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反应是指一种抗体与其不相对应的抗原所发生的反应。在免疫反应中,某一抗原一般只能与其本身所对应的抗体相结合,但由于有的抗原性质与另一种抗原物质有些類似,这样它们所产生的抗体将会互相起反應。 杨孝寰等主编,最新科技知识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11,第194页.  缺少或|url=为空 (帮助)...
    619 bytes (100 words) - 12:16, 14 January 2024
  • 偶联反应,也写作耦合反應、偶合反应或耦联反应,是两化学实体(或单位)结合生成一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狭义的偶联反应是涉及有机金属催化剂的碳-碳键形成反应,根据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交叉偶联和自身偶联反应。在偶联反应中有一类重要的反应,RM(R=有机片段;M=主基团中心)与R'X的有机卤素化合物反应,形成有新碳-碳键的产物R-R'。...
    11 KB (1,165 words) - 06:23, 7 May 2023
  • 坎尼扎罗反应(Cannizzaro反应),也译作康尼查罗反应、康尼扎罗反应、卡尼扎罗反应,是无α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分子羧酸和一分子醇的有机歧化反应。意大利化学家斯坦尼斯劳·坎尼扎罗通过用草木灰处理苯甲醛,得到了苯甲酸和苯甲醇,首先发现了这个反应反应名称也由此得来。...
    4 KB (532 words) - 08:00, 7 March 2023
  • reaction),是一个有机偶联反应,是在钯配合物催化下,芳基或烯基的硼酸或硼酸酯与氯、溴、碘代芳烃或烯烃发生交叉偶联。 该反应由鈴木章(日语:鈴木 章/すずき あきら Suzuki Akira)在1979年首先报道,在有机合成中的用途很广,具有很强的底物适应性及官能...
    10 KB (1,217 words) - 12:31, 16 May 2023
  • 铂制成,阳极产生烷烃和二氧化碳,阴极产生氢氧化钠和氢气。羧酸的碳数最好适中,一般在10个左右。反应的副产物有低碳烷烃、酯和醇等。 交叉Kolbe反应在有机合成上非常有价值,其产物是其他方法无法代替的。 反应中,羧酸根离子失去一个电子生成自由基,而后很快失去二氧化碳,生成烷基自由基,两个烷基自由基结合...
    3 KB (371 words) - 15:20, 8 October 2023
  • 酰基α-碳原子进行的酰化反应。有关更广泛定义的克莱森缩合,请见下文“交叉克莱森缩合”。 克莱森缩合反应的核心步骤是一个亲核取代反应,它的具体步骤如下: 1. 一分子羧酸酯在强碱的进攻下失去酰基的一个α-氢原子,这是一个E2消除反应,并得到碳负离子A。 2. A对另一分子羧酸酯的羰基进行亲核进攻,得...
    4 KB (497 words) - 02:56, 1 February 2024
  • 交叉鏈接試劑 的特別化學藥劑,反應形成交叉鏈接的化學反應交叉鏈接也可用來誘發一般的熱塑性塑料,透過曝露在輻射來源,例如曝露在電子束,γ-輻射,或UV光。例如,電子束處理便用於交叉鏈接C類型的聚乙烯。其它類型的交叉鏈接聚乙烯藉由加入過氧化物的過程中,擠壓(A型)或通過加入交叉...
    12 KB (1,848 words) - 23:37, 16 February 2021
  • 速度常數k(可通過起始濃度及反應的半衰期得到)或是熱化學數據卻經常在文本資料中或缺。所以為得到需要的參數,化學信息學技術及裙帶的方法是必須用到的。 在精心制作化学反应原理的不同阶段,一定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其中一种途径会涉及交叉实验。 有机反应#机理 亲核酰基取代反应 邻基参与效应 Finkelstein反应 Lindemann机理...
    3 KB (521 words) - 13:37, 13 April 2023
  • 熊田偶联反应(熊田カップリング,Kumada coupling),又称熊田-玉尾-Corriu偶联反应(熊田・玉尾・コリューカップリング,Kumada-Tamao-Corriu coupling),指烷基或芳基格氏试剂与芳卤或乙烯基卤在镍或钯催化下的交叉偶联反应反应产物为苯乙烯衍生物。 此反应在1972年由熊田誠(日语:熊田...
    5 KB (606 words) - 06:26, 7 May 2023
  • 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这时的羟醛反应及脱水过程可称「羟醛缩合反应」。在羟醛反应中可以参与反应的亲核试剂有:烯醇、烯醇负离子、酮的烯醇醚、醛和其他羰化物。与之反应的亲电试剂通常是醛或酮(包括许多反应变种,如曼尼希反应)。若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不同,反应称「交叉羟醛反应」;若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相同则称「羟醛二聚反应」。 羟醛反应...
