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结集又称華氏城結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在大約佛陀入滅235年前後,由阿育王召集在華氏城举行。當時有大量外道為了供養混入佛教,比丘僧伽不同他們一起舉行布薩會和自恣會,因此阿育王園寺(雞園寺)七年沒有舉行布薩會,阿育王請回目犍连子帝须尊者平息諍論舉行布薩會。在阿育...
    39 KB (8,090 words) - 17:48, 27 November 2023
  • 結集(梵文:saṃgīti),是释迦牟尼佛涅槃後諸弟子集會,為防止異見邪說,誦出佛說之法,結合集成大小乘經典。又作集結、法、法藏、經、經典結集,亦稱為合誦或會誦。早期的佛教沒有書面和文字經典,僧眾以口頭傳誦方式傳承佛陀的教法。結集是指佛教僧團進行集會,由上座比丘主持,與會三藏比丘分別誦出佛的教...
    8 KB (1,309 words) - 19:42, 2 June 2024
  • 结集,佛教術語,“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 北傳佛教記載,在佛滅六百餘年後(或佛滅四百年後),以犍陀羅國迦腻色迦王为施主,由脇尊者發起,於迦濕彌羅國,選拔五百比丘結集三藏造《毘婆沙論》。在不知曉或不承認各部派在阿育王時代第三次結集的文獻中,將此次結集稱為第三次結集。...
    8 KB (1,548 words) - 16:31, 27 November 2023
  • 五百结集,也通稱為王舍城结集、第一结集,“結集”或“集結”是指僧伽集會合誦經典。佛陀釋迦牟尼涅槃荼毘八王分舍利後,大迦葉尊者率五百阿羅漢至王舍城坐雨安居,于阿闍世王在王舍城毘婆羅山側七葉窟(英语:Saptaparni Cave)前興建的講堂,僧團舉行了第一結集活動,為佛教經律的起源。...
    60 KB (11,450 words) - 17:25, 27 November 2023
  • 結集的律藏就是大眾律,在巽伽王朝滅法後佛教復興時有上座比丘增廣戒律而造成了分裂。 一些現代研究者認同佛教根本分裂的時期晚於第二集結。 结集 王舍城結集 拘尸那羅結集 窟外結集 第三次结集 结集 結集 結集(英语:Sixth Buddhist council) 《四分律·七百...
    47 KB (9,248 words) - 17:49, 27 November 2023
  • 在公元1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由部派佛教中獨立出來,形成兩大傳統,二者同時發展。 印度佛教史上曾经有四(或)集合僧团共同诵出佛经,确定正式经典的情况发生,称为四(或)“结集”。 佛教经典的第一结集发生在釋迦牟尼入滅(称为“佛滅”)后不久,由大迦叶主持,在王舍城集合了五百名被认为已经证得罗汉果...
    12 KB (1,561 words) - 06:01, 10 July 2024
  • 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稱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卢迦寺举行南傳佛教历史上的结集,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首將三藏結成書面。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到錫蘭大寺學習,將僧伽羅語的五部尼柯耶轉譯為巴利語及作注釋。在覺音所作巴利文...
    21 KB (2,948 words) - 12:17, 26 October 2023
  • 釋迦牟尼時代,僧團成員發展出背誦釋迦牟尼口傳教義的習慣,作為修行之用,也可以將這些口述內容背誦給其他人聽,作為傳教之用。釋迦牟尼過世後,僧團召開第一結集,参与者必须是阿罗汉,由大迦葉主持。阿難負責在會中背誦出釋迦牟尼的口傳教導,經由在場僧眾一致同意後,形成最初的修多羅。優婆離負責背誦出毗奈耶,最早也是被當成修多羅來背誦。...
    9 KB (963 words) - 00:02, 23 July 2023
  • 窟外集結 (redirect from 窟外結集)
    在南傳佛教《島史》傳說中,在第二集結之後,東方比丘集合一萬人進行另一個集結,稱為大結集(大結集為大集的意思),成為大眾部的起源。有學者認為,窟外集結的傳說可能起源於大集結。 结集 第一结集 拘尸那羅結集結集 第二结集 第三次结集 結集 結集(英语:Sixth Buddhist...
    3 KB (605 words) - 06:56, 20 July 2023
  • 帝須·目犍連子(Tissa Moggaliputta),生於華氏城,印度佛教高僧。屬於上座部分別說系,為阿育王尊崇的上座長老,曾召集第三次結集。 帝須是他的名字(Tissa),其父為巴連弗邑的目犍連(Moggali),不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大目犍連,因此他被稱為目犍連子(Moggaliputta),也...
