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運動為唐宋兩代改革文章體裁的運動,主要目的在於扭轉寫作駢文的風氣,改為學習三代兩漢的古文。 唐朝的駢文過度要求排比、對偶、用典以及格律,缺乏實用價值,於是唐初陳子昂、張說等人開始提倡復古的言論,同時期的文人,例如李華和蕭穎士等也開始排斥駢儷浮華的風氣,這段時期可以稱為古文運動的先驅時期。...
    6 KB (923 words) - 20:46, 12 December 2023
  • 唐初陳子昂等人已倡古文,韓愈倡古文運動,柳宗元和之,後至宋歐陽脩任科舉考官,提拔古文人才,古文運動方告成功。因为他们标榜先秦、西汉的文章,因此称为“古文”。明代前七子、後七子、唐宋派皆對古文的規律,有其獨特的見解。 清代桐城派對古文更加嚴格要求,方苞所謂:“古文...
    5 KB (721 words) - 08:31, 7 October 2024
  •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府河阳县(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朝官員、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推行者,合稱「韓柳」。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八代:東漢、魏、晉、宋、齐、梁、陈、隋)。散文、诗,...
    32 KB (5,307 words) - 02:22, 27 June 2025
  • 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八位散文家的合稱。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別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譽。故可用「唐有韓柳,宋為歐陽、三蘇和曾王」概括。 歐陽修、蘇軾、曾鞏和王安石四位,又稱古文宋四家。...
    7 KB (374 words) - 17:06, 13 April 2025
  • 古文者大為有益。 康熙三十四年端午節(1695年6月16日),吳興祚為書做序,且「亟命付諸梨棗」,因此就有了《古文觀止》最早的刻本。 古文出自唐代文人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与六朝时期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的概念。古文运动...
    42 KB (1,121 words) - 08:30, 7 October 2024
  • 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曾積極參與范仲淹所領導的慶曆新政政治改革。文學方面,歐陽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韓愈、柳宗元所倡導之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及推動者,為古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其散文風格平易自然,韻味深美,詩歌風格平易清新,為宋詩奠下基礎,其辭賦創立文賦的新體裁,使中國辭賦有柳暗花明的新發...
    44 KB (5,369 words) - 20:44, 28 June 2025
  • 長期流放,身心寂寞痛苦,十年後改授柳州刺史,卒於官,享年四十六歲。 柳宗元以文學、思想、經學、宗教等領域的成就著稱。柳宗元在古文派中與韓愈齊名,為唐代古文運動領袖,而古文運動的先驅是陳子昂 ,提倡「文以明道」,作品永州八記堪稱山水遊記典範之作,為中國遊記文體的先河,影響深遠;傳記與寓言亦各有佳作存...
    41 KB (6,010 words) - 18:54, 1 July 2025
  • 究,然其因为文章受限於追求藝術技巧之故,适于写景抒情作曲,而不适于正式敘事與紀錄事件。也有後人評論說其為了數量對稱,廢話或是裁減太多,才會有後來的古文運動。 源自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駢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釋:“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四六文名稱源於唐末李商隱的著作《樊南四六甲乙集》,之後始得名。...
    7 KB (1,178 words) - 12:21, 6 December 2024
  • 文言文 (redirect from 古文)
    发展。至中國唐宋時期,漢語的口語与先秦时期口语差异更加明显,这時,有三种书面语: 一种文言文是模仿上古汉文书面文献的书面语,如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即古文運動的作品; 另一种是在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如西漢《史記》、東漢佛經翻譯、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寫法; 第三種則是各語言白話的源頭,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话本等。...
    27 KB (3,307 words) - 07:37, 28 June 2025
  • 古文運動,力圖以樸實明暢的散文,取代華而不實的駢文,因此易寫、易讀的散文,在唐詩盛行的時代,曾一度風行起來,不過到了晚唐、五代,古文運動漸趨衰落。 韓愈的創作,語言明快暢達,文氣充厚貫注,不論論說、敘事、抒情,都有極高的成就。古文運動...
    19 KB (2,614 words) - 12:40, 10 April 2025
  • 古文可能指: 文言文,相對於白话文而言;在日本,古文也包括漢文文言文。 古文 (文學),原指先秦、秦代、兩漢以來的散文。後指自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人古文运动之後所產生的一種散文體。 古文 (文字)《说文解字》中,秦以前的文字。 古文經,是指孔子家族等人,所藏的先秦古代文字本經書,延伸出一種學派。...
