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4年10月逝世人物列表,是用于汇总2004年10月期间逝世人物的列表。

依日期排序[编辑]

1日[编辑]

  • 鲍里斯·布拉琴科,前苏联煤炭工业部部长
  • Richard Avedon,81歲,美國時尚和肖像攝影師。[1]
  • 吉米·坎貝爾(Jimmy Campbell),82-83歲,蘇格蘭足球運動員和經理(克萊德,國家隊)。[2]
  • 喬伊斯·吉爾森(Joyce Jillson),58歲,美國占星家,報紙專欄作家,作家和演員,死於腎衰竭。[3]
  • 布魯斯·帕爾默,58歲,加拿大貝斯手(布法羅斯普林菲爾德),心臟病發作而死。[4]
  • 亞歷山大·羅戈夫,48歲,蘇聯奧運會皮划艇運動員(1年夏季奧運會男子C-500 1976米個人皮划艇金牌得主)。[5]

2日[编辑]

  • 拉爾夫·西特羅(Ralph Citro),78歲,美國拳擊歷史學家、檔案保管員和拳擊手,國際拳擊名人堂成員。[6]
  • Max Geldray,88歲,荷蘭爵士口琴演奏家,經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位,Goon Show表演者。[注7]
  • Fialho Gouveia,69歲,葡萄牙電臺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呼吸衰竭。[8]
  • 尼克·斯科裡奇(Nick Skorich),83歲,美國NFL進攻前鋒和教練(費城老鷹隊),心臟瓣膜手術后逝世。[9]

3日[编辑]

  • Ken Brondell,82歲,美國棒球運動員(紐約巨人隊)。[注10]
  • John Cerutti,44歲,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棒球運動員,多倫多藍鳥隊播音員,死於自然原因。[注11]
  • 珍妮特·利,77歲,美國女演員(精神病人,滿洲候選人,邪惡之觸),死於血管炎。[注12]
  • Marvin Travis Runyon,80歲,美國企業高管和公務員。
  • Frits van Turenhout,91歲,荷蘭體育記者。[注13]

4日[编辑]

  • 宋扬,中國词曲作家、民歌《讀書郎》作者 [1][失效連結]揚子晚報
  • 珍妮特·李好莱坞电影女明星
  • 赫爾穆特·班茨(Helmut Bantz),83歲,德國體操運動員和奧運選手(鞍馬體操金牌,1956年),長期患病而逝。[注14]
  • Syd Bycroft,92歲,英格蘭足球運動員。
  • 戈尔登·库勃,77歲,美國宇航局宇航員和航空工程師,最初的水星七號宇航員之一,心力衰竭而死。[注15]
  • 邁克爾·格蘭特,89歲,英國古代歷史學家。[注16]
  • Emīlija Gudriniece,84歲,蘇聯/拉脫維亞化學家。

5日[编辑]

  • 羅德尼·丹格菲爾德(Rodney Dangerfield),82歲,美國喜劇演員和演員(Easy Money,Caddyshack,Back to School),格萊美獎得主(1981年),死於心臟手術併發症。[注17]
  • William H. Dobelle,62歲,美國生物醫學研究員,眼科醫生和發明家(人工視覺研究),死於糖尿病併發症。[注18]
  • 約翰·理查茲爵士,77歲,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將軍。[注19]
  • Wayne Rutledge,62歲,加拿大職業冰球運動員(洛杉磯國王隊,休斯頓航空隊)。[注二]
  • 莫里斯·威爾金斯,87歲,紐西蘭出生的英國物理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理學或醫學,1962年),研究DNA的工作。[注21]

6日[编辑]

