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印象派藉由小色點組成一個整體畫面被認為比其之前的印象派運動更有爭議。印象派以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及粗糙筆觸而臭名昭著。新印象派引起類似的反應,精心計算規律性筆觸被視為過於機械化 。這種繪畫風格遠離19世紀當時大眾普遍接受的觀念。 Hutton, John G. Neo-impressionism...
    6 KB (694 words) - 04:39, 14 November 2021
  • 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中期,在美國、義大利、德國等地流行的具象繪畫風格總稱。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粗糙紋路傳達強烈情感的具象表現,扭曲的形態和粗獷的筆觸,令人聯想到德國表現主義和抽象表現主義,因此得名。 不過,這種風格的名稱隨著國家和地區而有所不同,英國稱為新繪畫派(new...
    2 KB (338 words) - 11:56, 26 February 2024
  • 素描後畫家才會開始進行正式的繪畫,稱為“fini”。學院派畫家會盡力掩蓋畫筆的筆觸痕跡,以讓觀看者專注於藝術品的題材本身,而不是利用這些筆觸痕跡來帶給觀看者印象。印象派畫家通常不會畫出光滑平坦的作品,而偏向於使用鬆散的筆觸來捕捉當時場景的光線,證明畫家的在場。印象派畫家主張外光派畫法(plein...
    20 KB (3,002 words) - 16:46, 6 October 2023
  • 1968年後,畫家在畫作中僅留下畫面上分割的處理,而不見強烈抽象的立體風格。許武勇對曾表示自己想用立體派的方式來表達羅曼蒂克的情緒,但發現以理性的幾何圖形構圖的立體派風格,難以表現感性的情緒,反而束縛了內心自由的表現。 許武勇開始嘗試在立體派風格下改變的可能,例如野獸派的筆觸...
    13 KB (1,242 words) - 05:59, 31 December 2023
  • 分割开来,这些线也被他称之为“拉链”。纽曼最早这么创作时,色块是斑驳变化的,之后渐渐成为平整的纯色。他自己认为从1948年开始创作的《太一》(Onement)系列达到了成熟的个人风格。“拉链”定义了他画面中的空间结构,并且在构图上同时起到了分割和聚合的作用。...
    12 KB (1,589 words) - 16:31, 8 October 2020
  • 巴比松畫家對美國的風景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威廉·莫里斯·亨特對美國巴比松畫派的發展。幾位哈德遜河畫派的藝術家,或與哈德遜河畫派同時期的藝術家也曾研究過巴比松派畫作的隨性筆觸及強烈的情緒沖擊力。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喬治·英尼斯(George Inness),他試圖模仿盧梭的作品。巴比松畫派的畫作也影響了加利福尼亞的風景畫。藝術家珀西·格雷(Percy...
    7 KB (855 words) - 05:59, 6 October 2023
  • 梯度填充、透明工具的矢量编辑器。当前版本支持多页文卷、对任何类型的DTP(详细实验计划)工作均可选其全图工具。其Pro版本包括 Pantone、颜色分割,可综合用于网页设计。 ZPaint(英语:ZPaint)是ZCubes(英语:ZCubes)的一部分。ZPaint是“能混合其它同类产品的浏览器”。从freehand...
    33 KB (2,275 words) - 06:55, 20 November 2023
  • 現主義與畢卡索作品影響,1960年之前的作品不刻意表現筆觸與色調,重視素描功力,之後開始受立體派影響,採用塊狀交疊圖案化表現,物象邁入抽象化。 1964年第一次遊日時曾參觀畢卡索畫展,自此受到立體派影響,1960年的作品《後街》與《秋林》用分割、解構的手法將物象分解成色面的結構,接近分析立體主義的...
    13 KB (1,564 words) - 03:25, 5 September 2023
  • 范仲淹:「魏文帝宠立郭妃,谮杀甄后,被发塞口而葬,终有反报之殃。」(《范文正集 卷十五》睦州谢上表) 黄庭坚:「盖世英雄不自知,暮年初志各参差。南阳陇底卧龙日,北固樽前失箸时。霸主三分割天下,宗臣十倍胜曹丕。寒炉夜发尘书读,似覆输筹一局棋。」(《山谷诗集注》) 苏辙:「臣伏观历代帝王,如汉武,魏文,唐徳、文、宣三宗皆工于诗骚杂文,与...
    53 KB (8,660 words) - 18:04, 18 May 2024
  • 奈於1874年的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学院派的攻击,並被评论家路易·樂華(英语:Louis Leroy)挖苦是「印象派」。 印象派畫作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著名的藝術家有莫內、馬內、竇加、雷諾瓦等,其中塞尚後開創了後印象派。...
    17 KB (2,898 words) - 20:53, 8 May 2024
  • 1 x 41.3 cm,目前為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藝術家在此件作品畫面的右上方,拼貼了一塊英文報紙的現成物,具備解構、分割以及實物拼貼等多種手法的運用。也是臺灣本土藝術家最早將實物以拼貼手法,運用在畫作中的先驅者。 作品〈阿里山之春〉創作於1957年,媒材為油彩、畫布,作品尺寸116...
    13 KB (1,935 words) - 15:30, 28 September 2023
  • 不謀而合,也是李仲生所強調的「東方主義」精神,影響到他六十年代後的畫作,精神上傾向於視覺詩性,表現形式則逐漸由幾何圖形取代連貫的筆觸。以一種平塗的手法,進行畫面幾何式的分割,時而三角形、時而矩形,且有一些跳動的細線或圓點出現,形成一種亮麗、明淨、飄浮的意象,呈現畫外之意。

七十年代起,畫中色彩愈來...
    34 KB (3,034 words) - 03:42, 4 July 2023
  • 画中的效果,但其风格明显不同。将其与1940年代和19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绘画区分开的是构图和戏剧性的方法。正如在行动绘画中所看到的,重点是笔触、高构图戏剧性、动态构图张力。抒情抽象中,存在一种构图随机感、整体构图、低调而轻松的构图戏剧性,并强调过程、重复和整体感性。...
    46 KB (7,372 words) - 19:39, 18 March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