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体學說(英語:Symbiogenesis),又稱共生學說(英語:endosymbiotic theory),是關於真核生物細胞中的一些自主胞器ㄧ粒線體和葉綠體起源的學。根據這個學,它們起源於共生於真核生物細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這種理論認爲粒線體起源於好氧細菌(很可能是接近於立克次體的...
    9 KB (1,107 words) - 12:08, 3 November 2023
  • 表面或是外分泌腺體的導管;而在共生共生體生活在宿主的細胞或是個體身體內部但是在細胞外都有可能,而20世紀末的科學家研究結果推測,細胞域名為了此事件簿的葉綠體和粒線體間隙也可能是共生的形式之一。 美國微生物學家瑪葛莉絲(L. Margulis)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機制,她...
    6 KB (740 words) - 05:19, 9 April 2023
  • 真核生物 (redirect from 真核細胞)
    真核生物(英語:eukaryote)是细胞具有细胞核的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的总称,包括所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其它拥有由生物膜包裹着的細胞器和复杂亚细胞结构的原生生物(比如原虫和藻类)。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的根本性区别是后者的遗传物质没有生物膜包裹而漂散在细胞,而前者的细胞有生物膜包裹的细胞...
    34 KB (4,015 words) - 06:58, 2 March 2024
  • 细胞构成。 生物可分为单细胞生物(仅由单粒细胞构成,包括大多数的细菌)和多细胞生物,人体包含数十万亿粒细胞(局部样本实验估计总计约3.72 × 1013粒)。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大小在1μm到100μm之间,所以在显微镜下可见。 細胞生物學,舊稱細胞學是研究細胞...
    36 KB (4,783 words) - 23:07, 12 October 2023
  • 共生學說的主要建構者,此學說解釋了細胞中某些胞器,如粒線體的由來。她發現動物,植物和真菌都源於原生生物。 1983年她获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还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並曾在1999年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在最近的一些著作中,馬古利斯提倡所有生物之間存在著共生...
    15 KB (1,587 words) - 01:51, 3 April 2024
  • 線粒體 (category 细胞呼吸)
    细胞氧化磷酸化和合成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的活动提供了化学能量,所以有“細胞的發電站”(the powerhouse of the cell)之称。除了为细胞供能外,线粒体还参与诸如细胞分化、细胞信息传递和细胞凋亡等过程,并拥有调控细胞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能力。...
    97 KB (10,935 words) - 15:44, 6 January 2024
  • 共生細菌等的分類。 真核生物的特徵是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狀細胞器(例如動物和植物體內的粒線體也可以是植物動物體的發電廠,因為他可以釋放出很多的能量,以及植物及藻類中的葉綠素),一種假說是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由共生细菌(endosymbiotic bacteria)演化而来。多细胞生物...
    17 KB (2,168 words) - 23:19, 11 April 2024
  • 线粒体基因组 指的是线粒体的所有遗传物质。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能通过半自主复制进行繁殖的细胞器 。 组成线粒体基因组的遗传物质在结构上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相似。线粒体染色体是环状DNA分子,但与原核生物不同的是,其要小得多并有多个拷贝。这种相似性支持线粒体为细胞共生细菌的假,例如共生学说。...
    3 KB (355 words) - 16:24, 13 July 2022
  • 如許多物種在數百個世代以前的祖先。此外,人類的mtDNA也可用來進行個體辨識。 共生理論認為真核細胞最早的起源,是因為原核細胞(細菌等)被吸收到另外一個細胞中,而沒有被消化。而這兩個細胞之後產生了共生關係,使最早的細胞器誕生,此胞器後來成為現今的粒線體,其基因組也在演化過程中轉變成粒線體DNA。...
    17 KB (1,565 words) - 00:46, 5 June 2023
  • 細胞是經由分裂而增值,並認為許多細胞並沒有細胞核。由細胞形成核作用重新生成細胞的觀念,與羅伯特·雷馬克及魯道夫·菲爾紹的觀點衝突,他們認為細胞是單獨由細胞所生成。至此,細胞核的機能仍未明瞭。 在1876到1878年間,奧斯卡·赫特維希(英语:Oscar Hertwig)的數份有關海膽卵細胞...
    46 KB (5,966 words) - 02:29, 8 March 2024
  • 细胞器和真核细胞很可能是建立起来的共生关系之一。 细菌 我们将细菌视为一个永远存在的敌人,尽管实际上只有少量的细菌会致病,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意外发生的。细菌通常不会因为在宿主体内引起疾病或死亡而获得任何好处。我们的疾病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我们系统...