    1 KB (191 words) - 10:37, 17 October 2023
  • 結集時,摩訶迦葉(Mahā-kāśyapa)表示「小小戒」定義不清,舉發阿難一連串的過失,包括佛索水而不與。阿難本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據理力爭。但是結集藏,又非阿難不可。最後阿難為了僧伽的和諧,仍向大眾懺悔。 在佛陀滅後,王舍城第一...
    15 KB (2,270 words) - 01:02, 26 June 2025
  • 《佛教歷史上的六經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西元1954年緬甸、泰國、斯里蘭卡、柬埔寨、寮國、越南、印度、尼泊爾的上座部佛教僧團推舉具足戒定慧精通藏的2500個僧團阿羅漢長老舉行結集,在2500個僧團長老中選出馬哈希長老負責提問相當於第一結集...
    23 KB (3,237 words) - 06:55, 25 November 2024
  • 又如龍樹在《大智度論》中述說佛弟子在佛涅槃後,非得選擇到王舍城來進行第一結集的思惟: 结集 王舍城結集 窟外結集 第二结集 第三次结集 结集 結集 結集(英语:Sixth Buddhist council) 僧祐《出三藏記·法祖法師傳》:「帛遠字法祖。本姓萬氏。河內人。……祖才思俊徹...
    8 KB (913 words) - 01:53, 20 May 2021
  • 天。這集結的成果被譯爲緬文,傳播至缅甸全国。此次结集复查的巴利三藏内容,皆被刻于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上,藏于固都陶佛塔内。 由于集结是缅甸单方面的行为,大多数其他佛教国家并未参与,缅甸以外的国家普遍不承认集结。 有人认为,由于上座部佛教徒跨国举行的集结获得了“...
    3 KB (402 words) - 16:19, 31 March 2025
  • 儘管現存五部律藏內容不盡相同,但均源自第二次結集所再次誦出的律藏,至於法藏,傳承優波離尊者法統的《善見律毘婆沙·跋闍子品第二法藏》記載了第二結集法藏: 有些大乘信徒認為《善見律毘婆沙》記載中未提及跋闍子比丘對第二結集結論和誦出的經律有異議,而第三次結集前僧伽不合是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
    7 KB (990 words) - 18:33, 5 October 2020
  • 界(梵語:त्रैलोक्य,羅馬化:trai-lokya),佛教用語。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界構成世間,相當於有。有情眾生都在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此概念被道教借入,也稱界二十八天。 在淨土宗曇鸞大師所著的《略論安樂淨土義》中,說明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等佛國淨土非屬界。...
    16 KB (335 words) - 15:21, 12 May 2025
  • 六道 (section 恶道)
    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 《大法門經》(眾經同本異譯):「復五趣,是佛所說:謂地獄、餓鬼、畜生、人、天」 《大毘婆沙論》卷172:「已說五趣一一差別,於彼中有阿素洛今當說。謂有餘部立阿素洛為六趣,彼不應作是說,契經唯說有五趣故。」...
    22 KB (3,927 words) - 20:55, 13 March 2025
  • 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 《大史》五章第三次结集:初始,以摩诃迦叶为首的大长老们进行的正确结集,被称为上座部结集。在最初的一百年中,只有上座部一派,以后才逐渐产生了其他的学派。被参加第二结集的长老们谴责的恶比丘,共有一万人。他们建立了名为大众部的学派,以后又产...
    38 KB (5,999 words) - 03:00, 29 March 2025
  • 世佛:又名縱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燃灯佛(又名「定光佛」、「錠光佛」等)在已過去的莊嚴劫為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前的佛,曾在過去世授記釋迦牟尼未來將成佛,是授記釋迦牟尼佛之師。許多佛、菩薩都曾是燃灯佛弟子。 釋迦牟尼佛是現在賢劫的...
    5 KB (704 words) - 15:31, 6 December 2023
  • 上座部佛教 (category 使用了种注音方式的页面)
    出經典與戒律。由於他們人數眾多,後世因此稱他們為「大眾部」。這是佛教僧團分裂的開始,揭開了「部派佛教」時期的序幕。 在阿育王時期,邀請目犍連(不是那位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子帝須長老來首都華氏城,召集一千名上座部長老,進行第三次結集...
    31 KB (4,663 words) - 16:07, 7 July 2025
  • 梵文tri-和巴利文ti-意義爲“”,和英文three同源。piṭaka義爲“籃、篋”,指載著經文的籃子。合稱即比喻種經文,即經、律、論。 释迦牟尼(世尊)般涅槃之後,弟子為能維持佛陀所傳的教理,由上座長老摩訶迦葉主導,選拔五百位阿羅漢代表,於王舍城外的七葉窟召開佛典的編大會,稱為“第一結集”或“五百結集”。...
