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1]
中華民國 | |
---|---|
国歌:《中華民國國歌》[2][3] | |
國璽:中華民國之璽![]() | |
![]() | |
首都 | 臺北市(實際上)[6] 25°02′N 121°38′E / 25.033°N 121.633°E |
最大城市 | 新北市 |
官方语言 | 國語(實際上)[7] |
官方文字 | 國字(正體字)[註 3][8] |
國家語言[9] | |
族群 (2022年)[10] | |
宗教 (2022年) | 佛教、道教、基督新教、一貫道、天主教、伊斯蘭教及傳統民俗宗教等 |
政府 | 半總統制共和國 單一制 多黨制[10] |
• 總統 | 賴清德 |
• 副總統 | 蕭美琴 |
• 行政院院長 | 卓榮泰 |
• 立法院院長 | 韓國瑜 |
• 司法院院長 | 謝銘洋(代理) |
• 考試院院長 | 周弘憲 |
• 監察院院長 | 陳菊 |
立法机构 | 立法院[11] |
现役军人 | 約18萬人[1](2023年) |
成立 | |
• 辛亥革命爆發 | 1911年10月10日 |
• 臨時政府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 北洋政府成立 | 1913年10月10日 |
• 东北易帜 | 1928年12月29日 |
• 政府接管臺灣 | 1945年10月25日 |
• 憲法施行 | 1947年12月25日 |
• 動員戡亂開始 | 1948年5月10日 |
• 政府遷往臺灣 | 1949年12月7日 |
• 退出聯合國 | 1971年10月25日 |
• 首次修憲 | 1991年5月1日 |
• 首次總統直選 | 1996年3月23日 |
• 首次政黨輪替 | 2000年5月20日 |
面积 | |
• 总计 | 36,197.067平方公里[4](第136名) |
人口 | |
• 2024年估计 | 2342萬442人[12](第56名) |
• 密度 | 647人人/平方公里[12] |
GDP(PPP)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1.611996兆國際元[13] |
• 人均 | 69,289.528國際元[13] |
GDP(国际汇率) | 2022年估计 |
• 总计 | 7604.60億美元[13] |
• 人均 | 32,687.371美元[13] |
基尼系数 | ▲ 0.341[14](2021年) 中 |
人类发展指数 | ▲ 0.926[15](2021年) 极高极高 · 第19名 |
货币 | 新臺幣[16][17](TWD) |
时区 | UTC+8[18](國家標準時間[1]) |
日期格式 | yyyy年mm月dd日 民國yyy年mm月dd日[註 6] |
• 历法 | 西曆、農曆 |
行驶方位 | 右 |
电话区号 | +886[19] |
ISO 3166码 | TW |
互联网顶级域 | .tw[1] |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20],在歷史上曾為中國之代表政權,現今多通稱「臺灣」。建國時以前清之中國既有領土為疆域,現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臺灣地區」或「自由地區」,土地面積共36,197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占99%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臺灣本島爲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菲律賓海)、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全國人口約2,350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1,000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其中大部分居住於臺灣西部平地,形成數個都會區。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孙中山等革命黨人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正式取代清朝繼承中國政權。建國初期的北洋政府時代,政治上陷入長期軍閥混戰及南北分裂,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化及西化。1928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通过北伐統一中國,之後以黨治國施行訓政,以三民主義為治國最高原則,推動國家現代化;另一方面,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先後建立數個割據政權,雙方展開長年內戰。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並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中華民國身為二戰同盟國在亞洲戰場的抵抗力量之一,國際地位大幅提升,並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接管臺灣。抗戰期間,國共第二次合作,但戰後再度爆發內戰。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行憲之中華民國政府,但未久因內戰規模擴大而宣告動員戡亂、並凍結憲法部分條文,國家走向威權統治。1949年,中國共產黨通过內戰控制中國大部分領土後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華民國政府與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則撤退至臺灣、並長期宣告臺灣戒嚴;此後雙方在國際社會上競逐中國主權,除了隔臺灣海峽分治及對立外,時有軍事衝突,為世界冷戰格局的一環。直到1987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修訂《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和平往來。1990年代,中華民國持續進行政治改革,通过修憲、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措施,逐漸轉型為多黨自由競爭之自由民主國家,政治體制則從戒嚴時代的維持法統朝向臺灣本土化發展。2000年的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勝出,達成行憲以來首次政黨輪替,此後政權和平轉移等憲政秩序運作成為國家政局常態。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掌管各級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政制則依行政區劃分為2個省(已虛級化)、6個直轄市、13個縣及3個市。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會員國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197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原有的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主張擁有臺灣主權、以及不放棄以武力手段拿下臺灣,對中華民國構成最大政治及軍事威脅;但自1990年代以來,臺灣與中國大陸在軍事對峙相對緩和的情勢下,發展緊密的經貿、民間交流等非官方之雙邊關係。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且與美國、日本等眾多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
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包含閩南、客家兩大民系及外省族群)、新住民等多元族群構成,兼容南島、中華、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戲劇等藝文領域均有所發展。中華民國現今是世界第22大經濟體,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主要奠基於二戰後的臺灣經濟奇蹟,屬於中等強國之列[21];主要產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半導體、資通訊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着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國名及象徵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1905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22]。1912年1月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布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23]。延續中國改朝換代同時改元的慣例,中華民國從年號紀年改為民國紀年,並以中華民國建國的公元1912年為元年[24][23]。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包含中國大陸及臺灣在內的的全中國之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1990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澎金馬地區[25]。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26][27]。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卿雲歌》為國歌[28][29]。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29]。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2][30][29]。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2][30][31]。白日的12道光芒代表一年12個月、一天12個時辰[2],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30][31]。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31]。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2][3][32]。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2][3][33]。直到1937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2][3][33]。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1]。中華民國國花為梅花,在1964年正式核定[2][33]。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2][34][33]。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35]。
發展歷程
1912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28][36]。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年至1945年)[37],更早以前則歷經荷西(1624年至1662年)、明鄭(1661年至1683年)和滿清(1683年至1895年)的統治[38]。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39]。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後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28][40]。1970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41]。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42]。
民國肇建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半殖民地[28][43]。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44]。1911年10月10日,革命軍發動武昌起義[24],各省宣布脫離清朝統治自行獨立,是為辛亥革命[28][45]。同年12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28][24][46]。後臨時政府為紀念革命軍武昌起義成功,遂定每年10月10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稱雙十節。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28][24][47]。建國後,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8][24][48]。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24],臨時政府從南京遷都北京[28][49]。
其後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28][50]。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51]。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52]。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辟、曹錕賄選等事件[28][24][53]。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28][24][54]。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以及五四運動的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55]。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1921年成立[51]。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方勢力陷入混戰[28],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56]。1925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下在廣州市成立[28][57]。1926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28][58][59]。1927年定都南京市[28],並展開清黨[60]。1928年東北易幟後,北洋政府終結,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28][61]。其後,國民政府依照孫中山之遺教,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28][62]。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28][63]。1927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64]。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28][65]。
1937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使中國抗日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一環,最終在1945年獲得勝利[28][58][66]。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28],中國共产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64]。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28][67][68]。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67][69],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28][70]。1948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首任總統[58],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28][67][69][71]。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28][58][72]。
臺灣歷史