    28 KB (4,220 words) - 17:49, 25 September 2023
  • 細胞則不能在沒有較大的細胞提供原料的情況下存活。較大的細胞與在其內大量繁衍的較小的細胞建立了共生關係,其兩者因此被當為單一有機體,較細的細胞被分類為細胞器,名為線粒體。一個相類的情況在有著光合作用的藍菌上出現並進入較大的異養生物的細胞,其後發展為葉綠體。...
    76 KB (8,779 words) - 06:29, 14 November 2023
  • 雙重受精指兩個精細胞將子房的兩個細胞受精的過程。花粉黏至心皮的眼點上後,長出花粉管經由珠孔串穿卵細胞。兩個精細胞即經由此管道被釋放到子房。其中一個精細胞和卵細胞受精,形成了一個雙套的受精卵(或稱胚胎)。另一個精子則會和胚囊中心的兩個單套極核相結合,組成一個三套的細胞。此一三套的細胞...
    42 KB (4,746 words) - 05:52, 17 December 2022
  • 瑚蟲构成的支撐結構;蟲呈圓筒型,其中央有口與腔食道相接。 由於珊瑚蟲難以移動,只能依靠觸手捕捉接近自身的浮游生物為食,非常被動。珊瑚蟲代謝時,會釋放出二氧化碳以及氮、磷等,正正成為了藻類的養分,藻類則以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的氧氣和有機物回饋,彼此互利共生。雖然人們看到的珊瑚的外表有紅澄黃綠藍靛紫數...
    13 KB (1,663 words) - 06:47, 6 April 2024
  • 很大差异。耕地是人類處理過的環境,例如水生植物農作稻米的產量高,乾旱地區的穀物則較低一些,特殊型態的生產,例如魚菜共生因類似濕地,生產力也會是人工系統最高的,但都比不上自然森林,更不用沼澤,近代以來人類的耕地改造會使陸地的總生產量降低,引發生物攝取不到營養而大量死亡,形成生態破壞與失衡。 陆地初级净生产量约占地球总初级净生产量的53...
    5 KB (664 words) - 01:56, 29 April 2022
  • 古菌 (section 互利共生)
    細胞結構上存在困難。 單個古菌細胞直徑在0.1到15微米之間,有一些種類形成細胞團簇或者纖維,長度可達200微米。它們可有各種形狀,一般是球形、桿形、螺旋形、葉狀或方形。这些不寻常的形状可能是由它们的细胞壁和原核生物细胞骨架两者维持的。其他生物的细胞骨架成分蛋白在古菌存在,长丝在其细胞...
    94 KB (10,288 words) - 11:39, 20 March 2024
  • hypothesis),是一种医学假,指童年时因缺少接触传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肠道菌群、益生菌)与寄生蟲,从而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发展,进而增加了罹患过敏性疾病的可能性。发达国家青少年自體免疫性疾病与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发病率的增加被认为与卫生假说有关。一些证据指出自闭症與某些免疫疾病細胞因子有關,有一篇文獻推測卫生假说可能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之一。...
    7 KB (865 words) - 04:45, 16 February 2023
  • 一些共生型的固氮微生物,例如根瘤菌属的微生物,会受到豆科类植物根部所释放的一种未知物质的诱导,向植物释放出结瘤因子,并进一步在植物根部形成根瘤。在这些根瘤,微生物利用植物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形式,用以促进植物对氮的吸收。另一些非共生...
    5 KB (704 words) - 09:00, 29 February 2024
  • 體,這一支後來演化成了藻類和植物。另外,有些藻類還有可能再吞入其他藻類進行共生,此假說稱為二次共生。 細菌無論是在體型上或型態上都具有相當巨大的變異,有關細菌型態上的學門即被稱為形態學。 細菌細胞的大小大約是真核生物細胞的十分之一,大約 0.5–5.0 微米長。然而,有一些種類(如纳米比亚嗜硫...
    32 KB (3,713 words) - 23:20, 11 April 2024
  • 光合作用 (category 細胞呼吸)
    光系統1→初級接受者(Primary acceptor)→鐵氧化還原蛋白(Fd)→細胞色素複合體(Cytochrome Complex)→質體藍素(含銅蛋白的循環電子傳遞鏈不會產生氧氣,因為電子來源並非是水的光解),最後會生產出三磷酸腺苷(ATP)。 在非循環電子傳遞鏈中,細胞色素複合體會將氫離子打到類囊體(Thylakoid)...
    22 KB (3,224 words) - 15:05, 30 April 2024
  • 许多蛋白质都参与了细胞中和细胞间的訊號傳遞。一些蛋白质,如胰岛素,作为细胞外蛋白质,可以将訊號从一个细胞(合成这些蛋白质的细胞)传送到身体其他组织中的细胞。还有一些蛋白质,如属于膜蛋白的受体,可以结合细胞外的訊號分子来引发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多数受体都有一个位于细胞外表面的结合域〔结合訊號分子〕和一个位于细胞...
