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語法概指現代漢語語法成型之前歷史上的古漢語形式(尤其是上古、中古漢語以及書面語文言文)的詞法和句法體系。以上古汉语为例,其大致范围囊括了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初)到秦朝建立之时(公元前221年)的汉语形式,这一时期的汉语也成为了日后文言文的前身。而在广义上,“上古汉语”一词则可指代从西周一直到东汉末年(公元220年)期间的汉语。...
23 KB (2,457 words) - 02:13, 14 May 2025
語法書。該系列有一本1620年的《漳州話語法》(Arte de la Lengua Chio Chiu)倖存,乃現存最早的漢語語法書。 1898年《馬氏文通》是世上第一部以中文(文言文)寫成的語法書(研究的是言文語法文),打破了中文學術圈裡只研究漢語...
30 KB (4,330 words) - 12:11, 22 March 2025
古代漢語是与现代漢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祖先及其后代在古代的语言。一般人心目中的古代汉语的面貌在语音上为唐诗宋词等韵文,文字上体现为王羲之、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等人的书法作品,词汇和语法则为先秦到明末清初的文言文。 直到現在,学术界還沒有對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
7 KB (1,031 words) - 05:09, 7 February 2025
有個別字詞的讀音有些微分別。書面共通語通常指現代官話白話文。 漢語圈的中小學多有中國語文科,教授漢字、漢語語法、文學,又稱語文課、中文堂、國文課、華語課。現時,在中國大陸,漢語標準為普通話——以北京話为标准语音、以官話白話文著作作为語法規範,並以此教授語文課(香港称「中國語文科」、台湾称「国文科」...
79 KB (10,626 words) - 10:32, 28 June 2025
等;文言文中則有:之、乎、者、也、矣等。 漢語中,助詞與連詞、介詞、嘆詞同屬於虛詞,不能表示概念,但是可以表示語法結構或是各種語氣。在句子中沒有實在的意義,也沒有統一的語法功能,不能單獨使用,是獨立性最差的一種詞。在白話文中,大多數的助詞都會讀為輕聲。 漢語的助詞分為結構助詞、時態助詞和語氣助詞三種...
12 KB (1,460 words) - 05:11, 16 June 2025
在歷史語言學中,漢語史即是漢語的各種變體隨時間的變化歷史,包括語音、詞彙、語法等現象及其歷史演變規律。學者們針對這些語言現象及其內部規律進行研究,依研究範疇可分為語音史、詞彙史、語法史三大部分。而漢語語音史又較詞彙史及語法史更具重要地位,相關的學門為漢語音韻學。 目前已知最早的漢語...
30 KB (4,051 words) - 15:51, 10 June 2025
現代標準漢語,亦稱新國音、國語、標準官話、標準漢語、華語,是一種漢語標準語與通用語,以北京官话为基础音、官話白話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與書面文體,廣泛通行於華人地區。 現代標準漢語在各地有不同標準、稱呼與地位,依通行地區分為多套標準:於中国大陆為“普通话”,為法定共通語言;於臺灣為“國語”,扮演著實際官...
99 KB (13,825 words) - 02:06, 6 July 2025
上古汉语指的是周朝至漢朝时期的汉语,繼承自原始漢語,依照演進又可細分先秦音系與漢代音系。因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歷史比較語言學的基础上,因漢字非拼音文字,故不能依據不同時代的「拼法」來推斷古讀音。此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
60 KB (6,994 words) - 15:59, 10 June 2025
左松超,《漢語語法(文言篇)》,五南圖書出版(臺北市),ISBN 978-957-11-5378-0 李佐丰,《古代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5年,ISBN 978-7-100-03667-2 郭錫良等,《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商務印書館,1991年 史存直,《文言語法》,中華書局,2005年,ISBN...
27 KB (3,307 words) - 07:37, 28 June 2025
的學術著作後從歐文意译或自行創造了的漢字詞。所以實際仍是日本人用漢語造漢字詞,對日語來説該類詞實乃借詞,所用語素及語法都來自漢語,但在日語中通常不將漢字詞視作外來語。 另外,近代以來中國人獨立或者與外國人合作翻譯的詞被稱為「華製新漢語」。日本為了吸收西洋文明而有系統地引進中文書刊和字典,這些新詞因...
24 KB (3,092 words) - 06:12, 3 July 2025
漢語變體,或稱漢語方言、漢語分支、漢語族語言、中國方言,是漢語的語言變體。中國大陸學界統稱此等變體為漢語方言。 汉语的發音常随地域而有差别,例如在官话区内(除江淮官话以及部分西南官話外),往往相距数百公里的居民也能勉强溝通;而在華南地区則有着“十里不同音”的说法。在書寫上,古代...
