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彬 (大法官)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彬(1893年—1958年7月24日),字佛性,谱名宏肇,浙江省樂清縣(今樂清市)海屿乡高阳村人。中华民国法学家、政治人物。[1][2]
生平
[编辑]民国9年(1920年),林彬自北京大学法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此后,曾在地方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等处任检察官、推事、庭长、审判官等职。民国12年(1923年),主办曹锟贿选总统案。民国15年(1926年),主办段祺瑞政府髙级官员杀伤请愿学生案。[1][2]
1927年,林彬出任国民政府法制局编审。1928年立法院成立,林彬先后出任第一至四届立法委员,同时兼任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其间参与起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及说明书,参与制定了标准法、国籍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户籍法、土地法、强制执行法、违警罚法、破产法、公证法、律师法及各种机关组织法等法律。其间,他还任教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校法律系。[1][2]
1937年,林彬曾因病返乡,抗日战争爆发后返回南京,后又与国民政府一同前往四川。1939年因母亲逝世而回乡奔丧。1942年起,任考试院法规委员会委员。1945年当选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又当选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出任司法院大法官。赴台湾后,于1950年至1954年间任司法行政部部长。同时还任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58年7月24日,林彬逝世。[1][2]
参考文献
[编辑] ![]()
|
---|
第一屆 (1948年-1958年) | |
---|---|
第二屆 (1958年-1967年) | |
第三屆 (1967年-1976年) | |
第四屆 (1976年-1985年) | |
第五屆 (1985年-1994年) | |
第六屆 (1994年-2003年) | |
2003年就任任期4年 (2003年-2007年) | |
2003年就任任期8年 (2003年-2011年) | |
2007年就任 (2007年-2015年) | |
2008年就任 (2008年-2016年) | |
2010年就任 (2010年-2016年) | |
2011年就任 (2011年-2019年) | |
2015年就任 (2015年-2023年) | |
2016年就任 (2016年-2024年) | |
2019年就任 (2019年-2027年) | |
2023年就任 (2023年-2031年) | |
注1:部分大法官曾因故未任滿原任期或僅係補足他人任期。 注2:2003年後大法官採交叉任期制,不分屆次,遇缺則補;2003年起就任之大法官任期為8年,屆滿後不得連任;部分2003年就任之大法官任期為4年。 注3:粗體字為「現任者」。 注5:粗斜字為「即將卸任者」。 注6:斜體字為「即將就任者」。 注7:“*”表示中途請辭。 注8:個人詳細任期 |
1928年11月7日 共49名 | ||
---|---|---|
1929年9月10日 共1名 | ||
1930年5月9日 共1名 | 彭養光(補郭泰祺) | |
1930年8月23日 共1名 | ||
1930年10月29日 共1名 | ||
1930年12月16日 共49名 | |
---|---|
1931年10月12日 共15名 | |
1932年5月4日 共1名 | |
