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達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廣達(1931年5月27日),生於中國河北青縣,歷史學家與漢學家,專長為隋唐史、中亞史地及漢學。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生平[编辑]

張廣達之父張錫彤是歷史學家與翻譯家,就讀於南開中學,1928年从國立北京大学政治系毕业,至沈阳东北军任教於干部子弟学校同澤學校至1931年;后任职东北军军部军报《扫荡报》,专门翻译《密勒氏评论报》、《字林西报》等英文报纸关于对张学良的评论。1937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就读政治系,並兼职讲师,讲授比较政府政治学概论。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學被封校,張錫彤轉往中国大学,依然讲授政治学,並兼任图书馆馆长。因为没有跟日本合作,1946年得以返回燕京大學(只要跟日本合作过的,戰爭結束後一律不再聘)。1947年,长篇英文论文《西方三权分立说在中国的流布》在《燕京社会科学》登出,升任教授,為燕京大學首位沒有出國留學但升至教授職位者。

張廣達自幼隨父親讀書,擔任助手。1943年东高房小学毕业,考上天主教盛新中学,常常到父親任教的中国大学图书馆借書。1944年夏天,祖母去世,隨父亲返回老家青縣守丧一年,其間由父亲親授古文、英文、並學日文。1946年,考入河北省立高中(簡稱冀高)。1949年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一年后转历史系,並选修法国教师教的法文课。1952年中國大陸高校院系调整后三校合并,不能學英文、法文,外语一律改学俄语。1953年,大学毕业,留在北京大學历史系,任世界古代史助教,翻译大量苏联杂志《历史问题》和《古史研究》的文章。1955年9月至1957年7月,苏联派专家来历史系,担任教授俄国史的苏联女专家谢·伊·安东诺娃课堂翻译。

1957年反右运动開始,1958年2月的“反右补课”中,張廣達遭补划为右派分子。1959年国庆节成为摘帽右派,几度被抽调,参加战斗任务的资料工作。文化大革命后期,参与一国一史的任务,翻译尼·伊·普罗申著的《沙特阿拉伯史》。1970年代中期,编写《沙俄扩张史》,後被调出翻译马克思的《十八世纪俄国秘密外交》中有关彼得大帝遗嘱的资料。十餘年間,在校外劳动、下放农村、下工厂、参加四清社教、下五七干校等一系列接受改造中度过,研究生涯深受影響。

1978年張廣達恢復名譽後,返回北京大學教書,从世界史研究改调到中国史,讲授中国通史的隋唐至两宋。1981年8月至1982年4月,至荷蘭莱顿大学汉学院,其間曾至法國、英國牛津大学劍橋大學等。1987年4月至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做3个月的研究。1987年10月至法国高等师范学院第四部(历史语言部)做研究导师,1988年10月返國。

張廣達除通曉英文、法文、日文、俄文外,文革时,仍自学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堅持俄文翻譯工作。1980年代初期,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李森学维吾尔语、跟周继文学藏文、跟叶奕良学伊朗語,阿拉伯文的启蒙則是纳坚

1989年6月25日,以中方代表身份至法國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亞史會議,後定居法國。曾任教於於瑞士日內瓦大學、法國法蘭西學院、美國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多所大學及研究機構。2000年,應中央研究院邀請至國立臺灣大學進行學術訪問,短暫停留臺灣一年。200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移居臺灣,在國立臺灣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等學校任客座教授。

家庭[编辑]

其妻徐庭云出生於北京,祖籍山東壽光。其父为著名的史学大师徐宗元(1918~1970),徐宗元1946年获中国大学研究院史学部硕士学位,历任中法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天津河北省女子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大学教授、福建协和大学历史系代理主任、史地专修科主任、福州大学福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史地专修科主任等。1956年,到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工作,後隨張廣達移居法國、台灣[1]

徐庭云徐宗元長女,1940年生,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班第一屆(1959-1964),畢業分發至第二輕工部工作,後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1975-2000),擔任古典文獻課程,隋唐史研究。

著作[编辑]

張廣達的學術作品,由廣西師範大學編輯為《張廣達文集》。

註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