  • 威廉·克拉克,肯普斯頓的克拉克男爵,86歲,英國政治家和同行。[注二]
  • 弗雷德里卡·德·拉古納(Frederica de Laguna),98歲,美國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研究阿拉斯加本土文化。[注二三]
  • 约翰尼·凯利,美国马拉松运动员 [2]
  • 彼特·麥卡錫(Pete McCarthy),51歲,英國旅行作家和廣播員,死於癌症。[注25]
  • Marvin Santiago,56歲,波多黎各薩爾薩舞歌手,死於糖尿病併發症。[注二十六]
  • Norm Schlueter,88歲,美國棒球運動員(芝加哥白襪隊,克利夫蘭印第安人隊)。[注二七]
  • Veríssimo Correia Seabra,57歲,幾內亞比紹軍事指揮官,在兵變中被毆打致死。[注二八]
  • Harbhajan Singh Yogi,75歲,印度精神領袖,西半球錫克教佛法的負責人,心力衰竭而死。[注二九]
  • Clem Tholet,56歲,羅得西亞歌手和詞曲作者

7日[编辑]

  • 肯尼斯·比格利(Kenneth Bigley),62歲,英國土木工程師,在伊拉克被劫持為人質,被劫持者斬首。[注30]
  • T. J. Binyon,68歲,英國作家,牛津大學教授,普希金學者和犯罪小說家。[注31]
  • Tony Lanfranchi,69歲,英國賽車手,死於癌症。[注32]
  • 松原美紀,44歲,日本歌手,死於宮頸癌。[注33]
  • 羅斯瑪麗·默里夫人,91歲,英國化學家,劍橋大學副校長(1975-1977)。[注34]
  • 希爾迪·帕克斯(Hildy Parks),78歲,美國女演員、作家和電視製片人,死於中風併發症。[注35]

8日[编辑]

  • 詹姆斯·蔡斯,72歲,美國歷史學家。[注36]
  • Tony Giuliani,91歲,美國棒球運動員(聖路易士布朗隊,華盛頓參議員隊,布魯克林道奇隊)。[注37]
  • Kenneth G. Mills,81歲,加拿大哲學家和音樂家。[注38]
  • 約翰尼·斯特姆(Johnny Sturm),88歲,美國棒球運動員(紐約洋基隊)和小聯盟經理,死於充血性心力衰竭。[注39]
  • 梅志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 新華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日[编辑]

  • 雅克·德里达,法国著名哲学家 新華網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8
  • 馬克西姆·法吉特(Maxime Faget),83歲,美國航空航天工程師(NASA,航太飛機計劃),水星太空艙的設計者,死於膀胱癌。注41]
  • 赫歇爾·格羅斯曼(Herschel Grossman),65歲,美國經濟學家。
  • 理查·K·索倫森(Richard K. Sorenson),80歲,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榮譽勳章獲得者。
  • 布萊恩·R·威爾遜(Bryan R. Wilson),78歲,英國宗教書籍作家。

10日[编辑]

  • Ken Caminiti,41歲,美國棒球運動員,吸毒過量而死。注42頁
  • 克里斯托弗·里夫,美国电影明星,《超人》电影男主角
  • Arthur H. Robinson,89歲,美國製圖師和地理學家,在短暫生病後逝世。注44頁
  • Maurice Shadbolt,72歲,紐西蘭小說家、劇作家和記者,死於阿爾茨海默病。注45頁
  • Denis Wakeling,85歲,英國聖公會主教,紹斯韋爾主教(1970-1985)。[注46]

11日[编辑]

  • 保羅·布萊恩爵士,91歲,英國政治家。
  • 尼古拉斯·戈登·倫諾克斯勳爵,73歲,英國外交官,駐西班牙大使(1984-1989)。[47]
  • 彼得·克爾,第12代洛錫安侯爵,82歲,英國貴族,政治家和土地擁有者。注48頁
  • Elisabeth Klein,93歲,匈牙利-丹麥鋼琴家。
  • Ben Komproe,62歲,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政治家,總理(2003年)和司法部長(2003-2004年),死於腎衰竭和胃外科併發症。[注49]
  • Mary Loos,94歲,美國女演員、編劇和小說家,死於中風併發症。[注50]
  • 基思·米勒(Keith Miller),84歲,澳大利亞板球運動員,澳大利亞足球運動員,戰鬥機飛行員和記者。[注51]
  • Csaba Pálinkás,45歲,匈牙利奧運自行車運動員。[注52]
  • Gulshan Rai,80歲,印度電影製片人和發行人,死於長期病患。[53]
  • Lillian Zuckerman,88歲,美國角色女演員。[注54]

