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寮羅氏宗祠位於嘉義縣水上鄉南和村後寮,原為紀念羅氏初祖羅美源而建造,後來成為羅氏家族的宗祠。就建築技術而言,羅氏宗祠同時保留了傳統的大木結構及日治時期的工藝特色,且與後寮的地方歷史密不可分,因此嘉義縣政府於2009年(民國98年)7月6日公告登錄為嘉義縣歷史建築。...
3 KB (345 words) - 22:29, 25 August 2024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南靖、後藔、溪底藔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 南靖國小 南靖國小靖西分校(已廢校) 後寮羅氏宗祠(歷史建築) 南靖糖廠倉庫群(歷史建築) 南靖糖廠(已停產) 臺灣堡圖. 臺灣總督府. 1904年.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编)....
4 KB (516 words) - 14:19, 15 May 2025
076444°E / 24.828154; 121.076444 新埔陳氏宗祠,又名百姓陳家祠,位於臺灣新竹縣新埔鎮,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立,今列縣定古蹟。 文史工作者黃有福表示,新埔具前後二進、四合院的家祠,有新埔上枋寮劉宅、新埔外翰第、新埔陳家祠三處,其中陳家祠以內部裝潢、建築精緻為特色。...
7 KB (778 words) - 08:15, 7 April 2025
笨港口港口宮奉祀天上聖母,其地址在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蚶子寮5號,為台灣媽祖信仰重要據點,以其分靈數居全台之首而聞名 康熙年間,先民林楷自大陸湄洲奉請媽祖渡海來臺,在笨港口登陸後至蚶仔寮一株柳樹下休息,要啟程時裝在竹籠的媽祖卻擔提不起,經聖諭指示要在此地施化救世(相傳此地為「鯉魚吉穴」),於清康熙廿三...
8 KB (1,318 words) - 20:33, 19 February 2025
官田李氏大宗祠,又名惇叙堂、火德公祠,位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为李姓入闽始祖李火德祖祠,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宣统元年(1909年)、1984年大修。宗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回”字形,除门厅、大厅为平房外,围楼全是二层楼房,共有住房104间...
3 KB (303 words) - 13:17, 9 April 2025
魚寮遺址是臺灣的考古遺址,出土於嘉義縣太保市,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自2009年6月3日公告後,現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縣定遺址保留,並由嘉義縣政府管理。將白鴿厝小段等14筆土地,東西長560公尺,南北寬560公尺,共計313,600平方公尺之面積,採縣定遺址對魚寮遺址保存。 魚寮...
5 KB (481 words) - 05:21, 8 April 2025
原址淺灣(今日的荃灣)以東石梨貝一帶山頭調遷至今日顯徑邨及上、下徑口村旁邊之現址。 大圍村韋氏宗祠 上徑口村韋氏宗祠 建於1915年,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村屋 沙田顯田楊氏宗祠, 羅氏宗祠, 蘇氏宗祠 打醮全名太平清醮,是一個在新界各村落都相當普遍的傳統習俗。各村的打醮均大同小異,而大圍打醮...
31 KB (2,605 words) - 03:50, 17 May 2025
全臺吳姓大宗祠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直轄市定古蹟。祠堂內供奉吳姓祖宗如泰伯公、仲雍公、季札公等吳姓先人,保生大帝吳夲亦在其中,是全臺性的宗祠。於三月、十月的第二個週日時舉行春、秋祭祀。 清同治七年(1868年),臺灣兵備道吳大廷集合全臺吳姓宗親興建,但同年二月廿八日吳大廷離職,祠堂轉由吳氏...
4 KB (471 words) - 10:54, 7 April 2025
寮,東南與紅梅谷為鄰,位於大圍市中心南部。顯田經常與其鄰的徑口合稱為「顯徑」。 顯田村(英語:Hin Tin Tsuen)是一條客家原居民村落,由香港政府建於1926年,用於重置因興建石梨貝水塘而需拆卸的石梨背村。石梨背村原住有羅、楊、蘇、劉氏四個氏族,有約26間村屋、80多名居民。羅、楊、蘇三氏...
9 KB (807 words) - 03:42, 24 March 2024
宅口的李姓族人,於2008年在學甲東郊的中華路東郊田間建有2樓式「隴西宗祠」(「隴西」為李姓的堂號),宗祠的一樓設為族人活動中心,而李氏先祖神龕則設在二樓,祭祖儀式在每年在冬至前的週日舉行,並且在祭典後餐家族會都擺設宴席讓族人聚會。 由於宅口位於學甲鬧區的西側,不僅緊鄰慈濟宮以及學甲市...
11 KB (1,760 words) - 23:36, 14 May 2025
451583 嘉義蘇周連宗祠,位於臺灣嘉義市東區,是嘉義市現存最早設立的祠堂。宗祠內除安奉蘇周連神位及蘇氏先祖考取進士、有官位之神位31位外,還有蘇氏救命恩公尪公祖的特殊神位,後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1月1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1895年,清朝依馬關條約割讓福建臺灣省後...
