問題並沒有系統上的防治和治療方法。 火星的平均溫度在186与268 K(零下87°C与5°C)之间,相較於地球的最低溫紀錄(零下89.2°C,南極洲),要寒冷得多。 火星離太陽較遠,其大氣層所接收的太陽能(太阳常数)大約只有地球所接收的一半。不过,火星并没有浓厚的大气层和磁圈阻挡太阳辐射。...
31 KB (3,829 words) - 09:22, 4 May 2025
4公里(50.6英里)的科罗廖夫撞击坑,据估计,含有约2200公里3(530英里3)暴露在地表上的水冰。科罗廖夫撞击坑的坑底位于坑口下方约2公里(1.2英里)处,上面覆盖着1.8公里(1.1英里)深的永久性中央水冰丘,直径可达60公里(37英里)。 曾推测火星上存在冰下湖,当在对南极洲...
249 KB (27,452 words) - 16:18, 3 January 2025
状的过程。並解釋长时段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新物种的生成與生物世界的多样性。經歷數十億年的演化與物種形成,現在的各物种之間皆由共同祖先互相連結。 以下的列表除非有寫公元或西元,否則是從現在開始算,如6500萬年前是指距離現在已有6500萬年的時間了。 顯生宙是距今5...
56 KB (2,135 words) - 08:47, 31 May 2024
執飛波音787「夢幻客機」(Dreamliner)從奧斯陸、中停南非開普敦,飛往南極洲巨魔機場(英语:Troll Airfield),成功降落,不負「探險家航空」稱號。這是夢幻客機首次在南極大陸落地,創最大機體降落南極洲的里程碑。 11月17日——中缅边境发生里氏5...
331 KB (35,898 words) - 07:45, 2 May 2025
地质年代 (category 地质学列表)
1800+ 造山纪 地球大氣層開始有氧氣。弗里德堡和索德柏立盆地有小行星撞擊地球。大量的造山運動,包括北美的佩諾克造山運動(英语:Penokean orogeny)和跨哈得孫造山運動(英语:Trans-Hudson orogeny)、南極洲的早期魯克造山運動(20億-17億年前)、澳大利亞大陸西部的格倫堡...
16 KB (1,516 words) - 17:34, 19 February 2025
H2O),其中氙原子位於水分子形成的晶體結構空隙中。這種包合物的熔點為24℃。科學家也改用氘合成了該包合物。這類水合包合物可以在高壓條件下自然形成,例如南極洲冰蓋下的沃斯托克湖。包合物的形成可以用在分餾過程中,以分離氙、氬和氪。 氙還可以形成內嵌富勒烯化合物,即內嵌氙原子的富勒烯分子。富勒烯裡面的氙原子...
96 KB (10,496 words) - 16:47, 14 July 2024
明,地质学也可以解释湖泊的地理分布和其他地表特征。土卫六上一个令人费解的特征是两极和中纬度地区都没有撞击坑,尤其是低海拔地区,这些区域可能是由地下乙烷和甲烷泉形成的湿地。因此,任何由撞击形成的陨石坑都将很快被潮湿的沉积物淹没。而地下含水层的存在则可解释另一个谜团,土卫六大气层中充满了甲烷,根据计算...
67 KB (4,901 words) - 13:52, 6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