至少在10,000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74][75]。在12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76]。1624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74][77]。1626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78]。1642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79]。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大陸沿海省份漢人移墾[74][80]。1662年,南明在中國大陸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81]。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82]。
1683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83]。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及廣東省的漢人移民臺灣[84],形成漢人社會[74];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與械鬥[8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86]。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87]。1885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88]。1895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89]。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糖與米到日本[90]。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91]。1920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92]。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93]。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94]。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95]。至1945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96]。
在臺發展

1947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97]。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對中國大陸的控制權[28][98]。1949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99]。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28][100]。同年12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28][58],另有200萬人遷往臺灣[101]。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持及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102]。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03][104]。1971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58][105]。1975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03][106]。1978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107],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08]。1980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1987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隨後解除黨禁、報禁、大陸探親等政治管制措施,臺灣民主化進程加速[107][109]。
1988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67][110],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11]。1991年至2000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67][69],中華民國從威權主義轉向民主主義政體[110],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議題[112]。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1996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110][113]。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114]。2000年及2004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115],結束中國國民黨50年的一黨制統治[116];但隨後因隔年立委選舉的取得席次少於泛藍政黨,而成為中華民國行憲以來第一個少數派政府。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115],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污弊案[117]。

2008年及2012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118],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119]。但在2014年,隨著經濟停滯及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可能帶來的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120]。2015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118][121]。2016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並在2020年連任總統[122],民主進步黨在2016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123],並在2020年持續贏得多數席次,而使蔡英文得以「完全執政」的局面組成民主進步黨首次的多數派政府[124]。2024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125],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126]。2024年5月,台灣民眾黨聯手中國國民黨推動的「國會改革法案」引發爭議,導致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127][128]。2025年,由於爭議法案的通過與藍綠雙方的政治對立,大罷免在中華民國全面爆發[129]。
地理環境