5 KB (495 words) - 16:47, 3 December 2023
林姓,林氏先祖从广东饶平樟溪镇迁来高堂后寮自然村定居。 林姓,林氏先祖从广东饶平汫洲迁来高堂前寮村定居,林氏宗祠和钦伯祖祠,各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 邱姓,邱氏在清朝中期时从广东饶平汫洲迁来高堂前寮村定居。 康姓,康氏先祖从广东饶平汫洲迁移而到高堂后寮自然村定居。 厦深铁路:饶平站...
4 KB (758 words) - 14:31, 30 March 2024
1960年,四度越海到祖籍侯安鄉尋根謁祖,曾於1988年到南安尋根謁祖,同時並回羅東維新村尋根謁祖,且捐資二百萬元臺幣修建祖祠並為鄉里祖地興建幼稚園。 後又於1993年,與該庄侯澄財、侯當民、侯止、侯瑞彬、侯武田、侯世惠等人,成立二重港侯氏宗祠籌備會,推動宗祠籌建工作,並且1993年至2004年間五次修訂族譜。 ...
11 KB (1,470 words) - 06:37, 11 May 2025
後庄車站,對外交通堪稱便利。另本區與左營、鳳山、岡山並列高雄市眷村的集中地。 早期下淡水溪(今高屏溪)邊土質肥沃,利於耕種,當地住民遂建置草寮屯墾,分為四處:溪埔寮(今溪寮里)、潮州寮(今潮寮里)、頂大寮(今上寮里)、下大寮(今大寮里),後四寮合一,統名「大寮」,此為地名由來。...
27 KB (2,621 words) - 05:11, 10 March 2025
施群、牛挑灣吳杯初濟生病院、原牛挑灣公學校校長宿舍、朴子國小舊禮堂、蒜頭糖廠木造宿舍區(含甘堂)、新港臺糖復興鐵橋、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後寮羅氏宗祠等。 嘉義縣的小吃種類繁多,有來自東石、布袋漁港的蚵仔、蝦子及各類海魚,以貝類西施舌最為珍貴。此外,還有民雄的鵝肉、鳳梨酥、金桔果醬,溪口米粉宮...
128 KB (12,939 words) - 02:11, 19 April 2025
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廟於1811年(嘉慶16年)落成,定名「奉天宮」。...
22 KB (2,826 words) - 13:14, 4 May 2025
劉氏為大族。從褒忠亭義民廟往新埔鎮市區開去,就能在公路旁見到上枋寮劉宅。此建物自1985年列為三級古蹟後,成為臺灣旅遊的景點。附近則有台灣高鐵軌道、枋寮庄自行車道。 上枋寮劉宅整體格局是以三合院與四合院的配置,以子孫居住的橫屋圍繞著宗祠並且屋頂高到低,以現尊卑倫理。建築基地面積約三萬平方公尺,坐東北朝西南,背負山丘,面臨平原。...
15 KB (1,893 words) - 15:27, 8 May 2023
鄭成功祖廟為奉祀鄭成功的鄭氏家廟,為東寧王國永曆十七年(1663年)鄭經所建之專祠,奉祀其父鄭成功。該廟位於台南市中西區(臺灣府城寧南坊五帝廟街)。臺灣府納入大清帝國版圖後,改稱鄭氏大宗祠,又稱昭格堂。近年易名鄭姓宗祠,後來才又回復正名鄭成功祖廟。該廟於1985年11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1997...
6 KB (672 words) - 10:17, 7 April 2025
寮安溪城隍廟三城隍、南鯤鯓代天府開基三王吳府千歲等,集結於嘉應廟東營,隨即出發遶境祈安、掃除不潔。直至傍晚結束。 農曆三月二十七日子時進行「安客王座」,並由委員率領信眾敬拜,祈求吉慶。清晨為王座開光。上午,眾神轎及陣頭齊至碼頭,黑令旗、陣頭、乩童、神轎依序下水,迎接客王,而後陸續上岸返廟。...
3 KB (371 words) - 03:18, 18 April 2022
供奉,當行經牛稠溪(今朴子溪)畔時於一棵千年樸樹下休息,欲啟程時發現媽祖重如泰山,經請示媽祖後媽祖表示欲永駐此地,這也正是朴子古名「樸仔腳」的由來。1687年(康熙26年)建廟後,宮名為「樸樹宮」,媽祖廟後形成頗具規模的聚落,便是有名的樸仔腳街。目前廟貌是日治時期大正4年(1915年)的建築,由大木匠師陳應彬與郭塔對場作。...