12日[编辑]

  • Tommy Kalmanir,78歲,美式足球運動員。[55]
  • 金金,59歲,美國商人,白血病。
  • Samson Kutsuwada,57歲,日本摔跤運動員。[56]
  • 勞倫斯·E·羅伯茨(Lawrence E. Roberts),81歲,美國空軍上校,心臟病發作而死。

13日[编辑]

  • Mohammad Va'ez Abaee-Khorasani,64歲,伊朗神職人員和改革派政治家,死於身體疾病。
  • Mike Blyzka,75歲,美國棒球運動員(聖路易士布朗隊/巴爾的摩金鶯隊)。[注57]
  • Erik Bye,78歲,挪威記者(美聯社,BBC,NRK),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演員,歌手/詞曲作者,死於癌症。[58]
  • Adremy Dennis,28歲,美國被定罪的殺人犯,被注射死刑。
  • 大衛·格羅斯,59歲,美國考古學家和古典學家。[59]
  • Archie McIndewar,83歲,蘇格蘭足球運動員。[60]
  • Nirupa Roy,73歲,印度電影女演員,心臟病發作。[61]
  • 伯尼斯·魯本斯(Bernice Rubens),76歲,英國布克獎得主小說家(當選成員),死於中風併發症。[62]
  • 矢野哲,80歲,日本科幻作家、翻譯家,日本科幻作家協會創始人。
  • Ivor Wood,72歲,英國動畫師(帕丁頓熊,子宮郵差派特),死於癌症。[63]

14日[编辑]

15日[编辑]

  • 釋曉雲法師,華梵大學創辦人,教育家、藝術家、哲學家,也是中外馳名之般若禪行者。
  • Bill Eyden,74歲,英國爵士鼓手。[72]
  • 68歲的戴夫·戈丁(Dave Godin)是英國靈魂音樂推廣人和記者,他創造了“北方靈魂”一詞。注73頁
  • Irv Novick,88歲,美國漫畫家(蝙蝠俠,閃電俠,超人)。[74]
  • Tex Ritter,80歲,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東肯塔基州,紐約尼克斯隊)。注75]

16日[编辑]

  • 皮埃尔·塞林格,美国记者,约翰·肯尼迪的新闻官
  • 道格·貝內特(Doug Bennett),52歲,加拿大搖滾歌手(Doug and the Slugs),死於長期病患。注76]
  • 文森特·布羅姆(Vincent Brome),94歲,英國傳記作家和小說家。注77歲
  • 哈羅德·珀金(Harold Perkin),77歲,英國社會歷史學家,説明將社會史確立為一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注78頁
  • 皮埃爾·塞林格(Pierre Salinger),79歲,美國記者,參議員(加利福尼亞州,1964年),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和林登·約翰遜的新聞秘書,心力衰竭而死。注79.
  • Bassam Zuamut,53歲,以色列演員和編劇,死於腎病。[80]

17日[编辑]

  • 雷·布恩(Ray Boone),81歲,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球員,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LB)家族第三代的族長,死於長期病患。注81頁
  • 朱利葉斯·哈裡斯(Julius Harris),81歲,美國演員(Live and Let Die,Super Fly,The Take of Pelham One Two Three),心力衰竭而死。[82]
  • 貝蒂·希爾,85歲,美國外星人綁架索賠人,死於肺癌。[83]
  • Uzi Hitman,52歲,以色列歌手,詞曲作者和作曲家,心臟病發作而死。[84]
  • Bas Pease,81歲,英國物理學家。[85]
  • 吴法宪,89歲,中國革命和軍官,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18日[编辑]

  • 安萨尔·特布耶夫俄罗斯联邦卡拉恰耶-切尔克斯共和国副总理,遭暗杀身亡
  • 魏拉潘印度头号通缉犯,泰米尔土匪
  • 南希·卡琳,94歲,英國藝術家。
  • 里奇·萊莫斯,84歲,墨西哥裔美國拳擊手。
  • 莫裡斯·斯圖爾特,75歲,愛爾蘭聖公會牧師,都柏林聖派翠克大教堂院長(1991-1999)。[86]
  • Koose Muniswamy Veerappan,52歲,印度土匪,被稱為“叢林貓”,被特別特遣部隊槍殺。[87]