    85 KB (10,559 words) - 10:56, 11 April 2024
  • 薗頭耦合反应(英語:Sonogashira coupling,日语:薗頭カップリング Sonogashira Kappuringu,“薗”普通话音“园”),又稱Sonogashira偶聯反應、薗頭反應或薗頭-萩原耦合反应,是一种有机合成中用到的形成碳 - 碳键的交叉偶联反应。 R − ≡ − H +...
    10 KB (1,591 words) - 06:27, 7 May 2023
  • 交叉构象。而在(1R,2R)-1,2-二氟-1,2-二苯基乙烷中,苯基和氟原子均采取邻位交叉构象。根据计算结果,这一构象比反式构象稳定0.88KJ/mol。 有文献报道了在一个全顺式四氟代的分子中观察到了邻位交叉效应。该分子中最后一个氟原子由以下反应引入: 此外由於反式和邻位交叉...
    6 KB (960 words) - 14:53, 30 January 2022
  • 反应混合物中加入盐酸羟胺。 该反应对底物敏感,炔上连有苯基及羟烷基可促进偶联反应的进行。 反应有时会产生自身偶联副产物,导致产率降低和产物分离困难。根岸(Negishi)等报道了一种具有严格配对选择性的钯催化 1,3-二炔锌的交叉偶联方法,可以克服以上缺点。...
    3 KB (500 words) - 06:25, 7 May 2023
  • 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偶联反应(英文:Buchwald–Hartwig coupling),又称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交叉偶联反应、布赫瓦尔德-哈特维希胺化反应,指钯催化和碱存在下胺与芳卤的交叉偶联反应,产生C-N键,生成胺的N-芳基化产物。 此反应是合成芳胺的重要方法。 反应...
    6 KB (815 words) - 12:37, 16 May 2023
  • SN2反应(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是亲核取代反应的一类,其中S代表取代(Substitution),N代表亲核(Nucleophilic),2代表反应的决速步涉及两种分子。与SN1反应相对应,SN2反应中,亲核试剂带着一对孤对电子进攻具亲电性的缺电子中心原子,形成过渡态的同时,离去基团离去。反应...
    9 KB (1,407 words) - 08:15, 3 October 2020
  • 的名字命名。 通过两个羰基化合物的羟醛缩合在反应中原位生成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并进行反应的方法也称为“Beyer喹啉合成法”。 反应可为四氯化锡、三氟甲磺酸钪、碘等路易斯酸或对甲苯磺酸、高氯酸等质子酸所催化。 与同为喹啉合成法的Skraup反应一样,此反应的具体机理亦有争议。2006年 Denmark...
    3 KB (526 words) - 13:38, 13 March 2013
  • 环加成反应(英文:Cycloaddition)是两个或多个不饱和化合物(或同一化合物的不同部分)结合生成环状化合物,并伴随有系统总键级数减少的化学反应。它可以是周环反应或非协同的分步反应。逆过程称为环消除反应。 环加成反应的两种主要类型是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和1,3-偶极环加成反应。...
    6 KB (997 words) - 16:26, 17 September 2021
  • Stille反应,也称Stille偶联反应、Stille偶合反应、右田-小杉-Stille偶联反应(Migita-Kosugi-Stille coupling),是有机锡化合物和不含β-氢的卤代烃(或三氟甲磺酸酯)在钯催化下发生的交叉偶联反应。 X通常是卤素, 比如氯, 溴, 碘. 另外,X可以是类卤素比如三氟甲磺酰基。...
    8 KB (1,074 words) - 10:59, 1 March 2024
  • IV型過敏反应。 I型過敏反应,又称为速發型過敏反应,与过敏有关。 II型過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毒型過敏反应,由抗体介导。 III型過敏反应,又称为血管炎型過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過敏反应。 IV型過敏反应,又称迟发型過敏反应。 有第一、二、三型:體液性過敏反應與第四型:細胞媒介性過敏反應。 第一型過敏反應...
    18 KB (2,634 words) - 23:14, 12 April 2024
  • 3-二甲基-2,3-丁二醇”或“四甲基乙二醇”)。此反应于1859年被威廉·鲁道夫·菲蒂希首次发现。频哪醇偶联反应通常以同分子偶联为主,也可发生分子内交叉偶联反应。 该反应第一步的反应机理是:镁等金属作为还原剂提供电子给羰基,发生单电子还原,形成金属羰基自由基负离子,镁被氧化而形成的Mg+此时稳...
    4 KB (665 words) - 06:28, 7 May 2023
  • 另一种解释认为过渡态分子中的过氧基和非迁移取代基间存在邻位交叉效应,如果较大的基团在过氧基的反面,则形成酯上的取代基和过氧酸的羰基间的邻位交叉效应将减少。因此,大基团总是倾向于迁移到过氧基的反面。 脂环酮中的迁移基团通常不会是伯烷基,不过,在使用CF3CO3H或BF3 + H2O2作为反应试剂的情况下,伯烷基可能会比仲、叔烷基更先发生迁移。...
