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纹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海南、江西、广东、浙江、安徽、江苏、福建以及台湾等地的以印纹为特征的古代文化。它的延续时间也很长,一直到商周时期的遗址还有发现,而且流传到北方中原地区。 印纹是一种胎质比较细腻、坚硬,烧制温度要求较高,器表刻有几何形图案的陶器。...
    909 bytes (143 words) - 04:45, 22 May 2022
  • 、斜线等几何印纹片。1986年冬,上海市文管会和青浦县博物馆进行试掘,发现有大量崧泽文化遗物(2号墓,夹砂顱等,出土器物型式与良渚文化接近)。此外发掘了良渚墓(1号墓,人骨架明显有经火烧的迹象,为火葬墓,出土1件方柱形兽面...
    3 KB (392 words) - 12:30, 6 May 2024
  • 文化堆积层:上层为灰黑土层,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印纹文化,出土器物有印纹坛、罐及原始瓷碗和杯等。中为黄褐土层,是周朝几何印纹文化亭林类型,出土器物有带柄石刀、器足外撇的鼎、浅腹三足盘、敞口深腹高圈足簋、高颈折肩尊等。下为灰土层,出土了崧泽文化...
    3 KB (488 words) - 12:15, 6 May 2024
  • 文化,其历史比1960年发现的广富林遗址又推前一千多年。1981年5月、1982年2月,再次挖掘,发现该遗址内还有早期遗存的崧泽文化的水井和墓葬,其中水井的井壁上有藤竹编织物的印痕(曾用编织物支撑和保护井壁)。也有晚期遗存的印纹文化、马桥文化。1977年12月7日,平原村遗址被公布为上海市文化保护地点...
    3 KB (342 words) - 12:34, 6 May 2024
  • 包括凹弧足或舌形足鼎,圆锥足甗、圜凹底罐、盆和鸭形壶等类型,材质有夹沙红、泥质红、灰色陶器等不同类型。该土层还发现有14个商代灰坑和10个商代烧塘等生活痕迹。这是太湖地区早期印纹文化的典型遗存。 第五层为良渚文化层,土壤颜色为青灰色土,深2.10~2...
    9 KB (1,111 words) - 02:48, 20 March 2022
  • 饶惠元(1907年12月4日—1983年10月9日),字一真,江西清江人。中国考古学家,江西古代印纹文化研究奠基人。 1907年生于江西省清江县芗溪乡水南饶村。1931年毕业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曾在樟树中学等校任美术教师。1944年偶然结识收藏家徐敬元,开始业余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期间在清江两...
    3 KB (321 words) - 11:05, 3 May 2024
  • 70米处,能见到灰黑色土的古文化层,其中露出古代片、动物残骨以及红土等。采集文物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衣灰片、夹砂红T字形鼎足、夏商时期马桥文化的篮、叶咏与绳印纹片,以及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的灰豆把、回字、曲折、梯格、米筛、米字印纹。1984年5月4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
    3 KB (341 words) - 12:43, 6 May 2024
  • 从城背溪文化发展而来。推測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大溪文化的发现,陶器多呈红色,普遍以碳化稻壳末为孱和料,代表当时较高制水平的产品是篦点戳印纹和薄胎彩陶,揭示了长江中游的一种以红为主并含彩陶的地区性文化遗存。...
    4 KB (615 words) - 18:51, 7 March 2024
  • 第一层属明清时期文化层,有砖瓦、陶瓷出土 第二层为灰黄土层,有晋青瓷、唐砖瓦、黄釉瓷碗出土 第三层为灰土层,有西周印纹片、细高把豆灰三足鼎出土 第四层属马桥文化层,有商朝泥、早期印纹出土 第五层属良渚文化层,有高把豆、贯耳壶等出土。 上述文物均收藏于上海博物馆。1977年12月7日,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
    2 KB (308 words) - 12:41, 6 May 2024
  • 文或符,為古中国人在陶器上刻画的文字或符号,较有名的如半坡符、丁公文、高邮文、良渚文字、朱书文字等。一般认为,文为文字前身,是从无文字向有文字发展的一个阶段,屬於尚未發展成熟的文字。 2006年時,有考古學者、古文學者指出,文可與甲骨文同爭中國及東亞最早漢字,文歷史在夏朝之前,為公元前2...
