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型是丹麦物理学家尼斯·于1913年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此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來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對於計算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給出了理論解釋。模型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取得的重要成就,对原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初期,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提出能量...
    16 KB (2,613 words) - 19:36, 1 December 2023
  • 斯·亨里克·达维德·(丹麥語: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一译尼斯·博,丹麦物理学家,1922年因“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而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發展出原子的模型。这一模型...
    84 KB (10,985 words) - 01:12, 20 June 2025
  • 因为它使得科学家必须从两套数学公式中选择。 1913年的模型成功的使用量子解释了原子光谱。爱因斯坦刚开始很怀疑,但很快就接受了它。模型使得现实无法被详细地描述,但是爱因斯坦容忍了这个缺点,只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它还没有完成。确实,这个模型需要电子能够从一个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轨道(在获得能量时远离...
    11 KB (1,677 words) - 05:08, 7 June 2025
  • 原子理論 (redirect from 原子模型)
    模型也为氢原子光谱提供了理论解释。 模型存在一定的理论缺陷:它只能解释氢原子的光谱,对于多电子原子的光谱的解释并不成功。随着分光成象技术进一步完善,氢光谱亦出现了模型所不能解释的谱线。1916年,阿诺·索末菲将模型中电子的圆轨道推广为椭圆轨道来解释氢光谱新出现的谱线,但这令模型...
    32 KB (4,335 words) - 05:13, 3 July 2025
  • 實際上規範色子的規範變換是可以準確地利用一個稱為「規範群」的酉群去描述。強相互作用的規範群是SU(3),而電弱作用的規範群是SU(2)×U(1)。所以標準模型亦被稱為SU(3)×SU(2)×U(1)。 在眾色子中,只有希格斯色子不是規範色子。而負責傳遞引力相互作用的色子——引力子則未能被包括在標準模型之中。...
    20 KB (1,836 words) - 05:29, 4 July 2025
  • 模型与莫特森发展出一套与实验結果高度一致的詳細理论。他与父亲尼斯·是四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父子之一。 奥格·尼斯·1922年6月19日生于哥本哈根。他的父亲是物理学家尼斯·,母亲是玛格丽特·...
    23 KB (2,449 words) - 12:38, 5 June 2025
  • {\frac {1}{137}}} 。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发表了原子模型原子模型假设电子只能在一系列特定能量的轨道上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上时,就会发射或者吸收与能级之间能量差相对应的光子。原子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线的分布规律。...
    11 KB (1,963 words) - 15:10, 26 December 2024
  • )、一个可见光系列(巴耳麥系)和其它的红外线系列组成;而按照經典理论原子的发射谱应该是连续的。 1913年,尼斯·提出了模型,这个模型引入量子化的概念來解釋原子结构和光谱线。认为,电子只能在对应某些特定能量值 E n {\displaystyle E_{n}} 的轨道上运動。假如一个电子,从一个能量比较高的轨道(...
    68 KB (9,452 words) - 19:12, 18 December 2024
  • 希格斯色子(英語:Higgs boson)是標準模型裏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色子,自旋為零,宇稱為正值,不帶電荷、色荷,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希格斯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根據希格斯機制,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耦合而獲得質量。假若希格斯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斯場應該也存在,而希格斯機制也可被確認為基本無誤。...
    93 KB (12,047 words) - 19:51, 4 July 2025
  • Uts (section 模型)
    未解決的化學問題: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137的化学结果是什么?根据狭义相对论和模型,此时1s电子的速度将会超过光速。Uts将会成为最后一种化学元素吗? Untriseptium(化學符號為Uts)是一種尚未被發現的化學元素,原子序數是137。直到这个元素被发现、确认并确定了永久名称之前,Untri...
    18 KB (1,736 words) - 01:02, 4 June 2025
  • 一个标准的例子是专门预测氢原子谱线波长的里德伯公式。於1888年被提出,这公式可以準確地预测莱曼系的波长。可是,一直到1913年,尼斯·发表了他著名的原子模型以后,科学家們才搞清楚为什麼这公式会如此地准确。 经验主义(哲学上的用法和历史) 莫塞萊定律 实验式. 术语在线.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3 KB (424 words) - 03:56, 10 March 2025
  • 个体为本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计算语言学 决策场理论 动力系统认知模型 膜运算(英语:Membrane computing) 本体 (信息科学) 程式語言理論 代理模型 模型 微尺度和宏观模型(英语:Microscale and macroscale models)...