11 KB (1,015 words) - 10:57, 8 April 2025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增建後殿,奉祀笨港協天宮的關聖帝君。建築成為三進四殿兩護龍,四殿各為三川殿、拜殿、正殿及後殿。1948年再次整建。 1961年,奉祀南瑤宮創始者楊謙後人所祭拜的媽祖神像。1985年列為二級古蹟,後遭颱風侵襲,於1990年至1992年大修成現貌。200...
9 KB (1,037 words) - 12:09, 7 April 2025
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王得祿墓名列其中。 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不再區分為一至三級古蹟,而採用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級。王得祿墓改為國定古蹟。 墓碑、左右墓手、寶城與墓埕 墓埕前石象生,由後到前分別為武石翁仲、馬、羊、虎 文石翁仲 吳漢恩等,《台灣的古蹟-南台灣》,2005年,台北,遠足文化。...
2 KB (232 words) - 04:43, 12 October 2023
60556 陈埭丁氏宗祠位于中国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岸兜村,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氏远祖为阿拉伯人,明初定居此地。丁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燹,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1985年被辟为晋江县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丁氏宗祠...
1 KB (158 words) - 01:06, 22 April 2025
嘉慶四年(1799年)笨港溪洪水橫溢氾濫,淹沒四千多戶住家,笨港天后宮也遭沖毀,據傳神像沖走下落不明;亦有一說,住持景瑞和尚護持的廟中神像、文物,東移至麻園寮土地公廟肇慶堂(後稱笨新南港,後改稱新港)。 嘉慶六年(1801年)當時有住持景瑞和尚發起建廟,經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捐俸及十八庄人士共同捐獻。...
6 KB (696 words) - 12:01, 7 April 2025
里太聖宮的明朝文物,列為嘉義縣文化資產、中華民國重要古物。成大教授石萬壽等多位專家考證,推測有400年以上的歷史。 舊稱為「魍港」的布袋鎮好美里虎尾寮在1623年荷蘭人繪的大員海域航海圖就已是臺灣的重要港口。據石萬壽調查,明朝時鄭芝龍以魍港為基地,建天后宮供奉魍港媽祖神像。該樟木神像長25公分、寬...
9 KB (1,097 words) - 20:56, 4 May 2025
退出。僧團後來在吳大海居士的協助下,到嘉義縣民雄鄉創建海恩淨寺。 正殿之內殿主祀:黑面觀世音菩薩(觀音佛祖),並分為:大媽、二媽、三媽。 另三座觀音後方,又安奉三寶佛(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佛、阿彌陀佛)。 山門殿安奉準提佛母菩薩,被視為:佛母總廟、五母聖地之一。 右護龍廂房安奉文殊菩薩,左護龍廂房安奉普賢菩薩。...
8 KB (728 words) - 17:27, 23 November 2024
。至此南靖地區糖廠開始加入新式治糖產業,日榨量可達1000噸,鐵路軌跡由工廠延伸至村落地區,同時形成新興聚落。後經多次的收買與合併,至1927年後改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 1945年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在臺各糖業相關機構,1946年成立台灣糖業公司。南靖糖廠由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糖業監理委員會監理...
11 KB (1,417 words) - 13:53, 12 May 2025
白河沈氏宗祠位於臺灣臺南市白河區三間厝,為沈氏家族的宗祠,該建築於民國92年(2003年)1月22日公告為歷史建築。宗祠的歷史若依據據說曾存有的進士匾來推斷,則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已存在:2-20。不過《台南縣歷史建築白河沈氏宗祠修復及再利用調查研究》等書因未查到當地或沈氏...
9 KB (1,402 words) - 15:22, 10 December 2024
後社、下溪洲仔(彭城)、七塊厝(煥昌)、中角謝、中角羅、中社角、溪仔墘、三角仔、縣內角、宅口、下社角、東寮、東竹圍仔、新寮以及頂山寮等角頭,且溪仔墘聚落也包含在其中。 溪仔墘(臺灣話:Khe-á-kînn),乃雍正年間(1723-1735)中國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內芝鄉溪仔尾 25 都」,賴氏...
11 KB (1,838 words) - 17:11, 17 April 2025
(日明治四十四年) 2001年11月28日 新港鄉公園段921號等 [2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後寮羅氏宗祠 1900年 (日明治三十三年) 2009年7月6日 水上鄉南和村後寮9鄰2之1號旁 [2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廣播電台民雄分臺日式宿舍區 1940年 (日昭和十五年)...
33 KB (130 words) - 20:33, 18 July 2024
二次大戰後該紀念碑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被布袋東國民學校的校長帶著六年級學生給拉倒,棄置於圍牆邊草地,後來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時被地主蔡水性埋入地底當作地基建屋。之後附近開始有不平靜的事情發生,而蔡水性的兩名兒子均英年早逝,也被傳說可能與此有關。後來已遷居高雄的蔡家後...
5 KB (567 words) - 02:48, 20 August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