    580 bytes (85 words) - 14:23, 31 December 2018
  • 新樂府運動是由白居易、元稹等共同提倡的文學改革運動,與韓愈、柳宗元提倡的古文運動相互呼應。「新樂府」是唐人自立新題的樂府詩,與漢樂府的主要不同之處在於,新樂府不入樂。至於運動宗旨則是在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大大強調了詩歌的社會功能和諷諭作用。 經歷安史之亂後,唐朝社會動亂、政治腐敗,...
    2 KB (373 words) - 07:14, 22 July 2025
  • 陳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縣(今四川省射洪市)人。唐代詩人,是唐詩革新、古文運動的先驅者。方回在《瀛奎律髓》說道:「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故有「唐詩詩祖」之稱。因其诗“风格激昂,词意高俊”,有汉魏之风,故被称为诗骨。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8 KB (1,267 words) - 03:05, 2 April 2025
  • 缺點:「居大位而不能康濟天下,又不引退以讓人,久妨賢路,能無愧乎?」李沆表示自己想退休「奈上未允,不敢去也。」文学上,以继承韩愈、柳宗元自许,倡导古文运动。景德元年(1004年)7月23日,病逝,时年58岁。噩耗传来,真宗当即痛哭说:「沆为人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有《河东先生集》。 欧阳修《归田录》...
    2 KB (175 words) - 09:56, 17 April 2025
  • 基督教:基督教基要主義 伊斯兰教:萨拉菲运动 在传统艺术、建筑及设计领域,复古主义指的是重振早期的時代音樂或文化形式。 复古风格(英語:Retro style)特指当代设计中对20世纪中期设计风格的模仿。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 梁启超、康有为:『尊孔复古』 傳統 怀旧 保守主义...
    755 bytes (80 words) - 06:10, 5 July 2025
  • 古文運動,他雖然贊賞楊億的文章,卻批評西崑體駢文末流「浮薄」,西崑體從此衰落。 宋代文學:西崑體. [2007-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5).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3),頁79。 東英壽著,王振宇等譯:《復古與創新——歐陽修散文與古文...
    1 KB (153 words) - 05:10, 17 February 2025
  • 桐城派的基本理論,是從方苞開始建立的。他繼承唐、宋古文運動「文」「道」合一的主張,強調「義法」,「義」即「言有物」,指文章應有內容,「法」即「言有序」,指寫文章要講結構條理。方苞以六經、論語、孟子為文章最早的根源,其次為左傳、史記;其次為唐宋八大家,最後是明朝的歸有光。 方苞主張為文應追求雅潔,主張古文...
    7 KB (1,140 words) - 09:25, 3 December 2021
  • 其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繪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也是公认韻文散文造诣皆傑出的大家。蘇軾的散文為唐宋四家(韓柳歐蘇)之末,與唐代的古文運動發起者韓愈並稱為“韓潮蘇海”,也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更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蘇軾之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
    71 KB (11,813 words) - 12:04, 27 June 2025
  • 胡风的影响,也接納各個民族文化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其文學發展達到高峰,以詩最有興盛。當時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等。且有推行古文運動的韓愈。其史書與唐傳奇(文言短篇小說)也十分發達。由於吸收了西域特徵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後朝代都迥然不同,其壁畫、雕刻、書法與音樂都很發達。唐...
    175 KB (24,123 words) - 05:18, 11 June 2025
  • 期稟承了晚唐風格,用詞浮艷,常作唱和酬答之用。隨著王禹偁關注民生,朝廷又偏重儒學,文學作家開始注重儒家說教功能,但成就不高。直到歐陽修帶起的第二次古文運動,文人才以平實的語言來創作,加上內容多反映生活時弊,雅俗共賞,文學創作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各種文體,互相影響,有破有立,而且派別林立,題材眾多,並...
    31 KB (4,751 words) - 20:15, 31 October 2024
  • 、補亡先生,大名人。北宋初年文学家、政治人物及军事人物,曾經由文职改任武职,累官至如京使,死后被追封为河东县开国伯。著有《河東文集》十五卷,为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反对晚唐、五代的文风,提倡韩、柳乃至先秦散文。 柳开之父柳承翰,于后周乾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哥哥柳肩吾也曾任监察御史。柳开生于后汉乾佑元年(...