    1 KB (153 words) - 07:43, 11 March 2022
  • 路德维希·爱德华·兹曼(德語:Ludwig Eduard Boltzmann;1844年2月20日—1906年9月5日)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作为物理学家,他最伟大的功绩是发展了通过原子性质(如原子量、电荷量、结构等)来解释预测物质物理性质(如黏性、热传导、扩散等)的统计力学,并且从统计概念出發,完美阐释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28 KB (3,831 words) - 01:10, 9 June 2025
  • 原子的发射和吸收光谱中取得了重大成功,是量子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不过,模型只能解释氢原子光谱,对其他稍复杂的原子光谱就毫无办法,它创立之时人们还没有自旋的概念,从而模型无法解释原子谱线的塞曼效应和精细结构;模型也无法说明电子在两条轨道之间跃迁的过程中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泡利批评這為“糟糕的跃迁”。...
    235 KB (33,042 words) - 17:52, 18 May 2025
  • Humphreys,1898年2月17日—1986年11月22日),美国物理学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阿萊恩斯。1940年代在美国海军的放射线检测部门任职。1953年发现了氢原子光谱的韓福瑞系。 英语人名Humphreys在现代人名翻译中译作“汉弗莱斯”,但在指该物理学家时约定俗成译作“韩福瑞” 巴耳末系 里德伯公式 模型...
    775 bytes (90 words) - 14:35, 21 October 2020
  • 根据库仑定律,电子在小尺度下会被质子强烈吸引,于是他认为电子在绕着质子做圆周运动。 1913年,尼斯·结合了卢瑟福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化概念提出了模型。 电子只有在特定的轨道下在可以稳定存在,并且不向外发光。 当电子在轨道之间跃迁时,电子可以发射或吸收光,光的波长取决于不同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16 KB (2,417 words) - 03:24, 4 July 2024
  • 射电天文已经观测到了n≈630的里德伯原子。 当原子处于基态时,尽管不同原子的质量差别很大,而原子半径相差不大。而里德伯原子的主量子数n很大,根据模型,电子的轨道半径: r n = n 2 ε 0 h 2 π m e e 2 {\displaystyle r_{n}=n^{2}{\frac {\varepsilon...
    3 KB (580 words) - 17:34, 12 January 2021
  • 恩於1882年生於德意志帝國布雷斯勞(今波蘭弗羅茨瓦夫),1904年進入哥廷根大學。他在那裡完成了有關湯姆森原子模型的論文。1918年,他與弗里茨·哈伯對金屬與鹵素形成離子化合物的過程進行了探討,後來此機制被命名為恩-哈伯循環。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76 KB (8,920 words) - 15:58, 13 July 2025
  • 在物理學中,W及Z色子(boson)是負責傳遞弱核力的基本粒子。它們是1983年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現的,被認為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一大勝利。 W色子是因弱核力的“弱”(Weak)字而命名的。而Z色子則因是“最後一個要發現的粒子”而名。另一個說法是因Z色子有零(Zero)電荷而得名。 W色子有兩種,分別有...
    7 KB (1,050 words) - 02:27, 11 January 2025
  • 玻尔–范莱文定理(英语:Bohr–van Leeuwen theorem) 模型 磁子 半径 107号元素𨨏 小行星3948星 月球上的环形山 哥本哈根大学的尼斯·研究所 美国物理联合会的尼斯·图书馆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附近的大街Route Bohr Names and...
    2 KB (214 words) - 02:18, 31 March 2025
  • 兹曼大脑(Boltzmann brain)是在熵的随机涨落中,由于极罕见地脱离热力学平衡状态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体。该理论是一个物理学的思想实验。例如在牛顿力学中,理论上,所有的原子都可以通过反弹然后与另一个原子结合的方式,在纯粹的偶然机会下组装成一个功能正常的人脑(尽管在平均概率上,需要经过的时间比我们目前宇宙的有生之年还漫长)。...