領土範圍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之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於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第5項
《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皆未直接指明國家疆域範圍。中華民國建國初期,是以中國本土為核心區域的大陸國家;至1949年,由於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戰敗而失去大陸地區的統治權,於是實質上轉變成以臺灣本島為主要領土的島嶼國家。[來源請求]現今的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約36,197.3371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排行第134名[4][130]。
自然環境與經緯度
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共約35,886.8623平方公里[4],占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99%以上[131]。作為中華民國實際上主要領土的臺灣本島,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132][133],四面環海[134];其西北方瀕東海與中國大陸華東地區相隔,東北方瀕東海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美國西岸及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4][135]。經度約在東經120度至東經121度,緯度約在北緯21度至北緯26度之間[4][136]。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133][132],南北長約394公里,東西寬約144公里[137]。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138],約有70%面積為山地[139],平均海拔1,150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132],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140]、中央山脈[141]、雪山山脈[142]、玉山山脈[143]、及阿里山山脈[144][145][146]。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145][132][141][147]。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3,952公尺[132],為臺灣第一高峰[145][143][148]。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149]。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3,000公尺的山峰多達268座[132][139][150]。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145],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151]。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100公尺至500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152]。海拔100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占臺灣土地面積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占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153]。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154]。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1,566.3公里[1],在世界各國與自治行政區中排行第66名。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132][155]。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156]。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21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157]、綠島[158]、蘭嶼[159]、琉球嶼等[160];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64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12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36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4][161]。
地質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132],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4][162]。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132],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163]。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145][164]。直到大約200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東北到南—西南走向的地勢[145][165]。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133][145][164]。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300英尺,東部太平洋30英里海床則有13,000英尺[166]。臺灣農耕地大約7,900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167]。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11]。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增加[168]。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及頻繁地震(平均每年160次地震)[169]。1999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2,000多人死亡[170]。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171]。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2000年後已經耗盡[172]。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145]、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158][173]。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1]。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166]。
臺灣地區共有119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145][174]。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2,000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145][175]。長度100公里河流共有8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175]。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145][176]。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55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177]。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168][178][179]。
氣候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181]。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15度至30度之間[145];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132][182]。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35度以上[145][183]。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10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145][183]。臺灣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約0.56%[184]。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184][178][185]。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2,200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145][183]。降雨分布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132],占中南部年降雨量90%、北部年降雨量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186]。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132],平均每年襲擊3次至4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187]。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污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168]。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188]。
生態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132][190][191]。其中臺灣物種共有64,906種,包括動物41,017種、植物10,704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6,502種、真菌類6,683種[190]。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60.7%以上面積為森林[190],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192]。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熱帶常綠森林、亞熱帶常綠森林、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占全部森林約20%,而近75%森林屬於硬木[188]。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商業砍伐[193]。
目前已知臺灣有119種哺乳動物、690種鳥類、118種爬行動物、43種兩棲動物、401種蝴蝶、2,992種魚類,並有788種蕨類、5,560種被子植物和111種裸子植物[194]。其中約30%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45種哺乳動物、85種鳥類)[190],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195]。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132][188]。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11]。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133],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196]、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190][197]。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置國家公園[133][198]、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類型自然生態保護區共98處,約占土地面積19.18%[190][199]。其中9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132],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198],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750,479.43公頃[200][201]。
政治制度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28][67][202]。《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及監察兩權[69][203]。總統為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204][205][206]。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置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204][205][207]。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4年[204][205][208][209]。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205],下設30個中央行政機關[204][210]。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204][205][211]。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204][205][212]。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113名立法委員組成[208],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204][205][213]。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4年[204][205][208]:區域立法委員73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1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3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34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204][205][208][214]。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208][215]。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置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4][205][216]。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置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4][205][217]。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置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1人[204][205][218]。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204][205][219]。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208],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220]。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20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208][221]。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222]。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23][224]。2022年度各級1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63,994億元,占前3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37.70%[223]。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225]。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226]。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中華民國已經歷經3次政黨輪替[227]。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228]。在2024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208][229][230]。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權限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67],實施地方自治[231]。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232]。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6個直轄市、13個縣和3個市[205][233][234],146個鄉、38個鎮、14個縣轄市及170個區[205][235]。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236]。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237]。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205][233][238]。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233][205][239]。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4年[233][205][208][240]。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241]。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6]。
區劃單位 | 行政區劃[233][205] | 政府所在地 | 面積(平方公里) | 人口(人) |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年[242]) | |
---|---|---|---|---|---|---|
直轄市 | 臺北市 | 信義區 | 271.7997 | 2,453,842 | 8,901,789 | |
直轄市 | 新北市 | 板橋區 | 2,052.5667 | 4,048,526 | 4,739,838 | |
市 | 基隆市 | 中正區 | 132.7589 | 361,089 | 416,379 | |
縣 | 宜蘭縣 | 宜蘭市 | 2,143.6251 | 450,468 | 330,205 | |
直轄市 | 桃園市 | 桃園區 | 1,220.9540 | 2,349,804 | 4,664,371 | |
縣 | 新竹縣 | 竹北市 | 1,427.5369 | 596,849 | 1,928,830 | |
市 | 新竹市 | 北區 | 104.1526 | 455,829 | 2,218,562 | |
縣 | 苗栗縣 | 苗栗市 | 1,820.3149 | 532,545 | 819,744 | |
直轄市 | 臺中市 | 西屯區 | 2,214.8968 | 2,867,641 | 4,446,290 | |
縣 | 彰化縣 | 彰化市 | 1,074.3960 | 1,216,624 | 1,365,337 | |
縣 | 南投縣 | 南投市 | 4,106.4360 | 469,893 | 344,169 | |
縣 | 雲林縣 | 斗六市 | 1,290.8326 | 654,539 | 1,495,572 | |
縣 | 嘉義縣 | 太保市 | 1,903.6367 | 476,106 | 373,678 | |
市 | 嘉義市 | 東區 | 60.0256 | 261,178 | 205,897 | |
直轄市 | 臺南市 | 安平區 | 2,191.6531 | 1,856,931 | 3,247,644 | |
直轄市 | 高雄市 | 苓雅區/鳳山區[註 7] | 2,951.8524 | 2,725,804 | 4,658,400 | |
縣 | 屏東縣 | 屏東市 | 2,775.6003 | 785,792 | 456,411 | |
縣 | 花蓮縣 | 花蓮市 | 4,628.5714 | 314,053 | 184,863 | |
縣 | 臺東縣 | 臺東市 | 3,515.2526 | 209,231 | 71,916 | |
縣 | 澎湖縣 | 馬公市 | 126.8641 | 106,594 | 31,717 | |
縣 | 金門縣 | 金城鎮 | 151.6560 | 139,798 | 41,587 | |
縣 | 連江縣 | 南竿鄉 | 28.8000 | 13,605 | 7,562 |
司法體制