    49 KB (7,260 words) - 09:10, 2 April 2024
  • 共生的真菌(地衣學(英语:Lichenology))、非绿藻(藻类学)、病毒(病毒学)。虽然上述领域已不再是现代植物学的研究范围,但植物学家仍关注这些物种,并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学课程。 根据共生学说,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光合放氧生物蓝菌通过共生演化为了植物真核祖先细胞...
    130 KB (15,174 words) - 06:59, 18 February 2024
  • 利用本身殘存構造越冬,如白粉病菌之囊孢子在囊殼越冬。 靠寄主殘株或病枝條的菌絲體和細菌越冬,如水稻到熱病。 存在土壤越冬,如高等寄生植物之種子、線蟲之卵。 許多病原體都能透過性接觸來傳播的。在病原細菌中,通過自然遺傳轉化的過程,同一物種的細胞之間的轉化可透過性接觸來發生作用。轉化涉及從捐贈者細胞的DNA轉移到受贈者細胞...
    33 KB (4,077 words) - 02:30, 14 December 2023
  • 細胞,是一種單細胞生物,在這個細胞含有兩個細胞核、兩個伸縮泡和一些食物泡,全身纵行排列布满大致同长的细纤毛。 細胞核:有兩個細胞核。一個大細胞核控制新陳代謝和生長,是最重要的機能中樞;另一個小細胞核主要是負責遺傳和生殖。 伸縮泡:草履蟲體內兩個伸縮泡交互收縮,用以調節體內的水分。 絲細胞...
    10 KB (1,206 words) - 16:15, 24 March 2024
  • 核糖体 (category 細胞器)
    一些真核生物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也包含有一大一小两个以蛋白质相连的亚基的70S核糖体。根据“共生”,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及叶绿体都是由被其他细胞吞噬的细菌演化而来的,所以这两种细胞器中存在的核糖体与细菌细胞中的相似。 線粒体核糖体(mitoribosome),或55S核糖体,由沉降系数为28S的...
    82 KB (9,498 words) - 07:54, 16 September 2023
  • 真菌 (section 共生)
    细胞体以及地衣等共生體。真菌的一大特點為以幾丁質為主要成分的細胞壁,和無細胞壁的動物及細胞壁主成分為纖維素的植物截然不同。真菌與動物同為異營生物,需依賴其他生物所所產的有機物為碳來源,通常會以滲透營養的方式取得養分,即分泌大量的酶將環境中有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再把小分子透過擴散作用吸入到細胞...
    167 KB (18,299 words) - 05:45, 20 April 2024
  • 共生的生物圈才得以恢复。 很可能是厌氧古菌和好氧细菌发生共生而演化出的真核生物(有膜系统并携带细胞器的复杂细胞)大约诞生于18.5亿年前或更早的古元古代,因为由共生好氧菌演化出的线粒体可以利用氧气进行有氧代谢产生大量的化学能,使得真核细胞...
    207 KB (23,218 words) - 22:09, 3 March 2024
  • 細胞類似病毒的物質並無感染能力,故只能稱為類病毒顆粒(英语:Virus-like particle),並非真正的真菌病毒。大多數真菌病毒的感染都沒有任何症狀,它們可能在長期共演化之下,演化出對宿主無害、甚至對宿主有益的共生機制,例如嗜杀酵母(英语:Killer yeast)細胞...
    44 KB (3,705 words) - 18:37, 17 September 2023
  • 变化造成了历时三亿年的极寒时期。新出现的大量游离氧气也摧残了当时主要由厌氧的古菌菌毯组成的早期生物圈,使得好氧细菌和厌氧菌共生的混生菌毯成为主流,从而促进了古菌和好氧菌发生共生并演化出了可以充分利用有氧呼吸进行代谢的真核生物。同时紫外线对游离氧气的光解,加上大气层中放电造成的随机电解作用,使得一小...
    23 KB (2,982 words) - 08:36, 16 April 2024
  • 細胞(胞)生長,而其他病原體則在體液中自由生長。 傷口移生是指傷口之內尚未有複製的微生物,但是在感染的傷口上存在複製中的微生物,傷口的組織受損。 所有多細胞生物都在某種程度上被外來生物所移生,其中絕大多數與宿主之間存有互利共生的關係,或者是偏利共生...
    89 KB (10,991 words) - 12:13, 26 February 2024
  • 核苷酸上发生了点变异。在较高的层次,大的染色体片段经历了复制、横向迁移、逆转、调换、删除和插入等过程。在最高的层次上,整个基因组会经历杂交、倍交、共生等变异,并迅速产生新的物种。 多种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测量基因的表达,如DNA微阵列,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基因表达连续分析(serial...
    21 KB (3,200 words) - 02:15, 7 May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