19日[编辑]

  • 措如·才朗西藏著名藏医学家、天文历算家、声明学家和佛学家 [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安托萬·阿貝爾,69歲,塞席爾作家。[88]
  • Anita Bitri,36歲,阿爾巴尼亞流行歌手,一氧化碳中毒而死。[89]
  • 弗蘭克·查普爾,霍克斯頓的查普爾男爵,83歲,英國工會會員(EETPU秘書長,1966-1984)。注90頁
  • George Daneel,100歲,南非橄欖球運動員。[91]
  • Kenneth E. Iverson,84歲,加拿大計算機科學家,APL程式設計語言的發明者,死於中風。[92]
  • 保罗·尼采,97歲,美國外交官和冷戰武器談判代表。[93]
  • 金斯利·拉薩納亞甘,63歲,斯裡蘭卡政治家。[94]
  • Calvin Ruck,79歲,加拿大國會議員(代表新斯科舍省的加拿大參議院)。[95]
  • Sang Lee,51歲,韓裔美國三墊檯球運動員,死於胃癌。[96]
  • 格雷格·肖(Greg Shaw),55歲,美國搖滾音樂記者和唱片公司高管,被稱為地下音樂和同人出版傳播的主要力量。[97]
  • Liviu Vasilică,54歲,羅馬尼亞民謠歌手,死於肝硬化。
  • Lewis Urry,77歲,加拿大化學工程師和發明家(鹼性電池,鋰電池)。[98]

20日[编辑]

  • 威廉·布朗,66歲,美國歌劇男高音。
  • Veronika Cherkasova,45歲,白俄羅斯記者,被刺傷而死。[99]
  • 安東尼·赫克特(Anthony Hecht),81歲,美國詩人,死於淋巴瘤。[注100]
  • 查克·希勒(Chuck Hiller),70歲,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棒球運動員和教練,第一位獲得世界大賽大滿貫白血病的國家聯盟球員。[注101]
  • Tevfik Gelenbe,73歲,土耳其演員和喜劇演員,死於癌症併發症。[注102]
  • 琳达·李波特英国著名专栏作家
  • C. P. Spencer,66歲,美國歌手和詞曲作者,摩城四重奏The Originals(“Baby,I'm For Real”,“The Bells”)的成員。[注104]

21日[编辑]

  • 马加,作家 [1]
  • 伊馬德·阿巴斯(Imad Abbas),巴勒斯坦哈馬斯激進分子,阿德南·食屍鬼(Adnan al-Ghoul)的助手,被以色列國防軍定點清除。
  • Adnan al-Ghoul,巴勒斯坦哈馬斯首席爆炸物專家,據稱是以色列國防軍定點清除卡薩姆火箭的“父親”。[注105]
  • Sharifa Alkhateeb,58歲,美國教師和作家。[注106]
  • 吉姆·布赫(Jim Bucher),93歲,美國棒球運動員(布魯克林道奇隊、聖路易斯紅雀隊、波士頓紅襪隊)。[注107]
  • E·M·罗杰斯,美国传播学专家,有《创新与扩散》、《传播学史》等著作
  • 維多利亞·斯內爾格羅夫(Victoria Snelgrove),21歲,美國大學三年級學生,被波士頓警方用胡椒噴霧彈射殺。[注109]

22日[编辑]

  • 罗兰德·辛普森澳大利亚低空跳伞专家
  • 伯蒂·布朗洛,84歲,澳大利亞板球運動員。
  • 塞缪尔·李·格雷夫利,美国首位黑人海军上将
  • 勞倫斯·斯塔克(Lawrence Stark),78歲,美國神經學家,也是使用工程分析來表徵神經系統的先驅。[注111]
  • 凱薩琳·維克多,81歲,美國邪典電影女演員。[注112]

23日[编辑]