    4 KB (455 words) - 09:24, 8 April 2024
  • 為後李文化與大汶口文化的後繼者。 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形成期,新石器晚期(铜石并用) 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绳等装饰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7 KB (1,005 words) - 04:01, 26 April 2024
  • 文化层: 上层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出土有几何印纹和原始瓷器,此外还残存部分唐宋瓷片和近代砖瓦,以及东周至汉代的窖穴、壕沟和水井,宋代至清代的水沟和水井等遗存。 中层的文化界定较为模糊,出土文物以印纹为主,饰多为篮、叶脉、席。此外,该层还发现了部分灰坑和水井遗迹。...
    10 KB (1,050 words) - 03:46, 20 April 2023
  • 维新遗址 (category 良渚文化)
    方的红烧土堆积下层发现了几何印纹灰陶罐,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以经过淘洗的泥质灰陶制成,敞口立领,肩腹部有几何样细腻而坚硬,应为当时的水器,是马桥文化的代表器物。 几何印纹罐 纺轮、网坠、石箭镞 刚毅,叶正亭,邬才生主编;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苏州市志 1986-2005 第3册[M]...
    2 KB (287 words) - 15:33, 16 December 2023
  • 湖熟文化最早在1951年於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鎮發現,因而得名,至1959年由南京博物院的學者尹煥章、曾昭熵發表文章說明確認其範圍。 湖熟文化遺址大多在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為主(因此稱作台型遺址),建材有用火烤的痕跡最具特色的工具是印紋的使用,仍以石器為主要的工具,但已具有青銅器鑄造的技術。從農具和動物骨的遺跡判斷,農業、畜牧業有一定...
    1 KB (257 words) - 16:44, 5 May 2021
  • 草鞋山遗址 (category 马家浜文化)
    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厚达11米,考古专家把它分为10个文化地层。说明如下: 耕土层,厚0.2~0.3米。 第一层,灰褐土,厚约0.8米。出土几何形印纹片、釉陶片,发现了包括有几何形印纹硬陶器、釉陶器的六组遗物,属于春秋时代的吴越文化。 第二层,黄褐土,厚约1米。发现墓葬的陶器。...
    5 KB (800 words) - 15:43, 16 December 2023
  • 在滩面上,1963年和1964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先后两次清理、发掘。考古队在戚家墩以西约600米的海滩曾发现泥质灰、夹沙红(以东周的几何印纹遗物居多)。第一层属西汉文化层;第二、三层发现春秋战国时期文物。1977年12月7日,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地。2014年4月4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KB (313 words) - 12:41, 6 May 2024
  • ,火候不高,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泥片贴塑,器表多素面,流行附加堆、压印纹等,器形以圜底器为主,亦有少量平底器和矮圈足器。墓葬在后李遗址有发现,均为单人仰身直肢葬,随葬品极少。 后李文化与稍晚近的北辛文化有传承关系。 逄振镐. 东夷文化研究 第1版. 济南: 齐鲁书社. 2007. ISBN 7-5333-1734-3...
    2 KB (332 words) - 05:54, 17 December 2023
  • 晚期的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丹江口观音坪遗址下层等。 晚期的石器以长方形石斧、双孔石刀和有铤石镞为代表。彩陶纺轮数量更多,形制变小,有太极图式和对称双弧线中夹斜线彩。陶器仍以灰为主,红数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已经向青龙泉文化三期过渡。 大溪文化 青龙泉文化 龙山文化 中国新石器文化列表...
    5 KB (888 words) - 09:10, 28 May 2022
  • 文化相似,豫西、豫中与晋中、晋南的山西龙山文化相似。在河南地区发现的鬶、磨光黑陶折腹盆、罐形杯、鬼脸足鼎等器物,都显示出受山东龙山文化的影响;而河南龙山文化的某些因素譬如方格、绳等装饰样,同样也被山东龙山文化所吸收。 河南省北半部处于黄河流域,历史上屡历洪水灾难,在龙山文化...