    26 KB (3,050 words) - 06:33, 8 February 2024
  • 卡斯特罗-斯蒂芬斯偶联反应(Castro–Stephens coupling)指炔化亚铜与芳卤发生交叉偶联,生成二取代炔及卤化亚铜。 这个反应由查尔斯·E·卡斯特罗和罗伯特·D·斯蒂芬斯在1963年发现。 例如,碘苯与苯乙炔亚铜在吡啶中回流反应,得到二苯乙炔。 罗森蒙德-冯布劳恩反应 薗頭耦合反應 化学反应列表 R...
    1 KB (155 words) - 06:25, 7 May 2023
  • 处于单重态,故桶烯重排用丙酮作为光捕捉和传递剂(促使反应发生)。重排最后一步发生了系际交叉跃迁(英语:Intersystem crossing)(ISC)以将单电子翻转至合理状态来形成一个新的σ键。 反应式3. 桶烯到半瞬烯的重排 齊默爾曼重排反应的成功取决于三重态和单重态间主要展现的自由旋转效应(Free-Rotor...
    8 KB (800 words) - 13:10, 20 January 2021
  • 反应分子数为2,则称为双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异种分子间的反应,另一种则是同种分子间的反应反应分子数为4或更高的反应不存在。 任何基元反应反应步骤的动力学级数都等于其分子数,因此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可以通过检查从分子数确定。 化學反應速率 离解 交叉分子束方法 笼效应...
    2 KB (233 words) - 23:44, 29 September 2023
  • 钯或镍催化的芳基、烯基、烷基卤化物或拟卤(如三氟甲磺酸酯)与有机硅烷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 与 Suzuki反应类似,这个反应也需要活化剂,如氟离子(TASF、TBAF)或碱(如氢氧化钠、碳酸钠)。 此反应有诸多优点,包括高原子经济、对环境影响小、有机硅试剂容易储存、易于操作、低毒性、反应条件温和、产率和选择性高以及对其他官能团的耐受性较好等。...
    4 KB (489 words) - 06:26, 7 May 2023
  • 脂肪或芳香羧酸的酚酯都可以发生重排。因取代基影响反应,底物不能含有位阻大的基团。当酚组分的芳香环上有间位定位基存在时,重排一般不能发生。 这个方法是在酚的芳环上引入酰基的重要方法。 弗赖斯重排的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可能有时为分子内的反应,而从交叉实验结果来看可能有时又为分子间的反应。一个接受较广的机理是下图所示涉及碳正离子的机理。...
    5 KB (766 words) - 10:31, 17 December 2017
  • 交叉分子束方法是用來研究反應動態學的一種實驗技術,由兩個不同噴嘴噴發出兩股不同的分子(或原子)束,在一高真空的反應腔中形成交叉,使分子或原子產生碰撞而散射。可以藉此探討化學反應中的分子動力機制,以及偵測出化學反應中的分子碰撞現象 。 在一個交叉分子束的裝置中,首先必須先將兩股汽化的分子(或原子)束的...
    5 KB (612 words) - 10:02, 23 March 2023
  • 交叉反应的抗体即称为是异嗜性抗体。例如在风湿热中,针对A组链球菌细胞壁的抗体也可以与人类心脏组织发生反应造成损伤。 异嗜性抗体,最初特指针对传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中的病原体——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EBV)所产生的抗体这种抗体能使绵羊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
    8 KB (1,111 words) - 21:27, 6 January 2024
  • 反应。克服了做醛的交叉羟醛反应时醛的自身缩合问题。 有关脯氨酸催化的此反应的机理一直存在争议。Hajos (1974) 当时提出反应经过酮半缩胺过渡态进行。Agami (1984) 在反应动力学数据基础上提出烯胺中间体的机理,并且认为在反应过程中,第二个脯氨酸分子参与协助质子转移。Houk...
    23 KB (2,714 words) - 16:42, 7 December 2023
  • 反应,最后生成另一个新的烯烃,并再生原金属卡宾。 金属催化剂d轨道与烯烃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活化能,使烯烃复分解反应在适宜温度下就可发生,摆脱了以前多催化组分以及强路易斯酸性的反应条件。 复分解反应又可分为以下几种重要类型: 交叉复分解反应 关环复分解反应 烯炔复分解反应 开环复分解反应 开环复分解聚合反应...
    28 KB (3,863 words) - 01:06, 5 September 2023
  • 經常發生其中一個或兩者反應物為惰性或者沒有合適橋接配體的情況下。 Marcus理論(英语:Marcus theory)的一個關鍵概念:自交換和交叉反應速率有關。交叉反應會帶來更多和不一樣氧化態結合的組合。 反應物一起擴散至溶液外→前體複合物(需要做功=Wr) 改變鍵長,重組溶劑→活化複合物 電子轉移 鬆弛溶劑分子的鍵長→繼承複合物...
    5 KB (554 words) - 05:45, 19 February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