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冕(拉丁語:Triregnum)是天主教教宗專用的冠冕,自保祿六世起,三重冕已不再使用。教宗冠冕(papal tiara)是歷任教宗頭飾的統稱,直至14世紀才發展出目前已知的三層結構,其被稱為三重冠或三重冕。1143年至1963年,教宗在加冕時會都配戴專用冠冕,現存者皆為三重冕...
6 KB (597 words) - 10:09, 9 May 2025
西方教會用的主教冠頂部是尖形的,象徵五旬節聖靈的火舌,後有兩條垂帶。而東方教會用的主教冠形狀一般與世俗國王的王冠沒有分別。 教宗除了小瓜帽、絨帽、以及自被教宗若望·保祿一世放棄的三重冕外,亦會戴主教冠。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牧徽上首次棄用三重冕而用了主教冠,並附加代表教宗的羊毛披帶。 Philippi集品 小瓜帽...
1 KB (131 words) - 00:32, 29 April 2022
牧徽通常包含一頂三重冕,代表聖座在教會的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兩把交叉的鑰匙,象徵教宗在天國與俗世的權柄;中央的盾徽則通常與該位教宗的家族或故鄉有關,如利奧十世和若望保祿一世。宗座出缺時的牧徽則通常會將三重冕改為華蓋。 首位有教宗牧徽是诺森三世(由诺森三世創立,1198 -...
10 KB (897 words) - 19:40, 22 May 2025
梵蒂岡國徽為一面紅色的盾徽,上面有兩把交叉的聖伯多祿的鑰匙和一頂教宗的三重冕。 教宗国国徽 教宗国国徽 圣座牧徽 梵蒂冈国徽 聖座新聞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英文) 天主教主题 梵蒂冈主题 纹章及旗帜主题 教宗 教宗牧徽 梵蒂冈 梵蒂冈国旗...
1 KB (69 words) - 00:59, 20 August 2023
傳統上,教宗牧徽只會額外裝飾著三層的三重冕、披帶與代表聖伯多祿磐石的交叉鑰匙。三重冕顯現了教宗權威的角色,鑰匙則顯現了天上與地上束縛與釋放的力量。方濟各的牧徽維持著鑰匙的符號,並沿用了本篤十六世替換三重冕以主教冠代替的作法。然而,三重冕與鑰匙仍維持著代表教宗的意義,並且出現在聖座徽章與梵蒂岡國旗上。...
7 KB (613 words) - 02:50, 23 May 2025
两把在盾徽后交叉的钥匙。 传统上,教宗牧徽会额外装饰著三层的三重冕、披带与代表圣伯多禄磐石的交叉钥匙。三重冕象征着教皇的权威,而钥匙则象征着在天上和地上释放和束缚的力量。 良十四世的纹章保留了钥匙,但用主教冠代替了三重冕(与方济各、本笃十六世做法相同)。 但三重冕和钥匙仍然作为教宗的象征出现在圣座纹章和梵蒂冈国旗上。...
6 KB (434 words) - 19:47, 22 May 2025
重責。 傳統上來說,教宗的牧徽只會額外加上帶有垂布的三重冕,與代表聖伯多祿磐石的交叉鑰匙,不加上格言與其他物件。三重冕代表著教宗權威的腳色,而鑰匙則代表天上與地上束縛與解放的力量(Matt 16:19)。本篤十六世的牧徽維持著鑰匙的物件,但改為一個主教冠與一個羊毛披帶替代三重冕。三重冕...
9 KB (1,123 words) - 17:01, 11 May 2025
子相救,所以很希望能讓外表呈現17歲的樣子與王子見面,向他道謝。在一次機緣下,優希受到永恆三重冕所發出光芒的導引,並藉管事丘比的魔法協助,進入皇宮,找到了永恆三重冕;這時愛倫壽女王出現,阻止優希觸碰永恆三重冕,告知她只有擁有一千年才出現一次的「白金公主」才有能力控制,否則將失去性命,同時也判定優希...
20 KB (3,246 words) - 09:23, 26 April 2025
兒童,特別是女孩,通常會戴上花環,就像是戴上后冠。 冕冠在宗教上通常被視為神聖的代表,舉例來說,三重冕有時會被虔誠的宗教信徒視為神聖的模範。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冠冕 冕冠 頭盔 月桂花環 冕狀頭飾 冠状冕 三重冕 主教冠 红白双冠 战冠 寶冠 皇冠珠寶(英语:Crown jewels)...
4 KB (626 words) - 18:20, 31 December 2024
塔省的马蹄谷组(英语:Horseshoe Canyon Formation);里氏圆头龙(S. lyonsi)发现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恐龙公园组;三重冕圆头龙(S. triregnum)则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加菲尔德县的地狱溪组。 圆头龙由美国古生物学家托马斯·威廉森(Thomas E....