    15 KB (2,993 words) - 09:06, 3 July 2025
  • 史館修撰,因劉晏事,貶巴州司戶參軍。貞元元年(785年),任太常博士等職,屢遭讒言。貞元年間曾任福州刺史,《全唐文》錄其文章。 在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前,柳冕已率先反對南朝駢儷文體,主張復古,強調尊聖、宗經,以儒道來指導文學,所謂“文章本於教化,形於治亂,繫於國風。”。雖然如此,他的散文創作成績並不佳,因此影響甚微。...
    1 KB (172 words) - 13:29, 29 May 2024
  • 古文经学兴起。 古文经学所依据的经书一般都是西汉中期以后在民间发现的古书,以魯恭王發孔子宅之經書為主,因其是用战国六國及以前的古文字所书写,故称之为古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并不仅仅是文字篇章的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的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
    19 KB (3,256 words) - 13:22, 5 July 2025
  • 运动并广泛开展扫盲运动,主导修订了《五四宪法》,此后参与规划一五计划、三线建设等经济建设方针并大幅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包括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规划;与此同时,他也发动或主导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如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肅反運動、反右运动、大跃进、四清运动...
    137 KB (15,903 words) - 11:54, 15 July 2025
  • 李華和蕭穎士是唐朝最早的古文運動啟蒙者,但當時尚不成氣候。直到韓愈、柳宗元、韋中道、皇甫禔等人和其學生李藩等人開始初成氣候。唐朝的古文直到唐末至北宋初又因駢文和西崑體盛行沒落,直到歐陽脩、曾鞏、三蘇、王安石等人再度將古文發揚光大。 李孝威,隋朝尚书左丞 李太冲,唐朝祠部郎中...
    4 KB (592 words) - 12:49, 24 May 2025
  • 王敬轩 (category 新文化运动)
    王敬轩,为一个‘文学革命’阵中的战斗者。”所谓王敬轩并非真有其人,而是钱玄同的化名,钱本人是新文化运动积极分子,他编造这篇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文章,是故意制造一个争论事件,激发读者的兴趣。文中重点攻击古文桐城派,和白话文的批评者林纾。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程巍:《“王敬轩”案始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读书报...
    1 KB (187 words) - 21:21, 12 May 2025
  • 口语 (section 口语运动)
    古文和古音而寫。或者,由于口头语结构相对散乱,如又缺乏语言环境,可能造成歧义与费解。因此,越正规的场合,人们越喜欢使用书面化的语言。书面语較能傳承訊息,但口头语較能夠充分表達。 古代中文(古文、文言文)与口头语(白话)在初時差别並不大[來源請求],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分別漸見,及至民初,白话文运动令口头语的写作得以普及。...
    2 KB (389 words) - 11:15, 9 January 2025
  • 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1921年發表《國語文法概論》,等等。這些文章進一步從理論上闡述了白話運動的意義和方向。 白話運動也招來一些批評,钱玄同的《文学革命之反响》与刘半农的《驳王敬轩书》演假双簧辯論,古文家林紓反對說:“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
    118 KB (19,435 words) - 14:14, 13 May 2025
  • 《梁書·列傳》二十六個(包括〈儒林〉〈文學〉〈處士〉〈良吏〉四個類傳) 《陳書》兩個:陳高祖和陳世祖 清朝學者趙翼於《二十二史劄記》中,指出姚察父子以古文寫作梁、陳二書,認為二人是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比韓愈早了二百多年。 [在维基数据编辑] 《陳書·卷27》,出自姚思廉《陳書》 《南史·卷69》,出自李延壽《南史》...
    4 KB (319 words) - 13:01, 30 September 2023
  • 古文,詩只是古體詩,工於聲律的律賦,四六駢儷文,近體詩等完全沒有收錄。姚鉉其實是宋初古文運動的一員。中唐時期以韓愈為首的古文運動,為對抗當時只重形式聲律的駢文,提倡形式自由的散文。只晚唐雖曾一度衰落,至宋初,柳開,王禹偁,穆修及姚鉉重新提倡古文,其後承繼古文運動...
    98 KB (13,872 words) - 11:44, 6 June 2025
  • 哀江南賦》、《小園賦》、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 唐代盛行科举考试专用的律赋,律賦過份注重音韻的協調,與對偶的工整,文學價值不高。中唐至宋朝古文運動興起,則趋向散文化的「文赋」,又稱「散賦」,比較有文學價值,文賦的特點是:廢棄駢律的限制,駢散結合,形成一種自由的體裁。精彩的作品有杜牧的《阿房宮...
    6 KB (1,077 words) - 00:09, 20 March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