早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69][244]。不過1948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69],並形成「萬年國會」[245]。直至1991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67],《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246]。在1991年至2005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7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67][69][247]。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持[67][248]。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204][205][249]。憲法法庭由15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204][205][250]。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204][251]。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205][252]。
目前法律體系採歐陸法系,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253]。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254]。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255]。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2023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243][256]。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257]。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犯罪遏阻、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258]。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259]。
外交關係

目前中華民國有12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261][262]。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263],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261][264]。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261][265]。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263],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261][266]。目前有170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267]。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因著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身份,擁有聯合國「中國」席次[28][268]。至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原本擁有聯合國「中國」席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導致中華民國失去世界多數國家的外交承認[269]。目前中華民國是45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27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261][270]。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261],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271][272]。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加勒比地區、歐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261][273]。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261][274]。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261][275]。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261][276]。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261][277]。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置據點[261][278]。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279],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280]。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對象[279][281]。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279],並推動僑務工作[282]。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283]。中華民國政府支持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261][284]。
國防軍事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286][287]。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286],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279][288]。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286],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289]。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286][290]。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286][291]。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局[204][292]。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286],並在遭遇攻擊時保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293]。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286][294]。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286][295]。武器裝備以國防工業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286][296]。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297]。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298]。
在2022年,中華民國國防預算近170億美元,占國內生生排行額2.2%[299]。目前國防人力約有170,000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286][300]。所有年滿18歲至36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286],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301]。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286][302]。每年訓練約120,000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260,000人[1]。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2021年約占15%[1]。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286][303]。
經濟建設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外國資金投資亦促成經濟成長[305]。在2021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7,750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33,011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59,398美元[306]。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16],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307]。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261],並在許多調查位居世界前列,如2022年經濟自由指數第6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7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3名[308]。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271][196][309]。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310]、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261][311]。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971家,總資本額約74,999億元[223][11]。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中小型企業,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312]。
在2022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5,512億美元、輸入4,515億美元,貿易順差997億美元(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13.07%)[313]。其中商品輸出4,795.2美元、輸入4,276億美元,貿易順差648.7億美元[314][315]。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314],而主要投資對象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316]、中國大陸等[317]。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1,185.3萬人、就業人數平均1,141.8萬人,失業率平均3.67%[313][318]。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59.18%[313][318][319]。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320]。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318]、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321],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322][323]。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324]、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58.1萬人[325][326]。
第一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313]。農業就業人口占4.6%[328]。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329][330]。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331]。目前農耕地約78.7萬頃(占土地面積22.7%),但農戶平均耕地0.72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329][332]。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329][333]。蔬果、茶葉和花卉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334]。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335]。
過去採礦業、林業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336]。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占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329][337]。由於資源狀況與氣候變遷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養殖漁業[329],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338]。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196][339]。
第二產業

2022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占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占34.24%[313]。工業勞動人口占35.4%[328]。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