  • 罗工柳,中国美术家
  • Edward T. Cone,87歲,美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鋼琴家和慈善家。[注113]
  • 吉姆·麥克唐納,77歲,美國棒球運動員。[注114]
  • 羅伯特·梅里爾,87歲,美國歌劇男中音,死於自然原因。[注115]
  • 比爾·尼科爾森,85歲,英國足球經理(托特納姆熱刺,1958-1974),球員,教練和球探。[注116]
  • 多蘿西·康斯托克·萊利(Dorothy Comstock Riley),79歲,美國法官,密歇根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1987-1991)。[注117]
  • George Silk,87歲,紐西蘭二戰攝影記者(生活),死於充血性心力衰竭。[注118]

24日[编辑]

  • 蘭迪·多頓(Randy Dorton),50歲,美國發動機製造商(亨德里克賽車公司),2004年馬丁斯維爾飛機失事的受害者。[注119]
  • 貝瑟尼·戈德史密斯,77歲,美國棒球運動員。[注120]
  • 瑞奇·亨德里克(Ricky Hendrick),24歲,美國納斯卡賽車手和部分車隊老闆(亨德里克賽車),死於飛機失事。[注121]
  • James Aloysius Hickey,84歲,美國羅馬天主教紅衣主教,華盛頓特區大主教(1980-2000),俄亥俄州克利夫蘭主教(1974-1980)。[注122]
  • Maaja Ranniku,63歲,蘇聯(愛沙尼亞)國際象棋大師,蘇聯女子國際象棋冠軍,十次愛沙尼亞女子國際象棋冠軍。[注123]
  • 赫伯特·席林,74歲,德國奧運拳擊手(1952年夏季奧運會輕中量級拳擊運動員)。[124]

25日[编辑]

  • 湯瑪斯·坎扎(Thomas Kanza),71歲,剛果外交官和大使,死於心臟病發作。
  • A. David Mazzone,76歲,美國法官(美國馬薩諸塞州地區法院美國地區法官)。[注125]
  • Shyam Nandan Prasad Mishra,84歲,印度政治家(外交部長,1979-1980),心臟驟停而死。[注126]
  • 約翰·皮爾(John Peel),65歲,英國BBC唱片騎師,英國獨立音樂界大師,死於心臟病發作。[注127]

26日[编辑]

  • 约翰·皮尔,英国音乐节目主持人
  • 陈原,语言学家、翻译家、出版人 [2]
  • 查理斯·希弗,美国业余高尔夫球名将
  • 鮑比·阿維拉(Bobby Ávila),79歲,墨西哥MLB全明星和美國聯盟擊球冠軍(1954年),死於糖尿病併發症。[注128]
  • Russ Derry,88歲,美國棒球運動員(紐約洋基隊,費城田徑隊,聖路易斯紅雀隊)。[注129]
  • Paul F. Iams,89歲,美國商人,Iams寵物食品公司的創始人,死於髖部骨折併發症。[注130]
  • 羅賓·肯雅塔,62歲,美國爵士中音薩克斯手。[注131]
  • Ricardo Odnoposoff,90歲,奧地利小提琴家。
  • 弗雷德·潘恩,78歲,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普羅維登斯壓路機)。[注132]

27日[编辑]

  • Al Clouston,94歲,加拿大講故事和幽默家。[注133]
  • 赫敏·科博爾德,科博爾德男爵夫人,99歲,英國貴族。[注134]
  • 奧拉維·拉科索寧(Olavi Laaksonen),83歲,芬蘭奧運足球運動員。[注135]
  • 萊斯特·拉寧,97歲,美國爵士大樂隊領隊。[注136]
  • 拉爾斯·諾德沃爾(Lars Nordwall),76歲,瑞典奧運會自行車運動員(1952年和1956年夏季奧運會男子個人和團體自行車公路賽)。[注137]
  • 馬威爾·佩里奧蒂,65歲,阿根廷奧運足球運動員(1960年夏季奧運會男子足球運動員)。[注138]
  • 保羅·塞爾吉奧·奧利維拉·達席爾瓦(“塞爾吉尼奧”),30歲,巴西足球運動員(聖卡埃塔諾),比賽中心臟病發作而死。[注139]

28日[编辑]