70 KB (6,287 words) - 17:06, 22 May 2025
句子结构,能够相应地表现不同程度的尊重与谦卑(参见下方示例)。 敬语在中国古代,尤其在上层社会中的使用十分普遍。在现代汉语中,已有很大一部古代敬语不再使用。另外,在新文化运动等推广白话文以及消灭传统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古代汉语中的敬语在近代也随之式微。 尽管如此,现代中文仍在很大程度上,尤其于书面语...
11 KB (1,946 words) - 02:48, 10 July 2025
粤语 (category 汉语族)
漢語[需要較佳来源]。 粵語與其他漢語方言相似,也保留着許多中古漢語的語音與詞彙特徵。粵語亦有約兩成或一百至兩百個侗泰語詞汇。有觀點認爲,粵語詞彙上保留諸多半文半白的古漢語詞或語素,用語有文白夾雜特徵。 粵語名稱源於秦人趙陀於古代...
89 KB (9,209 words) - 15:46, 14 July 2025
漢語人稱代詞是指在漢語中指代人物的特有詞彙,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均有其人稱指代的專有詞彙;另外雖日語不屬於漢藏語系,但因日文中借用大量漢字和古漢詞,其中一些人稱代詞影響了日語口語並保留至今。 在中文中,第一人称包括使用中文、汉语的人用于指代说话、书写者自己的人称代词。有时汉语...
15 KB (2,063 words) - 00:39, 10 June 2025
頓號(、)是現代漢語中的標點符號之一,用來標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顿号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用途: 分隔同類的並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逗號短; 分隔汉字序号和內文,如:“一、……二、……三、……”或“甲、……乙、……丙、……”。 中國大陸官方標準指明,頓號用於「句子内部并列词语...
6 KB (641 words) - 15:05, 26 May 2025
標準漢語,今日指現代標準漢語,是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加坡官方語言。 中國歷代政權和主流文學中使用的主導語言和最为通行的口音,即历代汉语的共通語。在不同的时期,共通語往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的称呼。而書面漢語則称为文言文。 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標準語」有繼承性,同時因政权的变迁、定...
14 KB (2,317 words) - 08:48, 7 June 2024
黃嘉略 (section 《漢語語法》及《漢語字典》)
初隨傳教士抵達羅馬及巴黎,協助編撰漢法字典、講解漢語語法及中國哲學,曾任法王路易十四的皇家漢語譯員 ,此後未能返回中國,在當地與一名巴黎女子結婚,育有一女,最終英年病逝,享年仅36歲,估計被安葬於巴黎的一家公墓。 黃嘉略的《中國官話》乃西方論述漢語語法的先驱著作,協助編修的傅爾蒙、費雷萊(Nicholas...
26 KB (4,675 words) - 04:34, 6 June 2025
2016-02-20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3). 協和語:滿洲國混合漢語和日語語法的語言,其中漢語的協和語是漢語混合日語詞彙和語法。 和習:指古代日本人寫漢文時受日語影響而形成的獨特用法,例如「有」、「在」不分(日語同訓)。 候文:使用大量漢字詞,受到漢文影響的日語文語格式。...
6 KB (523 words) - 19:02, 7 June 2025
原始漢語(英語:Proto-Sinitic language),是原始漢族使用的一種祖語,歷史語言學假設所有漢語都擁有共同始祖,並根據這個假設來重建出這種語言。學者一般相信,原始漢語分支自原始漢藏語,之後獨立發展,在商代後期形成上古漢語。 原始漢語的研究相當困難,因為缺少文字資料,漢字本身非拼音文字...
13 KB (1,244 words) - 13:11, 12 July 2025
语法体系。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参与下,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才被建立起来。这个系统由21位学者写成了一个纲要,并且合编为《语法和语法教学》。这个系统在全国的中学中普遍使用。后来在高等学校中也是用这个系统来教授语法,并且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 王力 (编). 教學參考意見. 古代漢語 (校訂重排本)...
1 KB (185 words) - 13:40, 20 June 2025
語法和詞彙上會有差異。但兩千年來,漢語的標準書面語都是文言文,甚至影響鄰國如朝鮮、日本、琉球、越南等,形成漢字文化圈。數個世紀以來,文言文漸漸採用口語的語法。然而,到20世紀,文言文與任何現代漢語變體都截然不同,必須分開學習。學習文言文者,無論諳何種漢語...