15 KB (1,861 words) - 11:00, 6 April 2025
梵蒂冈国旗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组成,靠旗杆侧为黄色,另一侧则为白色。白色上还绘有羅馬教區的教區牧徽:两把交叉的聖伯多祿的钥匙和一顶教宗的三重冕。黄白两色是耶稣十二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两把钥匙的颜色,代表了两种最珍贵的金属:金与银。教宗的牧徽则是至高无上地位的象徵。...
7 KB (873 words) - 14:54, 27 April 2025
国际圣体大会(International Eucharistic Congress)上就用过这种御座。 教宗若望保禄一世起初拒绝使用教宗御座,以及三重冕和其他若干教宗权威的标志,但最终被圣座人员说服,后者劝他说为了能让群众看到他,教宗御座是必须的。 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完全拒绝使用教宗御座;他的繼任者...
3 KB (583 words) - 05:13, 21 December 2023
議欲以另立一位新教宗來取代前述兩位教宗,但烏爾班六世跟克雷芒七世均未出席會議,各國仍擁護各自認定的教宗,結果形成了有三個教宗的局面。 1415年康士坦斯大公會議採取會議至上主義,罷黜三位教宗,結束教會分裂,但此時仍無法解決教廷腐敗的問題。1517年,在德意志宗教改革中,馬丁·路德數次與教廷辯論,堅持...
27 KB (3,046 words) - 12:22, 22 May 2025
列后方配有篷车、骆驼与骡子,用以运送补给、以及为他们服务的侍妾和随从,还包括单独提供给这支部队享用的特殊食品。 一般认为长生军所戴的头巾为古波斯的三重冕。其形制并不确定,但部分文献称其为可以拉下来遮住面部以阻挡风沙的头巾或毡帽。保留下来的阿契美尼德时代的釉砖和浮雕显示长生军穿着精美的外袍、铁箍耳环...
8 KB (1,126 words) - 20:30, 5 May 2024
五世將樞機團規模擴大人數為70人(6名主教級樞機,50名司鐸級樞機,14名執事級樞機)。然而到了20世紀卻仍然維持這個限制;1958年,教宗若望二十三世改變了此一限制。目前全世界共有217名樞機(2020年11月16日) 。 教宗原先不是由樞機團選出,而是由羅馬市市民選出,但在中世紀時,這個權力轉而變成各地樞機組成的樞機團選出教宗。...
13 KB (1,451 words) - 14:22, 9 May 2025
三世和斐理斯四世,此外亦有一对立教宗称斐理斯五世。 由于11世纪计序混淆,史上并无若望二十世教宗。 当选教宗斯德望在祝圣前过世,1960年前的梵蒂冈官方教宗列表将其包括在内,但1961年后他被排除。此后称斯德望的教宗名序斯德望二世(752–757)和斯德望九世(1057–1058),而非斯德望三世或斯德望十世。...
137 KB (1,302 words) - 19:42, 22 May 2025
2月28日辞职。通曉十種語言,就任教宗前为德國籍樞機,由教宗保祿六世擢升,是第八位德國籍教宗。2005年選舉教宗時,有教宗選舉權的樞機中,連他在內有三位並非由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擢升的樞機。2013年2月11日,聖座宣佈,本篤十六世因健康和年老等因素決定辭職,歐洲中部時間2月28日晚上8時生效,成為繼...
30 KB (3,424 words) - 01:54, 19 May 2025
聖伯多祿廣場(義大利語:Piazza San Pietro),亦譯聖彼得廣場,位於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前,長340公尺,寬240公尺,由貝爾尼尼設計,是羅馬最著名的廣場。整個廣場有兩重的巴洛克式柱廊圍繞。 因为在中世紀才建立的广场中竖立着在羅馬帝国時期已被放置于此的方尖碑,而新教認爲该碑是古埃及异教崇拜太阳神的象徵而非簡單的功德碑...
2 KB (104 words) - 21:17, 21 April 2025
標記還有十字架、主教冠或是牧杖,東儀天主教大多使用帶有個人風格的主教冠和權杖,以及祭衣作為標記而非寬邊帽。教宗的牧徽有自己的形式,主要是頂上的教宗三重冕(教宗本篤十六世和教宗方濟各以主教冠替代),聖伯多祿的鑰匙等。 紋章在歐洲一開始是為了作為戰士的標誌,用來傳達訊息或是在戰場上分辨身分等用途。之後也用於信件的蠟封上以及代表貴族的記號。...
17 KB (2,720 words) - 04:19, 6 January 2025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按《周礼》,群臣亦皆服冕: 公之服:自衮冕以下如王之服。 侯伯之服:自鷩冕以下如公之服。 子男之服:自毳冕以下如侯伯之服。 孤之服:自絺冕以下如子男之服。 大夫之服:自玄冕以下如孤之服。 冕...
17 KB (3,243 words) - 07:01, 19 February 2025
圣母大殿(義大利語: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位于意大利罗马,是天主教會的四座特级宗座圣殿之一,另外三座是拉特朗圣若望大殿、城外圣保禄大殿和圣伯多禄大殿。 在13世纪时传说,公元4世纪的盛夏,圣母玛利亚托梦给教宗利伯略,让他在下雪之处建立一座修道院以显示圣母...