    17 KB (2,555 words) - 18:23, 23 June 2025
  • 色–爱因斯坦凝态(Bose-Einstein condensate)又称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简称爱凝聚态,是色子原子在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物质状态(物态)。这种大量具有色统计性质的粒子,如同原子“凝聚”到同一状态,称为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20 KB (2,361 words) - 17:44, 17 December 2024
  • 述物質而對於經典理論做出的任何修改,其所獲得的結果當延伸至宏觀層級時,必須符合通過多次實驗檢試的經典定律。 尼斯·於1920年表述出對應原理,但他先前於1913年在發展原子的模型時,就已經使用到這原理。 更廣義地,對應原理代表一種信念,即在大量子數極限下,新理論應該能夠在舊理論的工作區域內複製已建立的舊理論。...
    19 KB (3,038 words) - 17:08, 13 July 2025
  • n'=n+1,n+2,n+3\cdots } 其中RA是该种元素的里德伯常量,Z是该种元素的核电荷数。 里德伯公式只是一个经验公式,里德伯未能深入探究这一公式所蕴涵的物理意义。直到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尼斯·创立了模型,里德伯公式的物理含义才得到合理的解释。 模型 里德伯常量 21公分線...
    5 KB (798 words) - 07:23, 21 May 2025
  • 在统计力学中,模型(Potts模型)是易辛模型的推广,它描述晶格上的自旋。 模型可应用于铁磁性和固态物理学。 模型的哈密頓量是: H p = − J p ∑ ( i , j ) δ ( s i , s j ) {\displaystyle H_{p}=-J_{p}\sum _{(i,j)}\delta...
    3 KB (398 words) - 06:36, 6 February 2024
  • 斯·於1913年提出了原子構造的波耳模型,其中電子環繞着原子核運轉。模型中提及電子只會在特定的幾個距離(視能量而定)環繞原子核運轉。而最簡單的原子──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軌道,該軌道也是電子可運行的最小軌道,其能量是最小的,從原子核向外找到此軌道的最可能距離就被稱為波耳半徑。...
    3 KB (575 words) - 05:07, 7 October 2024
  • 当尼斯·为重构氢原子结构而创立了模型的同时,莫塞莱定律也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模型,极大地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这一理论完善了欧内斯特·卢瑟福和安东尼斯·范登布勒克(英语:Antonius van den Broek)的模型...
    16 KB (2,248 words) - 00:32, 29 April 2024
  • 模型更适用于无监督的任务,如分类和聚类。 典型的生成模型包括: 高斯混合模型和其他混合模型 隐马可夫模型 随机上下文无关文法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AODE分类器 潜在狄利克雷分配模型 受限兹曼机 如果观测数据是由生成模型中采样的,那么最大化数据似然概率是一个常见的方法。但是,大部分统计模型...
    2 KB (395 words) - 05:23, 21 February 2024
  • 兹曼机才变得知名。受限兹曼机在降维、分类、协同过滤、特征学习和主题建模中得到了应用。根据任务的不同,受限兹曼机可以使用监督学习或无监督学习的方法进行训练。 正如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受限兹曼机是一种兹曼机的变体,但限定模型必须为二分图。模型...
    11 KB (1,638 words) - 12:12, 9 January 2025
  • 1913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尼斯·假设了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不连续)。这就是著名的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是:电子只能占据原子核外的特定轨道这些轨道能够在对单一元素的原子的光谱分析后得出,並且移動中的電子並不向外放出電磁輻射。 指出了光微粒说和光波动说都不能独立的说明经...
    68 KB (10,361 words) - 17:17, 8 February 2025
  • 兹曼常数。该方程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双电层理论的Gouy-Chapman模型中,在这个模型中离子在电极表面附近的分布被认为是遵从兹曼分布。如今该方程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电解质溶液体系性质的计算和分子模拟中,特别是生物体系中各种大分子(例如核酸和蛋白质)在溶液中电荷分布和溶解自由能的计算。 泊松-...
    5 KB (1,055 words) - 17:36, 22 September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