19 KB (2,182 words) - 04:52, 8 July 2025
西班牙語、羅馬尼亞語的祖語世俗拉丁語的大部分特徵都以古代拉丁文文獻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又如,現代漢語的絕大多數方言都是先秦漢語的直系後代,而先秦漢語的歷史文存也非常的豐富。雖然漢字不直接表音,對上古漢語語音體系和形態特徵的構擬相對困難,但是詞彙和語法等語言元素都被相當完好地記錄了下來。再如斯堪的納維亞...
6 KB (676 words) - 22:47, 4 July 2025
王力 (语言学家) (category 汉语语法学家)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中国语言學史》 《中國現代語法》 《中國語法理論》 《中國古文法》 《中國音韻學》 《楚辭韻讀》 《詩經韻讀》 《詞類》 王力的论著汇编成《王力文集》。 王力也在漢語方言上用力頗多 ,他既著有對具體方言的調查研究 ,也結合音韻學研究,以及推廣普通話的實際需要,拓寬了漢語方言調查研究的領域...
16 KB (1,755 words) - 09:02, 16 April 2025
汉语音韵学(historical Chinese phonology)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语音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属語言學的分支;在漢學研究語境下常省略「漢語」而直接简称为音韵学、声韵学。 漢語音韻學研究漢語語音從古至今的變化,因此現代語言學把它歸類於歷史語言學(歷時語言學);與之相對的是研究某...
21 KB (3,231 words) - 14:59, 14 July 2024
吏讀文之中名詞、動詞詞根等實義部分使用漢字,表示語法功能的部分主要使用吏讀。但名詞、動詞部分也有使用吏讀的例子。朝鮮半島剛傳入漢字的一段時間使用正規的漢文,但其後出現了按朝鮮語語序排列漢字的「誓記體」(서기체)模擬漢文。可以認為在此種模擬漢文中補充語法要素後,即形成吏讀。 吏讀之中出現的漢字讀法主要是從古代...
4 KB (507 words) - 04:07, 12 July 2025
第三人稱 (category 語法性別)
,不過是語法傳統中的一部份,因為那些語言中,大部份(或是所有)名詞已有區分陰性及陽性(語法上的性別),而且其形容詞也會隨名詞的性別而有所變化。有些語言沒有語法上的性別,但有區分性別的第三人稱,例如英语、南非語、漢語、Defaka語(英语:Defaka language)、克木语、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
21 KB (2,476 words) - 21:33, 1 February 2025
,则统称为「土白」,日常生活中交流使用的白话文,通常指官话白话文。 白話文以各漢語分支的現代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以區别文言文(為春秋時期至20世紀初的寫作規範)。 近代曾假設古代寫作,起源自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漢語口語。此種說法以學者胡適為首,一九二八年出版白話文學史代表,至中國漢代,文言文...
9 KB (1,152 words) - 06:33, 9 May 2025
ISBN 978-0-7923-3867-3. 中古汉语相关 切韵音 廣韻 韻圖 三十六字母 中古漢語聲母 四声 入声 另见 原始汉藏语 漢語史 漢語音韻史 原始汉语 上古漢語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中古汉语 东方语言学 Guillaume Jacques...
42 KB (5,469 words) - 19:37, 14 July 2025
新馬華語 (category 地方化的現代標準漢語)
給當地華語很大的影響,尤其在語法方面。例如標準華語的語法應該是“我先去吃飯”,但粵語的語法是“我去食飯先”;標準華語的語法應該是“先謝謝你”,但粵語的語法是“唔該/多謝你先”。因此,馬新華語便受到了粵語的語法的影響,演變成了“xxxxx先”的語法。 客家人普遍分布在怡保、霹雳、砂拉越的美里以及沙巴...
12 KB (1,632 words) - 19:22, 14 July 2025
个格,南美安第斯山区印第安所使用的克丘亚语则有19个格,而匈牙利语(乌拉尔语系),则有20格以上。 汉藏语系中的漢語諸方言大都属于孤立语,没有格变化,其功能由语序及介词表示。典型如现代汉语,“我打你”和“你打我”这两句的语义区别,完全依靠语序表达,“我”和“你”都不会发生任何形态变化。而有格变化的语言则相反,如德语的...
28 KB (3,572 words) - 05:35, 4 July 2025
周公東征方鼎器壁及器底有銘文。銘文為: 「隹周公于征伐東夷、豐白、尃古,咸【殺?】。公歸【?】于周廟。戊辰,酓(飲)秦酓。公賞【?】貝百朋,用乍(作)尊鼎。」 註:【A?】表示該字可能為A。【?】表示不確定或無法顯示之字。 "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張玉金。 中國古代青銅器列表...
788 bytes (102 words) - 22:23, 22 March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