1932年8月10日 共1名 | |
1932年9月9日 共1名 | |
1933年1月12日 共90名 | 马寅初、傅秉常、呂志伊、焦易堂、史尚寬、林 彬、陳肇英、馬超俊、劉盥訓、彭養光 戴修駿、樓桐蓀、吳尚鷹、馮兆異、張志韓、陶 玄、鄧召蔭、陳長蘅、盧仲琳、張鳳九 方覺慧、劉積學、羅 鼎、蔡 瑄、衛挺生、劉克儁、劉景新、朱和中、史維煥、朱履龢 黃右昌、郗朝俊、竺景崧、鄭愾辰、傅汝霖(1933年12月16日免)、張維翰、賈士毅(1933年3月10日免) 李仲公、狄 膺、程中行、何 遂、丁超五、鄧家彥(1933年2月9日免)、張知本、黃季陸(1933年10月12日免) 梁寒操、潘雲超、唐有壬(1933年9月15日免)、黃復生(1933年10月12日免)、王 祺、王秉謙 戴 任、馮自由、徐元誥、張國元、黃一歐、劉 通、鄧哲熙、王崑崙、鄧鴻業、王漱芳 鄧公玄、吳經熊、瞿曾澤、趙 琛、盛振爲、陳茹玄、羅運炎、陳伯莊(1933年2月9日免)、姚傳法 孫維棟、祁志厚、陳君樸、王曾善、陳劍如、陶履謙、簡又文、鍾天心、王孝英、胡宣明 王毓祥、楊公達、謝壽康、董其政、周一志、趙文炳、迪魯瓦、博克濟雅、貢覺仲尼、羅桑堅贊 |
---|---|
1933年2月9日 共2名 | |
1933年3月10日 共1名 | |
1933年9月15日 共1名 | 谷正綱(1934年11月19日免) |
1933年10月12日 共2名 | |
1933年12月16日 共1名 | |
1934年11月19日 共1名 | |
1935年1月12日 共86名 | 焦易堂(1936年9月5日免)、陳肇英(1936年9月5日免)、陳璧君(1936年9月5日免)、李任仁(1936年12月5日免)、關素人(1945年10月22日免)、梁寒操(1944年1月22日免)、連聲海(1939年1月20日免)、劉盥訓、彭養光(1946年10月14日免)、呂志伊(1940年3月死)、盧仲琳、劉積學(1942年7月18日免)、朱和中(1940年12月死)、戴任(1936年12月5日免)、王秉謙(1947年2月7日免)、鄭洪年(1942年3月12日免)、凌鉞(1946年9月2日免)、黃一歐(1945年7月23日免)、傅秉常(1943年2月18日免)、吳尚鷹(1941年6月18日免)、马寅初(1947年6月21日免)、陳長蘅、衛挺生、劉振東(1942年6月4日免)、王徵(1937年2月6日免)、黃右昌、戴修駿、樓桐蓀、羅鼎、蔡瑄(1945年2月3日免)、郗朝俊(1936年8月15日免)、林彬、劉克儁、吳經熊(1942年3月28日免)、陳茹玄、趙琛(1946年6月25日免)、盛振爲(1942年7月18日免)、瞿曾澤(1942年7月18日免)、周緯(1938年12月24日免)、趙迺傳、楊公達(1945年2月3日免)、陶履謙(1936年9月5日免)、夏晉麟(1942年6月5日免)、楊幼炯、陳顧遠、梅汝璈、徐元誥(1942年3月12日免)、鄧公玄、陳劍如(1936年12月5日免)、王崑崙、何遂、鍾天心、周一志(1947年12月13日免)、蕭淑宇(1942年7月18日免)、羅運炎(1942年3月12日免)、姚傳法、胡宣明、簡又文(1942年3月28日免)、趙懋華、劉通、史尚寬(1942年1月27日免)、史維煥(1942年10月20日免)、程中行(1941年6月4日免)、董其政、林柏生(1939年1月7日免)、張國元(1941年10月8日免)、吳開先(1942年7月18日免)、張志韓(1936年12月5日免)、王漱芳(1936年12月5日免)、李仲公(1939年3月9日免)、狄膺、鄧哲熙(1936年12月5日免)、鄧鴻業、祁志厚、戈定遠(1936年9月5日免)、彭醇士、梅恕曾、孫維棟(1936年12月5日免)、吳煥章(1945年9月29日免)、張維翰(1939年9月18日免)、王曾善(1946年9月2日免)、趙文炳(1944年7月10日免)、杭錦壽(1939年1月7日免)、補英達賴(1938年12月24日免)、貢覺仲尼、羅桑堅贊(1941年5月23日免) |
---|---|
1936年 | |
1937年 |
|
1938年 | |
1939年 | |
1940年 | |
1941年 | |
1942年 |
|
1943年 | |
1944年 | |
1945年 | |
1946年 | |
1947年 |
|