    8 KB (1,169 words) - 10:20, 20 April 2024
  • 佛塔是積德行善,造福百姓。後來,阿育王的一子一女相繼出家,佛教傳播至印度全境並向外傳播到斯里蘭卡與孟族地區。 第三次结集的记录仅保存在南传佛教的文献中,没有其他资料可供印证,故有学者对这集结持怀疑态度。根据南传佛教的资料,这次集結发生在阿育王时代,由目犍连子帝须主持,集合了一千名阿罗汉,历时九个...
    31 KB (5,343 words) - 05:01, 8 December 2024
  • 寶之家」,思考阿毘達磨之內容,《法句經‧故事》記載:佛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舍利弗,並命令舍利弗將論藏阿毘達磨傳給其他弟子。 以大迦葉尊者為首的五百阿羅漢第一結集時,將論藏阿毗達摩之論母(Mātikā)歸入《小部》。 第三次結集時,論藏阿毗達摩七部論《法論》(Dhamma-saṅganī)、《分別...
    34 KB (5,585 words) - 14:18, 27 April 2024
  • 三昧,只是著重於 出世道的出發於厭離,終於不願後有生死的相續而解脫。在聖道中,依無常(苦)而引發的厭離 (無願),是有重要意義的。」 《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大智度論》卷十五:復菩薩雖未得無漏道,使未斷。能信無漏聖法及種法印。 一者,一切有為生法無常等印。 二者,一切無為生法無我等印。 者,涅槃實相法印。...
    16 KB (2,813 words) - 06:55, 25 November 2024
  • 到斯里蘭卡弘法的傳說。 章(「摩訶摩多王系」),講述摩訶摩多王世系和佛教開創者釋迦牟尼的家世。 四章(「第一、第二結集」)及七章(「第三次結集」),講述佛教結集的情況,並詳細記載了第二集結後佛教分裂成十八個部派的情況。 五章(「學派及師資相承」),敍述佛涅槃後的學派及傳承。...
    8 KB (1,064 words) - 13:54, 21 February 2025
  • 乘次第: 如聲聞乘中,初說布施、持戒、生天、五欲過患、在家苦惱、出家利樂、說苦諦、諦、滅諦、道諦、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不壞解脫、說諸無礙。 辟支佛乘中亦說:我、我所物,多有過患、捨此過患之物得大利益;在家為過惡、出家為利益;...
    9 KB (1,847 words) - 01:12, 24 June 2023
  • 在釋迦牟尼般涅槃後,大迦葉聯同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召開第一結集,由尊者優婆離誦出戒律,結成在會中將波羅提木叉結成戒經,尊者阿難誦出經。經與律形成出家僧侶與在家居士共同遵守的最高成文規章。但是僧團中對於戒律仍然有不同的看法,在釋迦牟尼般涅槃後百年,僧團中因為十事非法的爭議,召開了第二結集。僧團在第二...
    8 KB (1,247 words) - 21:56, 11 April 2025
  • 世佛之过去佛,为释迦牟尼佛之前的佛,地位极尊,而来世佛则为“弥勒佛”。因燃灯佛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称为燃灯佛,又名定光如来、锭光佛、普光佛,或加古字作燃燈古佛等。 《增一阿含經》記載燃燈佛(定光如來、燈光佛)曾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未来将成佛,是为释迦牟尼佛授记之师。曾有一...
    7 KB (1,022 words) - 10:15, 26 May 2025
  • 大藏经 (category 使用了种注音方式的页面)
    大藏(zàng)經為佛教經典的總,簡稱為藏(zàng)經(佛教或道教的經典曰「藏(zàng)」),又稱為一切經,梵語:Tripitaka。有很多个版本,比如乾隆藏、嘉兴藏等,按使用文字可分為漢文、藏文、巴利語大體系,這些大藏經又被翻譯成西夏文、日文、蒙文、滿文等。...
    10 KB (1,470 words) - 17:05, 29 June 2025
  • 出現,為宾头娑罗與阿育王的尊號之一。 梵語cakravartin是個性狀複合詞(Bahuvrihi),字面直譯為「輪子轉動的那位」,來自於「他的戰車輪子將壓碎一切反抗者」。 印度教和佛教傳說中,轉輪王被認為具備神聖的十二相。分為金、銀、銅、鐵四者。統治四大部洲稱金輪王,統治...
    4 KB (478 words) - 03:28, 21 May 2024
  • 相傳六因論原出自於《增一阿含經》,但最早提出此學說的為迦多衍尼子。六因論的前身是四緣說。 以世來區分,六因之中,徧行因與同類因通於過去,與現在二世,但不通於未來;而異熟、相應、俱有通於過去現在未來世。無為法中的能作因,超越世,不墮於世;而有為法的能作因,則在世中遍有。 果是指有因有缘而生、有因有缘而报的结果,又称果报。...
    7 KB (1,288 words) - 06:01, 14 April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