    2 KB (433 words) - 21:00, 23 December 2023
  • 闸心场遗址 (category 昭通文化)
    片的灰土层。1960年2月,进行发掘。出土均为夹砂灰和夹砂红,流行单耳器。有单耳尖底瓶、侈口鼓腹圜底罐、慈姑形小瓶、深腹喇叭形缽、敛口印纹小缽等。此外发现扁平石斧4件、石锛。遗址中曾经发现过铜器,有箭镞和容器的残片等物。 石斧,出土自昭通闸心场遗址,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罐,出土自昭通闸心场遗址,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2 KB (374 words) - 08:45, 8 April 2022
  • 网坠,农业生产用的斧、锛,打猎用的矛、镞等磨制石器,还有夔、云雷印纹片。而在青山岗、菱塘岗有0.2至0.5米的文化堆积层,出土直径为9.1厘米的完整玉环及残玉环各1件,另有双肩石斧、石镞、砺石、绳夹砂粗和泥质印纹,青山岗还发现厚约15厘米的大片火烧土层。...
    3 KB (359 words) - 07:43, 3 May 2024
  • 紅山文化的陶器,分為泥質紅和夾沙灰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夾砂的劃用來盛載食物。此外,還有發現一些孕婦像。紅山文化並未有發展出與仰韶文化近似的彩陶文化,反而與當地較後期的龍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點近似。紅山文化有位於河岸草原的遺址,祭祀地點與墓地則位於山丘及林地...
    11 KB (1,564 words) - 22:17, 4 May 2024
  • 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和褐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老官台文化与仰韶文化是陝西和甘肅地区前后相继的两种文化,它们之间存在着承袭与发展的关系。 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有直接的渊源发展关系,即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是直接从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发展而来的。...
    3 KB (438 words) - 02:57, 13 September 2023
  •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 以上考古得到的资料都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夏禹时代确实存在着酿酒这一行业。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點鮮明的陶器為主要特徵。以夾砂和泥紅製為主,大汶口文化遺物也有灰、黑陶,並有少量硬質白。泥質陶器上常飾鏤孔、劃,有彩陶和簡單的朱繪...
    12 KB (1,815 words) - 07:24, 25 December 2023
  • 据。各遗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鱼镖等狩猎工具说明渔猎也是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辅助。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饰有绳、编织、篦等,器形以盂和支座为主,亦有罐、杯、盘等,后期夹砂红和细泥红逐渐增多,三足钵数量较多,出现了与圆足罐等。石器多为磨制,亦有打制。住房为圆形...
    8 KB (956 words) - 04:11, 5 October 2023
  • 揭露了商代窑群和少量建筑遗迹,包括龙窑l座,半倒焰马蹄窑4座,尚有6座已露端倪,烧成坑2座以及面积较大的红烧土块与片的混合堆积,出土了大批文化遗物。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和石器,获得印纹片数十万片,目前已出土完整和复原器157件,其中既有生产、生活用具,还有非实用器,可能为祭器。发掘探明该遗址为商代...
    3 KB (410 words) - 15:42, 21 January 2018
  • 1977年按考古惯例以其发现地命名,正式定名为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同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一样,其考古地点分布于太湖周围地区。 陶器以手制的夹砂和泥制红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现轮制。 马家浜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
    2 KB (340 words) - 19:17, 4 October 2023
  • 陶器以泥质红数量最多,夹砂红和泥质灰也有发现。陶器均为手制,大多为泥条盘筑。有饰的器物较少。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 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裴李崗文化 贾湖遗址 仰韶文化 龍山文化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裴李崗·磁山文化...
    4 KB (513 words) - 05:54, 17 December 2023
  • 0年到公元前2740年,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物品,同时该遗址还出土过铜渣,被認為可能已經有冶煉青铜器的能力。 马家窑文化的製技術十分興盛,尤其是彩陶發現的數量驚人,而且十分精美。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8 KB (887 words) - 19:12, 4 October 2023
  • 彩绘。夹砂的红褐陶器表面抹光,有敞口的大型罐和盆,还发现了袋足肥大的鬶,这些陶器的颈、腰、裆部常有附加堆。上述因素均不见于典型龙山文化,而与中原的夏代文化有一定关系。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十分盛行的鬶,至岳石文化时期已很少见到了。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阶段,已进入夏代统治时期。豫东龙山文化...
    13 KB (2,268 words) - 07:32, 25 September 2022
  • 遗址堆积层时间跨度较大,分上下两个文化层。 上文化层以印纹、釉陶居多,时代从春秋至战国末期。 下文化层以夹砂,农业工具石器为主,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末期。与钱山漾遗址下文化层类似,属于良渚文化晚期类型。 公园位于拱墅区智慧网谷小镇客厅旁的广场。内有青铜雕塑,以四...
    2 KB (251 words) - 08:46, 8 April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