8 KB (773 words) - 02:25, 28 April 2025
自1968年以来,地下室展出了教宗保禄六世的三重冕。1990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将国家朝圣地命名为美国的第36个宗座圣殿。2006年8月,在上教堂的救赎圆顶覆盖马赛克的工作完成。这是最初的建筑规划的一部分。化身圆顶完成于2007年夏天,2007年11月17日祝圣。进一步的计划是为最大的圣三...
8 KB (911 words) - 04:59, 21 May 2025
,君王有時候不是只有一頂冠冕,有時候是在不同場合戴不一樣的冠,例如:加冕典禮上戴加冕冠,而在其他正式的場合,則戴帝冠。 1877年的三重冕,教宗庇護十二世與若望二十三世曾經在加冕典禮上使用過。 聖愛德華皇冠—英國傳統加冕皇冠,但是很多君王使用其他皇冠來代替這加冕皇冠。聖愛德華皇冠直到1911年英王...
1 KB (173 words) - 05:00, 19 October 2023
8世紀至20世紀中葉期間在位的教宗會在加冕禮(英语:Papal coronation)裡以三重冕加冕。自1963年起,所有教宗均未曾戴過三重冕。若望保祿二世、本篤十六世和方濟各皆以就職禮(英语:Papal inauguration)取代加冕禮。 《以天主之名》(尼各老二世1059年發出的教宗詔書)...
127 KB (13,952 words) - 17:56, 20 May 2025
Brozza的影响,这对在梵蒂冈日常使用的圣扇在1902年由教宗利奥十三世赠给了美国费城的Joseph Drexel夫人,而夫人也向梵蒂冈回赠了一对扇子。这对旧扇子现被收藏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该扇扇面是用巨大的鸵鸟羽毛前端缀孔雀羽毛制成;扇托上有在深红地上用重金完成的教宗牧徽,其中的三重冕是用许多红宝石和祖母绿组成。新的那对圣扇被收藏在梵蒂冈博物馆。...
7 KB (1,095 words) - 19:45, 23 December 2023
1878年教宗選舉秘密會議 (category 良十三世)
三世」。3月3日,良十三世於西斯汀禮拜堂加冕,正式成為天主教第256任教宗。作為首席助祭的普羅斯佩羅·卡泰里尼樞機應為新教宗戴上三重冕加冕,但由於他生病以致未能履行這個工作。最後由特道夫·梅泰爾(英语:Teodolfo Mertel)樞機負責為新教宗戴上三重冕...
29 KB (2,175 words) - 16:50, 11 May 2025
張榮冕,OBE(英語:Philip Cheung Wing-min,1906年3月4日—1985年7月3日),香港教育家及教育行政人員,1951年至1961年擔任葛量洪師範學院創院院長。 張榮冕擔任葛師院長前後10年,並於1952年遷入九龍油麻地加士居道校舍,為該校早年發展奠定基礎。葛師當時只提供...
18 KB (2,566 words) - 09:56, 26 March 2024
教宗彌撒(英语:Papal Mass) 《三鐘經》 教宗出訪(英语:Papal travel) 标志 教宗牧徽 教宗權杖 教宗頭銜(英语:Papal titles) 《教宗进行曲》 服饰 渔人权戒 绒帽 披肩(英语:Cope) 圣扇 主教冠 肩衣 朝圣者披肩 披带 小瓜帽 三重冕 建筑 宗座宮 宗座圣殿 列表...
2 KB (93 words) - 14:11, 4 February 2025
教宗彌撒(英语:Papal Mass) 《三鐘經》 教宗出訪(英语:Papal travel) 标志 教宗牧徽 教宗權杖 教宗頭銜(英语:Papal titles) 《教宗进行曲》 服饰 渔人权戒 绒帽 披肩(英语:Cope) 圣扇 主教冠 肩衣 朝圣者披肩 披带 小瓜帽 三重冕 建筑 宗座宮 宗座圣殿 列表...
581 bytes (51 words) - 19:38, 21 February 2020
戴大冕(?—?),江蘇上元人,清朝官員。監生出身。 戴大冕于乾隆元年(1736年)擔任臺灣府諸羅縣知縣。乾隆三年(1738年)接替趙奇芳,擔任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912 bytes (58 words) - 16:39, 26 January 2024
教宗彌撒(英语:Papal Mass) 《三鐘經》 教宗出訪(英语:Papal travel) 标志 教宗牧徽 教宗權杖 教宗頭銜(英语:Papal titles) 《教宗进行曲》 服饰 渔人权戒 绒帽 披肩(英语:Cope) 圣扇 主教冠 肩衣 朝圣者披肩 披带 小瓜帽 三重冕 建筑 宗座宮 宗座圣殿 列表...
1 KB (90 words) - 09:47, 17 August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