  • 羅莎琳·希克斯阿嘉莎·克莉絲蒂之女 [3]
  • 吉米·麥克拉寧(Jimmy McLarnin),96歲,英國拳擊手,兩屆次中量級世界冠軍(1933年,1934年)。[注141]
  • 吉爾·梅萊(Gil Mellé),72歲,美國藝術家,爵士薩克斯手和影視作曲家,心臟病發作。[注142]
  • 格雷厄姆·羅伯茨(Graham Roberts),75歲,英國演員(The Archers,Z-Cars)。[注143]
  • George S. Schairer,91歲,波音公司美國空氣動力學專家(B-47 Stratojet,B-52 Stratofortress,波音707,波音727,波音737,波音747)。[注144]
  • 泰德·泰勒(Ted Taylor),79歲,墨西哥出生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核武器設計師,最終成為冠狀動脈疾病的核裁軍宣導者。[注145]
  • 威廉·E·華萊士(William E. Wallace),87歲,美國化學家,死於帕金森病併發症。[注146]
  • 查理斯·F·惠勒(Charles F. Wheeler),88歲,美國電影攝影師(Tora!虎!托拉![注147]

29日[编辑]

  • 愛麗絲公主殿下,格洛斯特公爵夫人,102歲,英國皇室成員,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姑姑。[注148]
  • 哈辛托·若昂,60歲,葡萄牙足球運動員,心臟病發作而死。[注149]
  • Shosei Koda,24歲,日本背包客,在伊拉克被綁架者斬首。[注150]
  • 愛德華·奧利弗·勒布朗(Edward Oliver LeBlanc),81歲,多明尼加政治領袖,首席部長(1961-1967)和總理(1967-1974)。[注151]
  • 沃恩·米德(Vaughn Meader),68歲,美國格萊美獲獎喜劇演員和甘迺迪模仿者,死於肺氣腫。[注152]
  • 傑拉德·羅斯·諾頓(Gerard Ross Norton),89歲,南非士兵和維多利亞十字勳章獲得者(1944年),[153]
  • Peter Twinn,88歲,英國數學家,二戰密碼破譯員和昆蟲學家。[注154]

30日[编辑]

  • 艾丽斯王妃伊丽莎白二世的婶婶
  • 梁弘志,台灣著名音樂製作人
  • 菲利斯·弗羅斯特夫人(Dame Phyllis Frost),87歲,澳大利亞福利工作者和慈善家。[注155]
  • Rein Otsason,73歲,愛沙尼亞經濟學家和銀行家,心力衰竭。[注156]
  • 佩吉·瑞恩(Peggy Ryan),80歲,美國女演員(All Ashore,Hawaii Five-O),歌手和舞者(與唐納德·奧康納合作)。[注157]
  • 大衛·舒爾曼(David Shulman),91歲,美國詞典編纂家和密碼學家,以經常為牛津英語詞典做出貢獻而聞名。[注158]
  • Eddie Straiton,87歲,英國獸醫。[注159]

31日[编辑]

  • 香田证生日本伊拉克被绑架的人质
  • Don Briscoe,64歲,美國舞臺和電視演員(Dark Shadows),死於心臟病。[注160]
  • 羅蘭·吉布斯爵士,83歲,英國陸軍元帥。
  • 大衛·戈爾-布斯爵士,61歲,英國外交官。[注161]
  • 瓦倫丁·尼古拉耶夫,80歲,蘇聯奧運摔跤運動員(1956年夏季奧運會男子輕重量級摔跤金牌得主)。[注162]
  • Helen Z. Papanikolas,87歲,希臘裔美國歷史學家、教育家和作家,以記錄美國西部的移民經歷而聞名。[注163]
  • Russell Reinke,82歲,加拿大國會議員(代表安大略省漢密爾頓南部的下議院)。[注164]
  • Marie Tehan,64歲,澳大利亞自由黨政治家(維多利亞州議會,1987-1999),死於克雅氏病。[注165]

参考资料[编辑]

  1. ^ 新華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新華網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13-04-28
  3. ^ Rosalind Hicks. The Telegraph. 2004-11-13 [2019-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英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